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山东黄河挖河固堤的必要性1.1河道淤积严重,排洪能力下降山东黄河位于黄河最下游,河道长628km,其特点是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m,洪水位高出两...  相似文献   

2.
1855—1995年黄河下游山东河段河道冲淤厚度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黄河河道主槽、滩面冲淤情况计算分析表明,陶城铺以上河段1934-1995年在主槽淤积3.0-6.0m,1875-1995年滩地淤积4.0-4.3m;陶城铺-利津河段1855-1995年主槽淤积9.5-14.3m,1875-1995滩地淤积3.4-3.9m;利津-渔洼河段1965-1995年主槽淤积1.3-3.0m,1964-1995年滩地淤积0.3-0.7m;渔洼以下河段1977-1995年  相似文献   

3.
1黄河济南段二级悬河的形势黄河下游河道是著名的地上悬河,滩面高程一般高出背河地面3~5m。经过多年的演变,河道内又出现了“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局面,且这种不利局面在宽河段和窄河段都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这不仅增大了黄河治理难度,而且对防洪极为不利。黄河济南段总体上属于弯曲型窄河道。上个世纪,随着主河槽的不断萎缩和淤积抬高,二级悬河的特征亦日趋突出。近几年,经过几次调水调沙,主河槽有所冲刷,但主河槽两  相似文献   

4.
山东地处黄河最下游,艾山以下又系窄河段,因此对宽河道的整治十分关心。山东黄河河务局“对黄河下游宽河段河道整治的意见”已送给各位专家审阅,不再重述。现仅就窄河道淤积形势和宽河道的整治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上、下河段河道形态迥异,同流量输沙能力上段大,下段小。观测表明一定流量的低含沙洪水,就全下游来说可以产生冲刷,但对下段(艾山以下)来说往往发生淤积。本文通过实际资料分析了下游河段的排沙比关系及不同来沙条件下泥沙冲淤强度等规律,并利用下游低含沙水流挟沙力关系,深入分析了艾山—利津河段不淤临界流量。结果表明这段河道不淤流量不仅与来水含沙量有关,还与河口段淤积延伸对艾山—利津段水面比降有顶托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沁河发源于太岳山脉南麓的二郎神沟,全长485.5km,流域面积13532km2,是三门峡以下黄河左岸最大的一条支流。沁河下游是典型的游荡型河道,河道高悬于背河地面以上,经常发生斜河、横河河势,素有"小黄河"之称。但近年来沁河下游绝大部分河段的河床不但没有抬高,反呈下切状态,通过对沁河下游河床下切的研究与探析,可为黄河下游河道河床下切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河槽治理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已有的河槽形态与水流狭沙力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在考虑米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的条件下.计算得到了黄河下游典型断面流量分级平均水沙条件下河槽平衡输沙横剖面。平衡横断面与实际断面比较.下游无论游荡段与弯曲段,实际断面都显得过于宽浅。分析认为,尽管河槽缩窄可加大水挟沙能力.但受河型发育机制的制约.在现有水沙和边界条件下黄河下游河槽的横剖面是无法自动调整形成输沙平衡形态的。文中还利用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和河道冲淤实测资料证明了黄河下游水流不冲狭沙量小于不淤沙量.河道从淤积转向冲刷时.水流含沙量明显降低,固此减少同流量下台沙量的变化有利于减轻下游河遭淤积。从理论分析结果看:缩窄中、小流量“下的河槽.以多级河槽方式重点整治花园口以下河段.使横断面总体形态呈上凸形.能显著减小黄柯河槽中的淤积;同时,应配合河道整治,利用水库调节水沙和进行必要的挖沙疏浚措施。具体实施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恺忱 《人民黄河》2012,34(7):20-24
概述了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从输沙平衡临界流量、平衡趋向性、冲河南淤山东还是淤河南冲山东等问题入手,提出了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几点认识:①黄河下游的冲淤受水沙条件、河床边界、河口基准面三大要素制约,三者缺一不可,分析研究下游河道的冲淤时不与河口尾闾的影响相联系是不全面的;②输沙率法、同流量水位法和断面法均有局限性和各自的优越性,应取长补短,以达到真实反映下游河道冲淤规律的目的;③黄河艾山以下河段的冲淤与河口基准面的状况相对应,输沙能力不足不是黄河下游淤积的主因,将临界流量作为判断艾利河段冲淤的条件是不当的和缺乏依据的;④冲河南淤山东还是淤河南冲山东的问题,在短时段的冲淤情况十分复杂和不稳定,从长时段宏观上看,上下河段的冲淤始终是趋向于河流自身的相对平衡,二者的冲淤过程大体是同步的,不存在哪个河段多冲多淤的问题;⑤现阶段黄河下游的淤积主因是来沙量巨大,其淤升幅度受制于河口基准面,属于溯源淤积的性质,解决黄河下游淤积的关键是"抓两头",即首先减少上游流域进入下游的沙量,特别是粗沙量,其次是减缓河口淤积延伸的速率;⑥拖淤、挖沙、放淤、调水调沙和借清刷浑等措施均具有局限性,在解决局部淤积问题和兴利方面有实用价值,但欲凭借这些措施解决黄河下游河道长时段宏观的淤积问题,则难见实效。  相似文献   

