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硫苷粗提物微胶囊,研究制备条件对硫苷粗提物包埋率的影响,确定微胶囊制备的最优条件:菜籽油作为中间油相,海藻酸钠浓度2%,氯化钙浓度2%,固化时间15 min,Span 80 10%,Tween 80 6%,初乳中内水相与中间菜籽油的比为1∶4(体积比),外水相与上述混合初乳比值为4,制备的微胶囊对硫苷粗提物的包埋率较高,粒径均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表面活性肽微胶囊,并以海藻酸钠为壁材,氯化钙溶液作为固化液。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包埋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对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氯化钙浓度、芯壁比、海藻酸钠浓度、操作温度四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氯化钙浓度为2%,操作温度为49℃,海藻酸钠与表面活性肽比例为1∶2,海藻酸钠浓度为2.4%时,包埋率达到了87.6%,载药量为12.5%。通过肠液缓释实验发现,微胶囊在9h内的释放率达到了91.7%,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织物的调温性能,采用锐孔凝固浴法,以正二十烷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相变微胶囊。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测试手段对相变微胶囊的外貌形态和热性能进行分析。得到制备正二十烷/海藻酸钠相变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的质量分数2?5%,CaCl2的质量分数7?0%,芯材与壁材质量比1∶3。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相变微胶囊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56?7μm,相变潜热为117?3 J/g,微胶囊的耐热性能良好,明显地改善了织物的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4.
大蒜油微胶囊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以海藻酸钠和明胶为囊材,用凝聚法对大蒜油进行微胶囊化,并对不同PH制备的大蒜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5.
锐孔法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原花青素的稳定性,采用锐孔法,以原花青素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并优化其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海藻酸钠浓度、凝固液氯化钙浓度、芯壁比、针头孔径、下滴高度等因素对原花青素微胶囊化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浓度3%,氯化钙浓度3%,芯壁比1:4(芯材浓度1.5%),针头孔径0.45mm,下滴高度8cm;此时微胶囊化产率和效果最好,包埋率可达77.83%。视频变焦显微镜图显示,原花青素微胶囊有良好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6.
大蒜油微胶囊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扩大大蒜油在食品中的应用 ,文中采用喷雾干燥法研究了大蒜油微胶囊生产工艺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适宜的壁材组合为阿拉伯胶 :麦芽糊精的质量比为 1∶1 5、壁芯质量比为 1∶1 5 ,料液浓度为 40 % ,乳化剂用量 0 3 % ,乳化剂复配比例以复配后的HLB值 1 2为准 ,在 5 0℃、2 0MPa条件下均质 2遍。  相似文献   

7.
采用喷雾干燥法研究了大蒜油微胶囊生产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稳定的微胶囊乳化液的参数为:阿拉伯胶作壁材,添加20%的大蒜油作心材,乳化温度30℃.得到的微胶囊化大蒜油外型近球型,粒径大小在5~8 μm左右,溶解度>90%.  相似文献   

8.
气流式锐孔法制作丁香油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气流式锐孔法”制作丁香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流式-锐孔”装置进行丁香油微胶囊化,壁材海藻酸钠适宜的质量浓度为2.5%,乳化剂最适用量为0.1%单甘酯 0.2%吐温-80,凝固浴CaCl2适宜的质量浓度为2%,心材丁香油与海藻酸钠最佳质量比为1∶1。丁香微胶囊产品为淡紫色小颗粒,外形颗粒圆整,大小均匀,赋有丁香风味。  相似文献   

9.
对“气流式锐孔法”制作丁香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流式-锐孔”装置进行丁香油微胶囊化,壁材海藻酸钠适宜的质量浓度为2.5%,乳化剂最适用量为0.1%单甘酯+0.2%吐温-80,凝固浴CaCl2适宜的质量浓度为2%,心材丁香油与海藻酸钠最佳质量比为1∶1。丁香微胶囊产品为淡紫色小颗粒,外形颗粒圆整,大小均匀,赋有丁香风味。   相似文献   

10.
用玉米多孔淀粉吸附并包埋制取大蒜油微胶囊,与喷雾干燥法制取微胶囊相比,此工艺简单方便。实验以玉米多孔淀粉吸附大蒜油制成的粉末作为芯材,再以麦芽糊精作为壁材包埋芯材。该方法制取大蒜油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是:大蒜油∶玉米多孔淀粉为0.60∶1,麦芽糊精∶粉末大蒜油为0.25∶1,此时微胶囊产率为71.3%,包埋率为54%。通过储藏稳定性实验得出大蒜油微胶囊产品的包装及储藏条件是:采用避光隔氧的铝箔和PVC塑料复合材料,抽真空并且在低温情况下储存。  相似文献   

