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VB6.0环境下利用Mscomm控件实现串行通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简要介绍了VB6.0中Mscomm通信控件的属性和使用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给出了基本的通信程序。  相似文献   

2.
主要阐述了如何在VB(Visual Basic)编程环境下利用MSComm通信控件实现计算机与欧姆龙PLC进行串行通信的编程技术。  相似文献   

3.
基于BCW和VB的Windows串行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有关Windows环境下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基于BCW和VisualBasic通信控件的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4.
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单片机完成数据的采集,然后用异步串行通信方式传给PC机。文章主要介绍在VB6.0环境下,利用通信控件MSComm来实现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使用Visual C++中基于AcfiveX控件的MSComm专用串口通信控件进行编程,通过RS-485串行通信技术实现了信号采集在边防巡逻车辆电源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边防巡逻车辆电源系统信号采集端口的软件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使用Visual C++中基于ActiveX控件的MSComm专用串口通信控件进行编程的方法,通过RS-485串行通信技术实现了信号采集在边防巡逻车辆电源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某电机调速控制系统为背景.该系统中的PLC作为下位机主要完成电机速度的采集,上位计算机提供人机交互界面,主要实现电机速度等数据的存储、设置、打印以及速度实时显示等监视功能。介绍利用MSComm控件实现该系统中上位计算机与下位机PLC进行串行通信的程序设计方法,并对通信协议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Visual FoxPro6.0的MSComm32控件来实现Windows98环境下的串行通讯,并通过一个通信程序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控件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VB实现PC与PDA的串行通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尚建华  黄山 《计算机工程》2002,28(3):274-275
分析了VB串行通信控件的特点及PC和PDA在传输数据中的差异。提出利用Byte型变量处理通信数据,消除了使用viariant型变量处理通信数据的缺陷。还简要讨论了传输协议的制定,解决了多种命令和内容传输的问题,真正实现了PC机和PDA的串行通信。  相似文献   

10.
VB中MSComm控件的设置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利用VB的MSComm控件进行串行通信时的一些常用属性的设置,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部分程序清单.  相似文献   

11.
VB与单片机串行通信在球面移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球面移动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制是提高我国机器人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上海大学研制成功的球面机器人控制系统采用了基于VB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的两级计算机控制。通过理论分折、制定正确的通信协议并结合大量试验最终实现了机器人控制中的串行通信。试验的结果表明了VB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制成功的关键。文章详细描述了串行通信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12.
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实时数据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布式仿真测试环境是对嵌入式软件进行测试行之有效的手段.大量测试数据在仿真模型之间的实时通讯、收集和分布节点之间的传输是分布式仿真测试环境的设计难点.提出了一种实时数据处理的层次设计,应用代理模式和批处理双缓存区模式,解决了分布式仿真测试环境实时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据此设计和实现的分布式仿真测试环境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型号软件系统测试工程中.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时控制的多路温度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实时控制的多路温度监测系统,是针对企业生产实际需求而设计的自动化工业控制系统。本文就多路温度监测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进行了探讨,描述了系统以计算机和巡检仪协同工作的方式.实现了对各反应容器温度的实时监测、超限报警、数据记录、历史查询、曲线绘制等功能.满足了实际生产对温度采集的要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AI人工智能工业调节器和PC机组成PCVD反应器监测系统。通过AI调节器检测和控制PCVD反应室温度和气压,由上位PC机实时接收并显示和存储测控参数的设定值和测量值。给出了系统结构框图和利用VC++编程的上位机通讯软件设计方案。该系统满足实时处理的要求,抗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利用MSComm控件进行通信时串行口的打开与关闭,缓冲区的设置和数据的收发形式,同时也介绍了握手协议和通信时错误信号的捕获。  相似文献   

16.
基于VB的DSP与PC机的串行通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天  杨振强 《微机发展》2005,15(9):96-98
要实现对现代变压器特性试验仪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必须解决PC机和DSP的串行通信问题。文中介绍了基于Visual Basic6.0的DSP与PC机的串行通信,构建了两者的串行通信体系结构,并通过具体的实例给出了DSP与PC机之间串行通信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功能强大,方便地实现了PC机和DSP之间的通信,借鉴性高。  相似文献   

17.
在航天测控软件系统中,大量存在各种测量数据在软件间进行交换的情况.而数据交换软件的性能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测控软件的质量.在实时测控应用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于查找和确定的问题中,有很多是由数据交换软件引起的.因此,在进行实时测控应用软件设计时,对数据交换软件的性能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建立了实时数据交换软件的Petri网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了化简和动态分析,给出了缓冲溢出的异常控制设计,随后采用基于Petri网的方法对数据交换软件的性能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1 The Petri net model of real- timedata exchange softwareIn many spaceflight measure and control softwaresystems, varieties of measure data are exchanged be-tween different software. Qualities of measure and con-trol software system are influenced by the performancesof data exchange software greatly. Many problems thatappear during the running process of real- time measureand control software and are difficult to be located arecaused by data exchange software. So, it is necessary toanalyze th…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间歇过程用水网络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以往对间歇过程的水网络集成研究多采用图解法和数学规划法,图解法无法解决与水质、水量无关的目标或约束,数学规划法计算复杂且较难确定最优解。Petri网具有直观的图形表现能力和严密的数学基础,并且具有强有力的分析技术与手段,非常适合于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同时时间Petri网是在Petri网的基础上加入时间因素,可用来建立间歇系统的动态模型。故针对半连续间歇化工过程的单杂质用水网络,本文提出了基于时间Petri网建模的方法,分别对有中间储罐和无中间储罐间歇用水网络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水级联分析法构建了夹点分析通用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用水过程的水夹点位置和最小新鲜水需求量。然后根据Petri网的逻辑表述能力、动态传播特性、自主学习机制以及水网络设计原则、水网络综合基本原则和水源匹配规则建立了水网络综合Petri网通用模型,对有中间储罐的情况还确定了中间储罐的位置、数量与容量,实现了单杂质间歇过程用水网络的优化设计。最后对文献中实例进行了研究,得到的夹点位置、新鲜水用量以及用水网络与文献中一致,表明提出的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该方法模型简单、直观,避免了水级联表格的繁复计算,拓展了Petri网在过程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short note is not a research paper and does not report mature results; it is, however, intended to stress the need to dedicate research effort to new synchronization concepts. It is argued that currently available synchronization primitives are of limited use for real time applications, since they disregard the notion of time and are difficult to apply. Therefore, new concepts should be devised. This can be done in analogy to the synchronization practice in other areas and especially in everyday life, which is fully based on the dimension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