9.
马子普  吴保生  沈逸  薛源  覃超  汪舸 《水利学报》2024,55(4):468-480
为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及分布特征,对黄河下游1952—2021年间共70年的河段实测冲淤量数据进行了系列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黄河下游河道存在7种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其中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上淤下冲等4种为基本模式。上淤下冲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孙口附近,上冲下淤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游荡性河段。各模式对河道整体冲淤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对冲刷量的贡献率最大,全线淤积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最大;(2)195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变化过程可分为1952—1959年、1960—1985年、1986—1999年、2000年后共4个阶段;(3)各河段冲淤量大小以0点为中心近似呈偏态分布,冲淤量在多年尺度下具有沿程减小的趋势性特征以及“冲久必淤、淤久必冲”的周期性特征;(4)各河段整体冲淤发生年数差别不大,反映了河道冲淤的平衡趋向性;70年内淤积于黄河下游河床底部的泥沙有一半左右被冲走,花园口到孙口河段的累计冲淤量接近下游总冲淤量的8成,孙口以下河段很小;(5)全线冲刷模式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主要冲淤模式,小花段前期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完,夹高段、高孙段及孙艾段仅冲走了前期淤积泥沙的二到三成。研究结果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分析了冲淤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化对下游河道冲淤现象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对河槽形态与河型的塑造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水来沙对河槽形态与河型塑造是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黄河下游泥沙特性可将水流挟沙力转换成下游河道输沙平衡关系,进而推出河槽形态及河型与来水来沙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是高含沙洪水塑造了下游上段纵坡较陡、断面宽浅、主流不稳定的游荡性河道。在当前水沙条件下,比降调整受河口限制,高含沙水流未能通过调大比降使淤积达到平衡,导致河床纵剖面平行抬高,是悬河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仁 《人民黄河》1992,(2):34-36,45
黄河下游郑州铁桥至高村是游荡型河段,河道宽浅,水流散乱,冲淤幅度大,主流摆动频繁,容易出现“横河”、“斜河”。是防洪的一个危险河段。特别是其中东坝头至高村一段,从1958年修筑生产堤以来,河道淤积主要限于生产堤内,已形成“二级悬河”。  相似文献   