11.
以再生丝素蛋白与明胶复配作为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大蒜油微胶囊。论文以乳状液的乳化能力、稳定性和微观形态、微胶囊的包埋率和产率为指标,探讨了壁材种类、芯材/壁材比例和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丝素蛋白与明胶以1∶1(g/g)复合配制为壁材溶液,加入壁材质量50%的大蒜油及HLB值为12.9的复合乳化剂,该体系的乳状液性质稳定,喷雾干燥前不发生相分离。经喷雾干燥制备的大蒜油微胶囊的包埋率和产率最大,分别为85%和88%。大蒜油微胶囊表面光滑,为直径10~20μm均匀球状颗粒;当储存至21 d时,微胶囊中的大蒜油保留率为88.2%。结论:再生丝素蛋白是一种理想的大蒜油微胶囊壁材,对大蒜油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丁香油进行包覆,通过喷雾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微胶囊产物,研究pH、明胶和海藻酸钠质量比、芯壁质量比、壁材用量、搅拌转速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缓释性进行研究,采用红外、TG、SEM对优选实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微胶囊化的丁香油挥发性明显降低,热稳定性大...  相似文献   

13.
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油脂氧化危害消费者健康,甚至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微胶囊技术可以减缓或防止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综述了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并介绍了国内外油脂微胶囊的不同制备方法,为油脂微胶囊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胶囊化不仅可以很好地保持红花籽油的风味、增强其氧化稳定性,还可以起到缓释的作用,更充分合理地体现物质的营养价值。以同种壁材配方制备微胶囊乳液,分别进行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测定微胶囊的包埋率并观察其形态,从而选择较优的干燥方法,即喷雾干燥法。设计4种壁材配方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红花籽油微胶囊,测定包埋率及微胶囊总油含量。经60 d后测定包埋率、氧化程度及微胶囊总油含量,并以扫描电镜观察形态,确定包埋效果,选取最佳包埋壁材配方。以超声法进行均质,离心分离法测其乳化稳定性,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均质条件。结果表明:鲜蛋清、麦芽糊精1∶1为壁材配方制备的微胶囊形态最好,60 d后红花籽油包埋率、过氧化值分别为96.07%、4.48 mmol/kg;适宜工艺参数为芯壁比1∶4、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10 min、超声温度40℃、进风温度190℃、出风温度60℃、载量300 m L/h。  相似文献   

15.
甜杏仁油中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为减缓其氧化,通过喷雾干燥法将甜杏仁油微胶囊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芯材含量、乳化剂含量、酪蛋白含量、固形物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甜杏仁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参数:甜杏仁油质量分数24%,乳化剂添加量2%,酪蛋白含量4.3%,固形物浓度26%。该条件下获得的微胶囊包埋率为94.56%。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蛋白质微胶囊对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在人体胃液中的保护效果,以海藻酸钠为壁材对蛋白质微胶囊进行二次包衣。通过考查两歧双歧杆菌在模拟胃液(SGJ)中的存活率和微胶囊粒径,得到了海藻酸钠对蛋白质微胶囊的最佳包衣工艺: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0.5%,CaCl2浓度为0.05mol/L,pH为5.5,搅拌速度为500r/min。所得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33μm,它们能将Bifidobacterium bifidum在模拟胃液中2h后的存活率提高至14.5%。   相似文献   

18.
王洪玲 《中国油脂》2021,46(11):26-30
为探究疏水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应用,丰富微胶囊壁材的选择,选取壳聚糖硬脂酸钠为壁材,鱼油为芯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对鱼油微胶囊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适宜的鱼油微胶囊制备条件为壁芯质量比1∶ 1、乳化剂吐温-20质量浓度14.40 g/L(芯材质量1 g时,加入乳化剂溶液200 mL)、超声功率720 W,此条件下鱼油包埋率为(50.00±0.47)%;所制备的鱼油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热稳定性较好,存放18个月后,热稳定性几乎无变化。疏水性壳聚糖硬脂酸钠壁材制备简便,通过单凝聚法成囊后,能有效保持微胶囊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