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洋钴探计划(ODP)112航次的岩芯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结果确定了穿过秘鲁边缘至中陆坡的早始新世一第四纪正断层的陆相沉积层序以及一个15千米宽、在下陆坡之下的晚中新世一第四纪增生杂岩.在渐新世期间,始新世陆架和下陆坡的海底遭受侵蚀,并在中中新世洋侧部分沉降至下陆坡深度。这种沉降和缺失的古新世陆坡表明正常板块会聚时的构造侵蚀。纳兹卡洋脊的俯冲局部地加速了构造侵蚀,遗留下一个陡崖,而附近没有相应的压性构造。紧靠侵蚀陡崖的晚中新世沉积物增生了。尽管板块会聚史相似,晚中新世弧前盆地的快速沉降和邻近一盆地的稳定说明了弧前盆地沉降的局部构造机制。在陆架和上陆坡,底水氧很好保存在第四纪沉积物的交互层和硅藻土内。全球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这些相变周期的根本原因。在晚中新世,于现在中心以西约100千米海岸形成现代陆坡的构造边缘上升。沉积物富含有机碳,经强烈的微生物作用引起的有机质分解在硫酸盐还原带和甲烷作用带内是很明显的。碳酸盐胶结物的井下同位素特征清楚地表明了孔隙流体的垂向演化顺序。根据甲烷气体水合物、埋深、低氯化物孔隙流体的关系,提出了在活动边缘孔隙流体内促使氯化物消耗的一个附加过程,即释放粘土夹层水而无矿物相变。陆架沉积物亦含有存在于整个探区从北到南长达500多千米的地下卤水。尽管氧同位素成分表明了蒸发岩被海水溶解,但对卤水剩余物的来源仍然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中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新生代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欧亚板块中国东部大陆架东缘的中新生代复合断陷盆地,盆地南部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盆地内古新世沉降中心在盆地西部的瓯江凹陷;始新世,沉积中心向东迁移,呈现出瓯江凹陷、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3个沉积中心特征;渐新世早期,盆地西部开始抬升剥蚀,沉积中心迁移至基隆凹陷,直至中新世盆地西部才再次发生沉降。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可划分为古新世断陷期、始新世断拗转换期、渐新世—中新世拗陷以及上新世以后区域沉降4个时期,盆地东部构造演化时间稍晚于西部。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背景及演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从东海中生界的分布和闽浙东部岩浆构造事件来看,侏罗纪-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及其以南地区应为弧前盆地性质。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盆地变为弧后盆地。古新世的断陷中心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的长江凹陷、瓯江凹陷。始新世时,断陷中心向东迁移,以陆架盆地东部的西湖凹陷为主。到了渐新世,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以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坳陷,坳陷中心以东部为主。中新世晚期,冲绳海槽和疏球岛弧形成。晚中新世(约6Ma),吕宋岛弧在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发生碰撞,台湾岛上升露出水面,形成了台西盆地现今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卡拉麦里构造带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对于其向盆内延伸的方向、与盆地内构造带的关系等问题目前认识仍不明确,制约了对该盆地基底性质以及盆内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大地构造属性的认识。为此,对该盆地东部白碱沟地区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沉积地层进行了地质填图及SHRIMP锆石U-Pb原位定年,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火山机构与火山岩分布、火山活动时限等方面,对比了盆内及卡拉麦里构造带石炭系火山岩的地质特征,探讨了该构造带在盆内的延伸方式及其影响。结果表明:①白碱沟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出露的流纹岩其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距今300.8±4.9 Ma,表明该区火山活动时间为晚石炭世晚期;②陆梁隆起与卡拉麦里构造带属同一条构造单元,其基底原型为一套增生型造山带;③陆梁隆起发育的2条SEENWW向中基性火山岩带是野马泉岩浆弧和哈尔里克岩浆弧在盆内的延伸,2条火山岩带之间为卡拉麦里蛇绿岩带;④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发育在南侧火山岩带中,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 1 前言 日本列岛晚中生代到早第三纪沉积盆地具有区域性构造和沉积特征。本研究中,重建了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期间亚洲东缘的古地理,得到的认识是,日本海只是在早第三纪最晚期至早中新世期间才开始存在。 在西南日本,上中生界至下新生界沉积岩包含了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地质单元,并显示出沉积盆地的特征分布。可明显地区分出弧后、弧内和弧前沉积盆地。西南日本的弧后盆地提供了与亚洲大陆东部边缘的盆地构造连续性的证据。沉积盆地性质和起源的如此大的各种  相似文献   

7.