12.
牟玉玮  牟彦艳 《人民黄河》2001,23(11):13-14
黄河下游决口,改道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在泥沙问题未解决前,下游治理应防洪,防淤并重,在搞好防洪的同时,尽快把“河槽防淤”工作开展起来,防止河道淤积抬高。造成河槽淤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沿程淤积;一是填海造陆,河道延长造成的河道平衡剖面升高。沿程淤积,是小水期有些河段河宽,水浅,水流挟沙能力低造成的,可用“三级河槽”缩窄河宽,加大水深,提高小水挟沙能力的办法解决,填海造陆,河道延长是泥沙在河口淤积造成的,可用“分洪,挖泥”降低水位,控制河道延长的办法解决。这样,既可解决河道淤积抬高问题,又可利用在河口淤积为害的泥沙,把潮间带淤成数十万公顷不怕潮,不返碱的高地良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都很大。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裁弯工程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荆江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工程实施已30多年.裁弯工程竣工后,对新河发展和老河淤积过程,裁弯段上游和下游河段的河道演变及水位变化等进行了长期的观测研究.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裁弯后新河按预期目标发展,老河相应淤积,老河同期淤积量大于新河冲刷量;裁弯后裁弯河段上游河道比降加大,河床冲刷,同流量的水位较裁弯前降低,其降低值自下游往上游减小,枯水期大于汛期;裁弯段以下至城陵矶河段未发生淤积,且略有冲刷,同流量的水位没有抬高,城陵矶至武汉河段在裁弯后至80年代中期曾发生淤积;裁弯后逐步实施新河及其上下游河段的护岸工程,目前下荆江河势总体稳定,裁弯工程效益得以长期发挥.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工程规划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将挖河疏浚与加固堤防结合起来,既可以减轻河道冲淤,又能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堤防,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2020年前挖河固堤的目标和规模,确定了挖沙河段和淤筑堤防的范围;在分析挖沙时段之后,确定挖泥设备主要采用挖泥船,挖河固堤的重点是陶城铺以下的窄河段及河口段。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0年开始河道治理以来,陶城铺以下河段已由弯曲型变成了微弯型河道,河势基本得到控制;陶城铺至高村河段,也已演变为比较稳定的单一河道。河势基本稳定;高村至东坝头河段,完成了总体布局,只待补充、完善已初步控制河势,减小游荡范围;东坝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4,(9):38-40
通过对黄河宁夏河段河道演变的分析,研究了宁夏河段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3—2009年,黄河宁夏段下河沿至青铜峡河段河道多年平均冲淤平衡,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河道呈淤积状态。宁夏河段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1986年以后汛期水少沙多,泥沙全部淤积在河道主河槽内,主槽淤积萎缩,中小洪水水位明显抬高。宁夏峡谷河段及卵石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小,其余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大。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控制河势变化有积极作用。黄河宁夏段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及河床质地是影响河道演变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7.
格立民  霍玉华 《人民黄河》2003,25(5):12-12,21
通过对1998年和2001年山东黄河实施的两期挖河固堤试验工程进行总结,指出挖河固堤中采用的将挖河疏浚与加固堤防相结合的方案,既可以减少河道淤积,实现顺畅的排洪和排沙通道,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的,又能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堤防。两期挖河固堤的工程实践说明,挖河固堤是一项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整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挖河固堤工程的实施重点应是河口河段。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下荆江裁弯的经验,及其它河道的弯道成因,说明裁弯后局部河段的冲刷,将导致下游河段的淤积和河型的转化.这一经验推理到三峡水库建成以后,清水下泄,局部河段的冲刷,将增加下游河段的淤积和促进自然裁弯.因而使洞庭湖水系入江水流因出口淤积,水流不畅,不利于洞庭湖的防洪,尤其因为汉口下游有起到壅水作用的卡口,更有利于泥沙淤积与促成自然裁弯,将抬高汉口水位,对防洪有害.  相似文献   

19.
黄河高村河段漫滩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芳  董学刚  王桂勤 《山东水利》2005,(6):13-13,15
1前言由于黄河下游已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洪水,河床在逐年淤积抬高,主槽变得更加宽浅,造成河道行洪能力降低。高村水文站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个重要控制站,测验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游荡河段的末端,两岸堤距5km,属宽浅河道。断面形态由二级悬河发展为由主槽、滩唇至生产堤间、生产堤至左岸大堤三部分组成的复式断面。河道的变化带来了洪水特性的变化,黄河“96.8”洪水表现出的高水位、小流量漫滩成为该河段漫滩洪水的新特点,漫滩过程更趋复杂。2002年7月“人造洪峰”(以下简称“02.7”洪水)再次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根据“76.8”、“82.8”、“9…  相似文献   

20.
论黄河断流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光斗 《人民黄河》1997,19(10):27-29
由于近年来黄河年径流量小,上下游用水量较多,水沙调控不协调,造成黄河下河道连年断河、河床淤积,洪水位抬高,防洪能力降低。指出黄河断流和防洪都有重要的,必须同时考虑,并提出增加黄河调水量、节约用水、减少黄河泥沙、优化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利用干流水库调水流调沙、整治下游河道、全河统一调度等一系列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断流和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