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火箭弹在进行静电防护的过程中,准确标定其抗静电能力成为影响火箭弹静电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阐述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火箭弹静电放电能量耦合模型,对火箭弹真实静电感度进行测试研究,并确定出火箭弹在3种静电放电模式下的安全电压阈值。  相似文献   

2.
105电火帽的真实静电感度测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电火工品真实静电感度的测试方法,以导电药式电火工品静电临界点火能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为基础,给出了对应的数据处理方法。测试了105电火帽的真实静电感度,确定了其静电最小点火能量的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3.
电火工品静电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阐明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以试样的静电点火能量符合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为基础,给出了其数据处理方法。根据电火工品生产、贮运和使用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静电放电模型,提出了计算电火工品静电安全阈值的方法,并测试确定了人体和金属没衍对5种典型电火工品直接放电的安全电压阈值。  相似文献   

4.
静电放电对电点火管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对其数据处理方法。依据不同的静电放电(ESD)模型,讨论了不同的静电危害源对电点火管直接放电时的最高安全电压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路仿真的桥丝式电火工品静电危害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电火工品(EED)发火件材料对静电泄放(ESD)条件的响应规律及其在静电环境下的损伤情况,引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标准和Sandia实验室标准的静电放电模型,仿真和分析了不同静电高压条件放电模型的静电泄放过程。确定了放电产生的能量,与典型电火工品中的发火材料的物理形态转换特性能量进行了对比分析。推算了ESD对典型EED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泄放电流峰值随静电初始电压升高而增大,但电流波形的其它参数不变。对于40μm直径的镍铬桥丝和斯蒂芬酸铅组成的发火元件,IEEE标准ESD模型在初始电压为20 k V时桥丝温度可达到焊锡熔点、药剂分解温度和燃爆点,40 k V可使桥丝熔断,而Sandia实验室标准ESD模型在20 k V时桥丝温度可达到焊锡熔点,25 k V可到达到药剂分解温度和燃爆点,50 k V达到桥丝熔点。  相似文献   

