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ET—PEG4000/成核剂的结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合成PET-PEG嵌段共聚物的过程中引入柔性PEG4000链段和成核剂。有效地提高了PET-PEG共聚牺牲的结晶速度,在110℃时,其t1/2小于0.25min,达到了工程塑料的要求,同时很好地保持了PET原有特性。  相似文献   

2.
PET-PEG共聚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共缩聚反应合成了PET-PEG共聚酯,采用DSC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结晶性能、结晶速度,还测试了共聚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EG的加入能有效地增加分子链柔性,改善结晶性能,其中PET-PEG6000在100℃的半结晶时间为0.7min,PEG的含量在20%以下,拉伸性能没有恶化,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高分子量PET(HMPET)和低分子量PET(LMPET),在卷绕速度1~7km/min下熔纺皮芯双组分纤维,所纺制的纤维中每个组分结构表征化与相应的单组分纺丝相比,HMPET组分的定向度和定向诱导结晶增大,而LM-PET组分的受到抑制。采用牛顿模型的数学模拟表明,在高速双组分纺丝中,HMPET组分的伸长应力提高,而LM-PET的降低。根据模拟结果和结构特征数据提出了结构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取向PET/PEG共聚酯纤维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取向PET/PEG共聚酯纤维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提出了解析结晶动力学参数的新方法。结果表明,随PEG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纤维的结晶扩散活化能降低,结晶速率加快。与各向同性试样比较,取向试样的结晶峰明显向低温方向扩散。取向试样在较低温度下的结晶速率高于各向同性试样,而在较高温度下的结晶速率低于各向同性试样。  相似文献   

5.
主要论述了将改性剂SIPG、PEG与BHET进行共缩聚制备舒适性改性涤纶。探讨了改善PEG热稳定性的途径,以及共聚酯的制备和热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共聚酯能在常规聚酯生产装置上制备,所制得的共聚酯的Tg、Tc、Tm、Td(起始)均略低于常规PET;但可纺性良好.由该切片制得的纤维有良好的吸湿性和抗静电性,是一种开发高仿真丝绸纺织产品的优良原料.  相似文献   

6.
以热致性液晶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对羟基苯甲酸(PET/PHB)作为添加剂与PET共混纺丝,研究该PET/TLCP(热致性液晶高聚物)共混物的可纺性,并用DSC、X光衍射、声速和应力-应变等方法对纤维的热性能、结晶和取向结构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LCP质量含量为5%左右的PET共混物可纺性良好。TLCP对PET从熔体结晶具有阻止作用,共混初生纤维的玻璃化转变和冷结晶温度均因TLCP的存在而升高。TLCP质量含量为5%的共混物纤维结晶结构与纯PET纤维相似,但晶粒尺寸较小,且晶粒尺寸大小与共混物组成、喷丝头拉伸比和后拉伸比有关。TLCP含量增加,共混纤维取向度和模量增大,而强度下降,但后拉伸可使纤维强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PABA与PET共聚合反应动力学,表明随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增加,可近似看成一级反应。考察了乙二醇对聚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醇解作用,表明基本上不发生醇解反应。根据PABA自聚反应、PET酸解反应等研究结果,结合本文的工作,讨论了提高PET/PHB共聚酯分子量和改进序列分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合成PET的酯化阶段,加入丁二醇替代部分乙二醇,得到改性PET切片,讨论了反应时间及丁二醇加入量对PET的特性粘度[η],玻璃化温度Tg、结晶温度Tc及熔点Tm等物理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丁二醇的加入对PET纤维的染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ECDP的耐热性,选用耐热性优良的脂肪族聚酯二醇作为第四组分,SIPE为第三组分,采用PTA路线进行酯型ECDP合成研究,并利用DSC、GPC等手段对共聚酯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聚合温度为275~280℃;SIPE使得共聚酯DEG生成量增高.熔点降低,低聚体含量升高;加入NaAc可以抑制DEG生成;加入第四组分,共聚酯Tm、Tc、Tg和-COOH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0.
聚酯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Instron3210型毛细管流变仪在270~295℃和切变速率为60~1.8×105秒-1条件下,测定4种进口牌号PET树脂和上海石化总厂涤纶一厂PET树脂的流变性能.PET树脂在270~295℃的粘流活化能为41.9~58.7kJ/mol,研究了不同牌号PET的熔体粘度与重均分子量的关系,还研究了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聚酯(CDPET)的流变性能,探明了CDPET中第三单体──SPPM和DEG含量对CDPET流变性能的影响.为确定上述PET树脂的纺丝工艺条件提供必要的流变性能数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低分子量 PEG,乙二醛等对涤纶织物涂层整理、结果表明这种整理工艺可有效改变涤纶织物的亲水性、吸湿性 ,改善涤纶织物的服用性能。适宜的工艺配方和条件为 PEG80 0 5 4.2 %、乙二醛 (4 0 % )9.8%、浓硫酸 1 .6 3% ,1 2 0℃焙烘 3min  相似文献   