十四公里厚的吕宋中央谷地地层的新生代历史说明了弧前盆地的发育状况。弧前盆地作为大型沉积物捕留地和烃类聚积的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吕宋盆地向海(西)一侧的盆底为洋壳,向弧(东)一侧的盆底为较老的增生区。洋壳上的初始沉积发生于早第三纪时蛇绿岩那样的地壳沿走滑或斜滑断层带向北移动和侵位的时期。底部沉积物由被砂质浊积岩上覆的远海灰岩和薄火山灰层组成,这些砂质浊积岩来自隆起和不断削蚀的蛇绿岩。在早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时,沿吕宋西缘会聚时期至少有8公里厚的来自弧的沉积物流入到了盆地的东(弧)侧。到了中中新世时期,中央谷地成了一个连续的狭长盆地,其边缘无论是沿已隆起的向海的一侧还是弧侧都有广阔的陆架沉积物。来自盆地两翼的碎屑充填了沉降盆地,並使盆地水深逐渐变浅。上新世时期盆地中心部开始了陆相沉积。並逐渐沿盆地轴部往南、北迁移。晚中新世至全新世沿菲律宾断层带的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毗邻地区隆起并褶皱。中央谷地勘探模式预测,在盆地中心部易气烃的产生时间与形成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的时间为同时或其后。先前在盆地内的钻探要么是在未成熟的油源岩区,要么未到达所推测的成熟层段。所以,中央谷地的油气远景量至今没有适当确定。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坳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 ,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 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 ,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 ,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 ,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 ,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 ,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 ,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 ,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 ,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0.
在Oregon北部—中部地区,我们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证实,该未勘探的大型构造盆地内有着巨大的油气潜力。该盆地习惯上根据Happer城命名。在几千英尺的中新世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群,它很容易根据其相对于Blue山脉uplift的相对重力低识别。古生代/始新世Herren地层的露头在Hepper盆地Blue山脉uplift南部,成为良好的潜在油源岩储集层。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三塘湖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原型盆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早古生代,三塘湖地区是吐哈地块的组成部分,位于地块北缘,具有弧—沟—盆系统的结构特征。到志留纪末期,阿尔曼太古洋盆发生闭合碰撞作用形成了阿尔曼太碰撞带。进入早泥盆世,在吐哈地块北部、三塘湖地区早古生代岛弧南侧发生裂解、扩张作用,形成了克拉麦里古洋盆,从而使三塘湖地块从吐哈地块中分裂出来。在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克拉麦里古洋盆发生双向俯冲作用,北侧的三塘湖地块再次形成火山弧火山—沉积建造,南侧形成了哈尔里克火山弧及弧后裂谷盆地并接受相应的火山沉积岩系;早石炭世末期,克拉麦里古洋盆发生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的闭合碰撞作用,形成了克拉麦里碰撞带,之后进入后碰撞伸展演化阶段;至晚石炭世,该碰撞带又发生拉开,形成后造山伸展裂谷。结合石炭纪—二叠纪构造岩浆事件,以及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的一些证据研究认为,早石炭世三塘湖盆地及其周缘原型盆地为岛弧环境(弧后盆地);晚石炭世三塘湖盆地南缘及其相邻区域发育后造山伸展裂谷,大约以三塘湖盆地石头梅潜伏隆起及其以东为界,东部为大黑山裂谷,西部为石头梅裂谷。  相似文献   

12.
<正>1 绪 言 过去几年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吕宋弧和亚洲大陆之间斜向碰撞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见识(图1,略)。在台湾东部,纵谷代表菲律宾海板块的海岸山脉和欧亚板块亚洲大陆的中央山脉变质岩之间的缝合带(图2)。此板块边界以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逆断作用为特征。 海岸山脉和纵谷由四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图3)。从西至东,它们为:(1)沿板块缝合带的碰撞后磨拉石层(卑南山砾岩);(2)俯冲复合体(利吉混杂岩);(3)沉积在弧前盆地的沉积物重力流堆积(奇美组、水链砾岩和大港口组);(4)被港口和东河礁碳酸盐岩上覆的都峦山层的岩浆弧层序(图3)。弧-陆碰撞已使俯冲复合体、弧前盆地和火山岛变形并增生在亚洲陆缘,形成台湾东部的海岸山脉(图2)。火山作用和沉积作用的顺序终止导致了向南变年轻,这与弧-陆碰撞(图4,略)的向南推进一致。推进速率大约为85~90千米/百万年。目前,碰撞仍在20°N的台湾南岸外地区进行。 本文报道了发育在增生带的晚第三纪火山岛上的二个短命的上新世-更新世弧内盆地的演化,它们可以与邻近的弧前盆地相区分。弧内盆地(或地块内盆地)为狭长的充填着沉积物的位于沉降的、塌陷的岩浆弧上的地堑。所引证的弧内盆地发育机制包括:火口崩塌引起的沉陷、或与走滑运动、弧后扩张、斜向会聚和弧-脊碰?  相似文献   

13.
