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湿法磷酸中存在的SO_4~(2-)、SiF_6~(2-)、Fe~(3+)、Al~(3+)和Mg~(2+)等杂质离子对磷酸脲的收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iF_6~(2-)离子浓度高有利于提高产品收率,SO_4~(2-)、Fe~(3+)、Al~(3+)和Mg~(2+)等会降低磷酸脲的收率,但都对产品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脱氟磷酸为原料生产饲料级磷酸一二钙,考察脱氟磷酸中SO_4~(2-)、Fe~(3+)、Mg~(2+)、Al~(3+)对反应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_4~(2-)使产品中磷和钙含量降低,游离酸升高,降低了磷酸的反应率。Fe~(3+)、Mg~(2+)、Al~(3+)含量高使得磷酸中的氢离子浓度降低,反应活性下降,产品中的游离酸和残余碳酸钙含量升高,磷和钙含量降低,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3.
用化学试剂模拟湿法磷酸,将湿法磷酸中Fe~(3+)、Mg~(2+)、Al~(3+)、SO_4~(2-)杂质的质量分数定在某一固定值,而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其中1种待考察杂质的质量分数,对其氨化料浆进行絮凝沉降。研究结果表明,Fe~(3+)、Al~(3+)质量分数对氨化料浆絮凝沉降的影响有相似的规律,随着Fe~(3+)、Al~(3+)质量分数的增加,絮凝沉降速率均是先变快后变慢,超过一定范围后,料浆几乎不沉降。Mg~(2+)质量分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镁离子质量分数的增大,絮凝沉降变化不大。SO_4~(2-)的质量分数越高,絮凝沉降速率越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向磷酸中添加FeSO_4·7H_2O、MgSO_4·H_2O、Al_2(SO_4)_3·18H_2O形成不同金属含量的磷酸,磷酸、硫酸与液氨经过反应、造粒、干燥后形成颗粒复合肥,考察Fe~(2+)、Al~(3+)、Mg~(2+)含量对复合肥中钾和磷水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2+)、Al~(3+)、Mg~(2+)含量的增加,复合肥的水溶磷和水溶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Mg2+含量的增加对复合肥中水溶磷和水溶钾的影响较小,Fe~(2+)和Al~(3+)对复合肥中水溶磷和水溶钾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复合肥中Fe~(2+)和Al~(3+)质量分数在0.6%~1.0%时,对复合肥中水溶磷和水溶钾的退化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用工业磷酸分解磷矿制磷酸,其组分会对酸解磷矿效果产生影响,为此通过用工业磷酸与纯磷酸进行磷矿浸出对比试验,结合在纯磷酸中添加H_2SO_4、MgSO_4、Al_2(SO_4)_3和Fe_2(SO_4)_3进行磷矿浸出试验,考查了H+、PO43-、SO42-、Mg~(2+)、Al ~(3+)和Fe~(3+)对磷酸分解磷矿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在相同PO43-浓度下,用纯磷酸浸出磷矿的效果明显优于工业磷酸,说明PO43-浓度不是影响磷矿浸出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纯磷酸中加入H_2SO_4可明显改善磷矿浸出效果,而加入MgSO_4、Al_2(SO_4)_3和Fe_2(SO_4)_3对磷矿浸出效果的影响不明显,说明SO42-、Al~(3+)、Mg~(2+)、Fe~(3+)对浸出效果影响不大,真正影响磷矿浸出效果的因素是H+浓度。  相似文献   

6.
几种金属离子液相催化氧化SO_2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云南治炼厂硫酸车间,以含SO_20.1~0.2%的尾气,进行Fe~(2+)、Mn~(2+)、Zn~(2+)、Al~(3+)离子液相催化氧化SO_2的试验,气量8~11m~3/h。试验表明:当采用单金属离子时,其适宜浓度分别为FeSO_41%,MnSO_4 0.5%,ZnSO_40.5%,Al_2(SO_4)_90.5%或3%。几种金属离子液相催化氧化能力顺序为:Mn~(2+)>Fe~(2+)>Zn~(2+)>Al~(3+)。当使用四种金属离子的混合液时,其最佳或分为FeSO_41%、MnSO_40.5%、ZnSO_40.5%、Al_2(SO~4)_3 3%。混合液对烟气的净化效率优于单金属离子溶液。  相似文献   