6.
火箭弹静电短接卡的抗静电性能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导出了火箭弹点火具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根据点火具吸收的静电能量,分析了短接卡的抗静电性能。发现在同样的静电条件下,低阻点火具比高阻点火具吸收的静电能量更小,说明了分流原理解释短接卡作用的局限性。给出了短接卡的安全电阻值,为产品的生产和验收提供了具体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电点火系统在电磁辐射下的安全裕度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杏林  王韶光  施利荣 《火工品》2004,(4):11-14,18
采用一种新型的白光干涉型光纤测温仪对电点火系统的安全裕度进行测量。把传感器贴着电火工品中桥丝放置,测量桥丝在电磁辐射下温度的变化,根据桥丝温度变化和输入电流的关系得出桥丝上的感应电流,从而确定电点火系统在电磁辐射下的安全裕度。试验表明:在GJB736.11-90规定的静电放电模型下,25kV的静电放电电压对本文中采用的电点火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本发明介绍的点火药是具有最大点火感度的电点火药。这种点火药的能量低,只能提供弱起爆输出。同时本文也介绍了它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勇  王军  高泽志  周彬  沈瑞琪 《含能材料》2016,24(2):182-187
为研究多晶硅桥型与尺寸对Al/Cu O含能点火器件点火性能的影响规律,用多晶硅和Al/Cu O复合薄膜集成制备了6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含能点火器件,采用尼亚D-最优感度试验法测试了四种尺寸、两种桥形共6种类型(S、M、Lr、Lv、Hr、Hv)点火器件的点火感度。探索了临界爆发电压,得到了点火时间随激励电压的变化规律。采用感度实验和点火实验对比研究了多晶硅点火器件和含能点火器件的点火性能。结果表明,含能点火器件的感度与点火时间随桥膜体积的增大而减小。V形桥膜有助于降低作用时间与作用所需能量。Lv型含能点火器件感度为8.19 V,标准偏差0.14,均低于Lv型多晶硅点火器件(8.70 V、0.53)。Lv型含能点火器件14 V时的点火时间(52.85μs)比多晶硅点火器件点火时间(109.12μs)短,且该差值随激励能量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某火箭弹长期贮存后因点火回路失效造成火箭弹发射失败的问题,使用FMECA及FTA分析了点火回路的失效原因,提出了可疑故障点检测方法,并结合数据统计的分析结果,确定故障点为发动机中电点火头的批次性质量问题.实弹的解剖分析证明了此分析的准确性,为火箭弹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前人工作的综合分析,对爆炸装甲爆炸后形成的飞板与聚能射流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立了一个物理概念更加清楚、计算更为简捷的物理数学模型.它清楚地表明了有关飞板和射流的各物理量对干扰作用的定量关系,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海洋目标信号的混沌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了海洋目标信号产生混沌的机理 ,以及混沌信号的建模与处理方法。提出了利用混沌信号的 L yapunov指数进行信号检测的一种新方法 ,将它应用于对海洋目标的探测与识别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轮式车载火炮火力与底盘系统匹配性能评估难的问题,将模糊综合评判法引入到火炮火力与底盘系统匹配性能评估中。通过分析车载火炮火力与底盘系统的匹配评价因素,建立了相应的匹配评价体系。应用 AHP法获得各评价因素权重系数,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估模型,综合专家经验确定各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实现了对车载火炮火力与底盘系统匹配性能的定量化评估。计算结果表明了车载火炮火力与底盘系统匹配性能评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陆军新一代作战装备的发展需求,对发展陆军无人化作战装备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发展陆军无人化作战装备的迫切性,介绍陆军无人化作战装备体系的构成,探讨发展陆军无人化作战装备应注意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该研究可为发展陆军无人化作战装备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利用摄影测量学的方法对末制导炮弹末端弹道上的飞行姿态进行遥测的方法:在目标区布置3~10个均匀分布的控制点,当炮弹飞至目标区上空后抛掉鼻锥,将目标区图像通过图像发射机传回到地面,地面接收到传回的图像后根据图像上分布的控制点坐标信息,利用单像空间后方交汇法解算出炮弹当前时刻的空中姿态参数;进而综合所得到信息,推导出该型制导炮弹末端弹道上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孔凡琴  路宏年 《兵工学报》2005,26(3):335-337
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缺陷检测线上,缺陷尺寸的自动测定是实现在线检测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析了叶片数字射线成像(DR)的纹理特点,通过区域分割点将图像分成不同纹理区,提取各个区域的灰度分布函数以减少纹理对缺陷的干扰。消隐纹理后的图像灰度服从正态分布,遵循背景和信号(缺陷)在正态分布曲线上的取值特点,设置灰度阈值,将灰度值并入集合和数组,最后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缺陷进行了正确的尺寸和形状测定。  相似文献   

17.
短叶片冲击式涡轮采用带冠结构以减小动叶顶部间隙的泄漏,同时为了减小围带与涡轮外壳间隙泄漏,在叶冠围带处增加密封结构。密封内部流动比较复杂,对涡轮性能影响较大。通过对某超声速涡轮进行的三维模拟,对比不考虑间隙涡轮与考虑密封间隙涡轮(不同密封间隙)整体性能,分析密封间隙对涡轮内部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多管火箭炮炮尾水平台与基准管轴线一致性检测方法的不足,设计一套新的光电检测系统。提出用自准直仪、分划板和平面反射镜相配合使用来模拟基准管轴线,用轴角编码器来测量炮尾水平台与基准管轴线一致性的方法,并对其进行精度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测量精度高,实际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炮弹在动态交接过程中炮弹速度的平稳性和交接的准确性,分析供弹交接单元中拨弹轮齿数对炮弹交接过程的影响。以某小口径自动机无链供弹系统为例,建立供弹交接单元的动力学模型,对拨弹轮在不同齿数情况下进行炮弹交接仿真分析,得到炮弹速度曲线图,并分析了炮弹与拨弹轮之间的碰撞力。仿真结果表明:拨弹轮齿数的不同对炮弹在不同单元之间的交接有直接的影响,当前后交接单元齿数相同时,炮弹交接速度最平稳可靠。随着供弹速度的不断提高,炮弹与拨弹轮之间的接触力也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运加油设备泄露事故呈上升趋势,各国为此也制定了相关的新标准,原有的运加油设备不再适应新的安全形势,因此具备应急切断、超温自动关断和高液位保护功能为一体的双向紧急切断高液位新型控制阀成为当今研究和应用的趋势.本文根据相关新制定的标准,结合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对此种新型控制阀的优点及主要存在的研究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法做简单概述,旨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提升危化品运输安全性,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目标,推动国家军队危化品运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