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江西地方传统建筑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建筑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建筑普遍面临着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基于长期的实地调研,文章简要概述了江西地方传统建筑的发展现状,对其保护与活化形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探讨在基于PFIC模式下的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策略.其内容包括:建筑群体规划保护创建(Produce)、建筑单体分级保护创立(Found)、原住居民生活空间活化创新(Innovate)与公共空间价值活化创造(Create).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的历史街道保护策略——以Chinatown历史街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道作为参与构架城市形态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处于不容忽视的位置.对城市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几幢历史建筑,更重要的是要延续历史街区形态特色.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历史街道保护策略.其策略从历史街区保护政策保障、街区物质形态解读、规划策略制定及规划控制实施等方面对历史街道...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问题是每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城市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广州这类城市化进程飞速而又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城中村的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尤显严峻。该文结合广州市番禺新区大学城北亭村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整理出较为典型的关于广州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资料,揭示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并就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体系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城市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民居建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不仅延续了城市文化特色,还为城市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该文将"共生"的思想引入到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尝试从人文生态学的角度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内涵做出解读,并结合沈阳市老城区传统民居易地迁建保护这一工程实践,从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空间与功能的适应、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的契合三方面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共生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和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推进,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如何在多途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守护好中华民族浓郁的"乡愁"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山东省朱家峪村为例,分析朱家峪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究传统村落活化保护的方法和问题,为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许多红色建筑是在历史遗存的衙署、庙宇、学府等的基础上进行直接使用改造续用或拆改新建.红色建筑对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改变了其使用功能,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文化信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最初是地方县学和文庙,近代是第六期农讲所的举办地,后来被多家单位征用,历经整修恢复后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面向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新加坡"特征规划"开展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认为特征规划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和突出城市地区的特色,它在内容上重在提出行动建议.特征规划的开展以广泛的公众参与为基础,具体落实有赖于对法定规划的调整.最后,本文以历史街区保护为例,阐述了新加坡政府为保留地区特色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是新加坡国家的主要河流之一,其两岸的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到振兴的过程.在新加坡河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文脉的传承是被高度重视的内容.通过对新加坡河区域进行递进式的保护规划,并划分驳船码头(Boat Quay)、克拉码头(Clarke Quay)和罗伯逊码头(Robertson Quay)三个新加坡河码头保护区及明确其再生的策略,实现了新加坡河现代化的转型.在追求成为有身份的全球城市的过程中,新加坡河的再生实现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城市特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国内城市中心区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城市中心区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促使人们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积极地对城市中心区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13.
重庆石柱县传统村落特色与遗产保护研究——以黄龙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传统村落是重庆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反映了重庆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背景方面的鲜明特色。进行建筑与环境特色的研究,对于村落发展、建筑设计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重庆石柱传统村落出发,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梳理石柱县传统村落形态,分析重庆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从建筑格局、结构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来剖析重庆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特色,阐述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开发,历史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街区)的命运逐渐成为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妥善调和新建筑开发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如何处理历史文化积淀——当代生活,保护原则——经济利益,传统形式——现代功能等多种矛盾,始终是无法躲避的严峻命题。研究者和设计者也不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常青先生编著的《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一书便是在五个老建筑(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总结的。 相似文献
15.
解析与诠释新加坡基于地区气候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从新加坡地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出发,解析了其传统建筑的气候应对策略,重点从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通风设计、建筑生物气候界面等4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当代绿色建筑营建策略对传统地区建筑原型的转译与实践发展。新加坡绿色建筑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并以今天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适应了当代建筑体量、功能需求的改变。"原型-转译"能够传递并继承传统技术经验,有益于创造出适应环境、节约能源、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6.
通过类型化研究,有效识别历史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对策,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基于城市整体性视角,本文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为例,提出了西安历史建筑分类标准体系,并根据历史建筑分类,探讨了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空间的融合机制及保护监督机制.基于城市整体性视角,建立时空演进的动态... 相似文献
17.
城市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本文就城市近代建筑的沿革、保护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以青岛市的保护实践作为范例,就如何推进近代建筑遗产保护进行探讨.根据这些探讨作可供城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借鉴的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8.
北京建城的历史据考证应该从周武王分封蓟国(公元前1045年)的时候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公园938年,辽代在蓟城的基础上,间南京城并成为陪都。金灭辽后于1153年迁都于此,改成中都。金中都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标志,距今有800年历史。到了元朝,在金中都东北郊外创建了新城,称为大都。明代改称北京,1406年起新建宫殿、城池,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清朝继续建都于北京基本延续了明北京的格局。明清北京旧城占地62.5平方千米,是中国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最大的帝王都城。 相似文献
19.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特色,建筑景观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统一形成了城市的特色,结合义乌市的建筑景观特色分析,从布局的半开放性、设计的地域性、装饰的工艺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从而使传统文化景观在新建筑、新城市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20.
“共和壹号”为近现代公共建筑,具有鲜明的福州特色和时代特点。为此,讨论如何对历史建筑“共和壹号”进行保护和利用,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通过功能活化利用,激活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保护优先、精心修缮、慎重改造,加固保护建筑结构,改造空间和提升性能;再造民国风茶港文化街区,重现历史场景,发挥历史建筑作为文化资产在当代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传承福州优秀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