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空间中集观赏性、公共性、娱乐性、艺术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开放室外活动空间。但是近年来民族的、地域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在"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消失,国内一些城市广场在设计时过于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广场的样式,导致了城市广场之间的雷同。文章从兰州的地域文化出发,结合"兰州市东方红广场"建设,探讨如何将城市广场设计成一个具地域文化内涵的、可供游人参与的、可以激发人们情感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出地域文化特色下东方红广场的几点设计理念,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  相似文献   

2.
王彬 《中外建筑》2014,(6):116-118
广场是城市地域文化的体现场所,是城市活力空间所在。该文以金寨县红军文化广场设计为例,通过对金寨县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层次解读、红色革命文化的提炼、演绎和诠释等过程来展现城市广场设计中如何体现城市地域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为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特质及其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特质的文化意义作了论述,同时提出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特质的设计策略及重庆“剖面城市”的构想,以期形成完整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4.
徐卫  柴铁峰 《建筑与文化》2011,(5):81-83,80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城市运营应以地域文化为"魂",塑造城市自身特色,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讨论了城市运营过程中关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问题,并通过实例探讨了特殊项目对城市地域文化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背景:今年2月,成都拉开北城改造工程(以下简称北改)的序幕,成都市委市政府倡导综合运用现代城市更新中的改旧、建新和更新的方式,对城市更新单元提出"四态合一"的要求,融入到成都本地精神中去,改变成都北城的都市形象、内涵与品质,塑造全新的城市空间。在此过程中,系统地梳理"北改"片区内文态、业态、生态和形态的地域现象,综合听取跨界的意见和诉求,能使更新后的城市空间更加科学合理。历史文化遗迹作为城区内的重要地域现象,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彰显的脉络,因此,在发掘地域元素时,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更新应该继承文化的特征。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要素进行分类分析,有利于确定合适的空间载体,指导更新过程中针对城市空间的改造方式,使文化传承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研究以西宁卫城空间发展规划为例,在分析其历史与文化资源传承的基础上,以文化传承为引导,以物质空间为载体,规划构建"一环联通、双轴延展、三线交汇、四核辐射"的城市空间结构,并针对西宁卫城内的地域文化型、民俗文化型及历史典故型文化资源场所提出具体的更新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7.
姚准 《规划师》2006,22(8):94-96
1 背景 城市化和地域文化对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景观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是"城市人文生态"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域扩散已成为当代的一个普遍现象,城市规划师的职责是对自然和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和限制.在"景观"这一概念中,既有物质的内容--环境设计,也包含了对想象的认知--精神意义的解释和表达.景观文化表达了人类和自然作为一种两元关系,是如何在地域变化过程中互补和相互平衡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公园是城市文明的象征,融合了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可使人们生活环境更舒适,也能保存及传承城市文化。以山西省孝义市马烽公园概念设计方案为例,遵循绿色生态海绵建设、馆园交融、半城半园、文脉传承等景观设计手法,形成"一心一湖一环、两轴三廊多点"总体布局。同时将孝义历史名人马烽及其代表的山药蛋派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构建具有孝义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9,(8)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广场在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市民生活、彰显城市特点、弘扬城市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从湖湘文化叙事的角度来解析长沙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的叙事空间和交互体验,对湖湘地域文化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湖南省建设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撑。借力"一带一路",说好湖南故事,传播湖湘文化。  相似文献   

11.
建筑空间留白的可持续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各个方面的深入,设计者对于建筑以及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关注。该文从建筑设计方法的角度入手,以建筑空间的“留白”设计作为切入点,探讨这种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手法如何应用于建筑的设计,并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及影响。可持续发展观与建筑的碰撞,应落实于建筑工程项目从策划到施工的各个层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而建筑创作中的留白恰在建筑空间设计的层面提出了建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指引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与矛盾时,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与矛盾时,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台湾高雄捷运车站通过建筑设计创新和引入公共艺术,突破车站刻板印象,成就城市地标,赢得各界肯定。该文通过对高雄捷运车站设计的分析,总结出以文化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设计展现城市特质、以人为本塑造公共空间等重要启示。我国内地城市应以文化艺术为导向、公共空间为载体,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创新,体现地域特色和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轨道交通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介绍本溪姚家枫叶广场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力求通过塑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型环境空间,为不同人群提供休闲空间。试图构建具有本土特性和体现城市风貌的滨水城市绿地景观带及广场,从而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体现出山水和城市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广东东莞市南城国际商务区规划为案例,提出充分的城市设计让空间注入产业、文化等功能活力,可以深入挖掘空间价值,并形成非常有效的规划管理工具。提出以"功能引导城市设计"、"公共域导向打造人文空间"和"体现四维导则的东莞模式"3方面的深入研究,来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效能,是对重点地区法定规划编制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提出为确保创新,规划、管理、实施三方有效合作的一些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敏 《华中建筑》2012,(1):93-101
城市,作为一种叙事场域,与主体人之间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情感的交流互动,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一种新视角,城市的社会性关注。把城市作为可读、易读的表意文本,介入叙事学理念,该文提出城市叙事的"时间—空间—情节—意义"四元要素结构,归纳了"时空线索—空间语言—文化表达"的三层次叙事设计构架,结合鄂西野三关镇古镇风貌更新设计实践,以探讨一种城市风貌规划与设计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Gre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urban environment, providing considerable ecosystem services to our socio-economic-cultural activities. Metrics designed to capture green space provision, supply and demand, measuring availability, accessibility, and visibility have been widely adopted to gauge progress towar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from local to regional scales. In this article, we offer eight reflections on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urban green space for mapping, monitoring,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4M) practices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article’s objective is to stimulate fresh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he conversion of data to interventions. Eight points are made: 1) Green space mapping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in a multi-attribute conceptual model, including quantity, quality, type, and structure; 2) green space mapping sources, methods, and uses vary by definitions, approaches, and scales; 3) phenology modifies seasonal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urban green space; 4) spatial and temporal green space data cubes will help realize the goal of nea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change; 5) green space coverage reveals green space supply, but green space exposure can capture effective demand via modeling the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s of human–green space; 6) green space exposure measures should account for spatial, temporal, and social differences; 7) greening optimization by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should consider both biophysical, biodiversity, and health benefits; and 8) urban green space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ategized with a long-term view. Finally, we advocate data–science–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hat can help guide and promote 4M practices of urban green space. These points of reflection have broa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practice, and theory of urban green landscape desig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altogether constitute a set of principles that can guide scientists, policy 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toward strategizing optimal 4M of urban green space.  相似文献   

19.
文化建筑综合体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建筑类型,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这类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它需要很好地凝练城市地域文化、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展现城市人文精神,成为表达城市文化地域特征的空间叙事载体.结合烟台市文化中心和牟平区文化中心两个建成案例,从建筑空间的叙事表达视角出发,探索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中关于人、空间、功能使用之间互动感知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黎金炎 《风景园林》2007,(2):114-116
中国南方城市自古大多临水而建,依山傍水,城市滨河绿地将亲水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紧密有效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虞国际大酒店西侧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从尊重场地,重视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致力于打造生态、惬意、精致的城市滨水休闲绿地,在形成城市园林绿化面貌和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