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巍峰 《小城镇建设》2009,(5):73-75,80
前言 硕放,这座江南古镇,座落于太湖明珠——无锡市东南郊,户籍人口约4.5万,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境内水系通畅,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沪宁铁路、宁沪高速、硕放机场横亘其境,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环太湖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水陆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硕放是鱼米之乡、文化重镇。近年来,硕放镇大力实施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由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2.
另史城镇保护中的经济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保护的困境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开始大规模城镇开发建设活动,伴随而来的是城镇历史的严重破坏、城镇特色的不断丧失。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城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历史城镇建设中两者的矛盾日趋尖锐。当城市建设中多项价值相互冲突时,有关部门往往以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尺,急功近利。这必然造成城镇更新改造以牺牲历史文化价值为代价。一直以来,历史城镇面临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不足,居住标准偏低,建筑亟待修缮等诸多问题。历史文化价值愈高的古城镇上述问题可能愈严重。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韩昉 《山西建筑》2012,(30):11-12
从扬州老城区的彩衣街和"双东"街区两个历史街区出发,剖析扬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面临或潜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持历史街区内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用地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扬州新的历史文化街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内蒙古土默川南麓平原地区的代表村落——美岱召村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梳理用地结构,整合多种资源,提出了营建民俗旅游村生态策略,希望有助于引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及村落保护、生态规划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叶建晖 《山西建筑》2005,31(17):9-10
结合长沙文物古迹保护的现状,对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阐述了长沙城市文物古迹保护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7.
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城市管理层在制定保护策略的时候,应该让民众积极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使相应的措施更加民主科学和人性化。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以来,各级政府全力为新农村建设制定政策,并付诸实践,本着“以农民为主体,解决农民最需要的生活生产需要”的原则为工作导向,在过去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过程里,有成功试点经验的获得,也有失败教训的总结,二者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不乏重要的指导意义。日前,温州市规划局召开了“温州市村庄规划设计论坛”,就温州市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成果做了回顾交流,论坛的开展源于温州各级规划部门审时度势、很好地把握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同时期的要务。"本刊特策划“温州市村庄规划设计论坛”栏目,遴选论坛优秀论文刊载,以期反映温州村庄规划的内涵与设计思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赵晨梅 《山西建筑》2011,37(17):1-2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以祁县老城为例,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对古城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达到“有形文化”保护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平衡。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保护方式相结合,多元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保护修缮古镇的基础上,挖掘古镇铁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构建以古镇为核心的大旅游景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基调,以铁艺的研发交易、铁文化的展示旅游为主导产业,建立一个"铁文化—民俗旅游"产业联合体,推动铁文化产业联动性带动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新野县总体规划中城市文化环境塑造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并针对此类规划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相应的特点和规划经验。  相似文献   

13.
刘鑫  任洁  尤丹 《小城镇建设》2006,(12):35-40
通过对沙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规划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在贫困地区,如何利用当地的一些发展潜力,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并复兴当地的文化遗产、生态质量及社会结构,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保存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以及历史文化城镇,是当今城市规划中的一大课题。历史文化保护已成为城市规划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规划分支。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一般文物建筑群的保护有一定的区别。它应从名村整体出发,包括名村格局的保护、名村环境的保护、名村布局调整等,在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Property-led urban re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often results in the demolition of many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neighbourhoods, invoking criticisms from conservationists. In the case of Beijing,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produced a series of documents in the early 2000s to implement detailed plans to conserve 25 designated historic areas in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recent socio-economic and spatial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within government-designated conservation areas, and scrutinise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and real estate capital that brought about these changes. Based on recent field visit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local residents and business premises in a case study are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wo main arguments. First, Beijing’s urban conservation policies enabled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local state to facilitate revalorisation of dilapidated historic quarters and to release dilapidated courtyard houses o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The revalorisation was possible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real estate capital that had interests in the aesthetic value that historic quarters and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s provided. Second, the paper also argues that economic benefits generated by urban conservation, if any, were shared disproportionately among local residents, and that local residents’ lack of opportunities to ‘voice out’ further consolidated the property-led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conservation, which failed to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lives.  相似文献   

17.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和内容,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建华  林秉圭 《城市规划》2000,24(11):30-34
结合汉城的城市历史沿革 ,分析了其 1 990年代以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引导与塑造问题 ;并且总结出韩国汉城城市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之中 ,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的复合性保护与恢复、民族文化活动的保护与研究和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再生、城市标志性景观和天际线的控制与保护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各项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但是在保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遗产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冲突。因此,如何找到二者间的平衡点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依托天津市历史文化名村西井峪的保护规划,通过制定天津市历史文化名村编制办法,探讨法律制度在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中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