12.
在试管合成装置上,以酯化率93%的BHET和分子质量不同的各种PEG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PET均聚酯和PET/PEG共聚酯,研究了共聚酯与均聚酯的反应动力学差异。研究发现,反应温度、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共)聚酯的缩聚反应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共)聚酯的反应速度快于PET。  相似文献   

13.
PET/ECDP/PEG共混改性聚酯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PET ECDP PEG共混改性聚酯切片的热性能、结晶性能、流变性能 ,并对经高速纺丝制得的共混改性聚酯纤维的力学性能、染色性能、吸湿性能及抗静电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环境友好、热稳定性较高且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有良好相容性的聚乙二醇(PEG)改性天然钠基蒙脱土(Na+-MMT)与PET熔融共混制备了PET/Na+-MMT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经PEG改性的Na+-MMT的层间距增加,与PET熔融共混后其层间距进一步加大,TEM分析证实了MMT片层存在插层型纳米结构。相对传统的有机蒙脱土,PEG改性Na+-MMT的热稳定性有显著改善,满足了PET的高温加工要求。此外,PEG改性的Na+-MMT比未处理Na+-MMT对PET有更低的冷结晶温度和更高的熔融结晶温度,显著改善了PET的结晶能力。所制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可达59.8MPa,缺口冲击强度可达3.13kJ/m2。  相似文献   

15.
PET/PEG共聚酯及共混物的抗静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G(聚乙二醇 )共聚酯及共混物的抗静电改性效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共聚酯的抗静电效果及抗静电耐久性等均远优于PET/PEG共混物 ,且可避免共混改性中的二次降解问题。这种共聚酯易于在聚酯合成厂实现大规模生产 ,既可直接用于制造抗静电聚酯产品 ,也可用作PET的抗静电改性母粒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低分子液体与PET,PEG及PEG与嵌段共聚醚酯共混物(改性PEG)表面的接触角,运用调和平均方程计算了PET与PEG及改性PEG间的界面张力,并利用相差显微镜研究了PET与PEG及改性PEG共混体系的相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随着PEG中嵌段共聚醚酯比例的增加,PET与PEG界面张力逐渐减小。同时,共混体系分散相的分散粒度变小,分散均匀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张雅曼  邢玉林  蒋杰  赵玲  奚桢浩 《化工学报》2022,73(10):4722-4733
针对高性能共聚酯PET/PEG缩聚过程,建立了圆盘反应器中连续熔融聚合两相稳态模型,模拟分析了缩聚反应温度、压力、停留时间以及传质系数对气相组成、共聚酯数均分子量、端羧基浓度以及副产物二甘醇和水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挥发组分主要在反应器的前半部分产生,在z > 0.4后气相挥发总量已经很小;乙二醇占气相组成的比例极高,约为90%,而二甘醇的含量极低,只为0.5%左右;随反应器温度、真空度、停留时间、传质系数的增加,共聚酯产物的分子量增大,当传质系数大于0.1 s-1后,反应器出口的共聚酯分子量几乎不再变化,此时已不受传质控制,最终产物的分子量约26000。  相似文献   

18.
以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利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PEG共混膜,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等表征测试方法,研究了PEG含量对PVDF/PEG共混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PEG的加入使PVDF的结晶性能下降,同时也使其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PEG的亲水性,当PEG的质量分数小于5%时,PVDF/PEG共混膜的亲水性随着PEG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聚乙二醇稳定性研究的方法及抗氧剂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热分析法(DSC、TG)和凝胶渗透色谱(GPC)法研究了聚乙二醇的热氧老化及抗氧剂的稳定作用,对2种方法进行了比较。4种抗氧剂对聚乙二醇的热氧老化稳定效果优良,其中2种取代二苯胺类抗氧剂的效果又较酚类抗氧剂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