《石油化工应用》2016,(6):114-120
本文以构造控制沉积,沉积控制成藏为指导开展九龙(Cuu Long)盆地的成藏特征研究,旨在对盆地的有利勘探区进行分析。盆地划分为4个构造演化阶段,即前始新世基底形成期、始新世-渐新世裂谷期、早-中中新世坳陷期、晚中新世-现今热沉降期。在构造演化控制下,盆地主要经历了陆相期、海陆过渡期及海相期三个沉积演化阶段。在构造、沉积作用的影响下,盆地优质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中部和东部的湖沼相、深海相泥岩沉积,较好的储层主要发育在盆地中部和东部基底裂缝型岩浆岩、三角洲前缘、潮下带砂岩储层中。油气主要赋存在地层上倾歼灭、褶皱顶部中,从晚渐新世开始生成和运移,一直持续至今。盆地I类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主要位于储层发育的盆地东部和中部,II类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主要位于盆地西部,为盆地下一步勘探目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重磁、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南海中南部主要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并进一步开展了烃源岩综合评价与油气成藏研究。南海中南部9个盆地可划分出中部伸展-裂离型、西部伸展-走滑型和南部伸展-挤压型等3大盆地群。中部盆地群经历了始新世—早中新世断拗期、中中新世漂移期和晚中新世—现今拗陷期演化阶段,以滨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为主,发育陆源海相烃源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主要发育下生上储式碳酸盐岩成藏组合;西部盆地群经历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断拗期、中中新世反转期、晚中新世—现今拗陷期演化阶段,呈"早湖晚海"的沉积充填特征,发育湖相烃源岩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南部盆地群经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断拗期、中中新世反转期、晚中新世—现今拗陷期演化阶段,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西部盆地群和南部盆地群近岸发育自生自储式砂岩成藏组合,远岸发育下生上储式碳酸盐岩成藏组合。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明晰了南海中南部盆地油气地质规律,可为下一步勘探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曾母盆地是在南海构造旋回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始新世—早中新世前陆断坳、中中新世走滑改造和晚中新世至今区域沉降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南海构造旋回不仅控制了曾母盆地的构造演化,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对油气聚集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前陆断坳期主要控制盆地主力烃源岩发育,形成了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和陆源海相烃源岩,并控制盆地南侧砂岩储层和构造圈闭形成;走滑改造期控制盆地中北部碳酸盐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建造的形成;区域沉降期控制盆地区域盖层的发育与分布。  相似文献   

16.
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挤压隆升阶段,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阶段控制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及储集相带的分布,凸起区有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挤压隆升形成盆地的反转构造圈闭;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促进了烃源岩成熟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圈闭,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前陆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油气藏及早白垩世断陷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酒泉盆地今后油气重点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拗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一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一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18.
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刚果盆地大陆坡上部阿尔布期(Albian)至今主要发育重力滑脱伸展构造。根据构造发育特征和发育位置,将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划分为:后缘构造带、中部构造带和前缘构造带。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构造活动最早在后缘构造带发生,其次是中部构造带,最后是前缘构造带。其中中部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强、主要发育正断裂,及相关的盐构造、地垒和地堑,且生长正断裂至今仍在活动;后缘构造带构造活动强度次之,仍以正断裂为主,盐构造不明显,白垩纪之后该构造带构造活动基本停止;前缘构造带构造活动强度最弱,主要发育盐构造及盐构造相关的褶皱和断裂,该构造带阿尔布期之后构造活动开始减弱,白垩纪之后基本停止。通过对构造演化规律的研究,发现阿尔布期和始新世-中新世是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的2个主活动期。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海西部的对马弧后盆地南部边缘一口勘探井的地质史分析揭露了构造力和沉积负荷对古对马盆地的沉降起主要作用,在晚第三纪时期盆地内沉积了很厚的一层碎屑层。最初的沉降很可能是由于与弧后断裂有关的构造力和与会聚作用有关的扩张引起的。南部边缘经历了区域形变(隆起、断层和褶皱),一直到晚中新世。这个事件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和会聚带处的俯冲方式,这两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应用HYBSS1.0一维盆地模拟系统对福州凹陷构造演化史及其与油气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该凹陷是断拗-拗陷型凹陷,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至古新世的断拗、始新世至渐新世的拗陷和中新世以来的区域沉降三个发育阶段。局部构造主要有披覆生长型和“压隆型”两类,后者由晚白垩世末的雁荡运动造成,两类构造均在始新世末的玉泉运动时定型,推断凹陷东部是生油中心;始新世末进入主要生排烃期;上白垩统和古新统是主要的生油层系和勘探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