7.
用P291[二(二异丁基甲基)磷酸]、TRPO(三烷基氧膦)协同流动载体,N205为表面活性剂,液体石蜡为膜的增强剂,磺化煤油为溶剂,H_2SO_4溶液作内相试剂的乳状液膜体系迁移富集铀(Ⅵ)。研究了乳状液膜的稳定性、温度、铀的浓度、外相pH值、乳水比、油内比等因素对富集铀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此适宜条件下铀的迁移富集率可达99.5%~100.4%。此情况下,常见共存离子如Fe~(3+)、Th~(4+)、Al~(3+)、Ca~(2+)、Mg~(2+)、La~(3+)、Y~(3+)、V~(5+)、Mn~(2+)、Mo~(6+)、W~(6+)、Zn~(2+)、Ti~(4+)、Cu~(2+)、Pb~(2+)等,大量稀土(∑RE~(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都不迁移富集。Cl~-、F~-、NO_3~-、CiO_4~-、SO_4~(2-)、CO_3~(2-)、SiO_3~(2-)、PO_4~(3-)等也不影响迁移富集。只有铀(Ⅵ)能与这些离子得到满意的分离。此法已用于富集测定水和废水中的痕量铀,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用含硝盐制碱和海盐制碱的区别,进行了含硝盐联合制碱(冷法)平衡体系的研究。由试验得知:氨母Ⅱ中SO_4~(2-)最低,约为21滴度,其它母液中的SO_4~(2-)浓度都大大高于此浓度。为此确定SO_4~(2-)为常数值(21滴度)。分别测定了35℃条件下的各体系组成,并绘制了Na~+,NH_4~+(?)HCO_3~-,Cl~-,SO_4~(2-)(21滴度)—H_2O的干盐投影图。试验测定了该体系的P_2点变化,得出下列关系式:C_(NH3)=64-0.93(CO_2)+0.003(CO_2)~2及海盐联合制碱的关系式:C_(NH31)=59-0.850(CO_2)+0.00256(CO_2)~2,通过两式对比,就可看出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由于SO_4~(2-)的存在,引起母Ⅱ中的C_(NH3)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Fe_xMnCe_1-AC催化剂,考察了该系列催化剂的低温NH_3-SCR脱硝活性,确立了活性最佳的催化剂,并探究了SO_2对其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0.1)MnCe_1-AC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最高,在120~220℃范围内NO的转化率均在90%以上(无SO_2)。此外,在180℃、SO_2浓度为429 mg/m~3时,该催化剂仍能保持77%左右的脱硝率。通过BET、XRD、XPS、H_2-TPR、NH_3-TPD、FT-IR、TGA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SO_2中毒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SO_2能与NH_3及催化剂中金属组分生成硫酸铵盐((NH_4)_2SO_4、(NH_4)_2SO_3)、MnSO_4等物质,改变了原催化剂孔道结构并减少了催化剂表面Br?nsted和Lewis酸性位点,抑制了催化剂吸附NH_3的能力。更多地,SO_2促使催化剂中Mn~(4+)、Ce~(3+)、Fe~(3+)和Fe~(3+)—OH~-基团数量下降,表面可还原物质减少,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相似文献   

10.
二水法湿法磷酸中SO_3含量较高,作为原料生产工业级磷酸一铵(MAP)时,必须净化处理。介绍一级净化、二级净化的反应原理、工艺流程及控制措施。一级净化去除湿法磷酸中硫酸根等阴离子杂质,二级净化脱除Al~(3+)、Fe~(3+)、Mg~(2+)等杂质,最终净化磷酸ρ(SO_3)在6~9 g/L、w(固)≤0.6%,满足生产优质工业级MAP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活性炭粉末做载体采用分步浸渍的方法制备Pd、Cu质量分数分别为5%、1.25%的Pd-Cu/AC催化剂,并用于催化还原实际废水中硝酸盐的反应。考察了实际废水中共存离子和所含杂质对去除硝酸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备的催化剂能实现实际废水中硝酸盐的有效去除,反应结束时NO_3~--N的去除率为71.9%。实际废水中微生物、有机物等杂质的存在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Cl~-、SO_4~(2-)的存在几乎不会对硝酸盐的去除产生影响,而HCO_3~-的存在会造成硝酸盐去除率降低18.5%,副产物NH_4~+-N的质量浓度升高4.2 mg/L;常见阳离子对硝酸盐还原速率的影响按K~+Na~+Ca~(2+)Mg~(2+)Al~(3+)的顺序逐渐增大,生成副产物NH_4~+-N的含量按Al~(3+)M~(2+)Ca~(2+)Na~+K~+顺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2.
《大氮肥》2018,(6)
对转化炉烟道空气预热器中析出的浅绿色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中阳离子有Fe~(2+)、Ni~(2+)、Cu~(2+)等,阴离子有NO_3~-和SO_4~(2-)。根据晶体成分,分析其成因及危害,并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氨酸法脱硫、2段吸收脱硫工艺中吸收、吸收液再生、分解和中和4个步骤其中吸收剂为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溶液,亚硫酸铵为主要吸收剂,对SO_2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分析了母液碱度、母液中SO_2与NH_4物质的量比以及PH值是影响吸收率的指标。要求一段吸收液碱度为1.25~2mol/L,亚硫酸铵质量浓度为30~150 g/L,母液密度1.2~1.25 g/cm~3;二段吸收液碱度为0.75~1.25mol/L,母液密度1.0~1.15 g/cm~3;SO_2与NH_4物质的量比大于0.7;pH值不大于6。经氨酸法脱硫系统处理后,尾气排放SO_2质量浓度平均约200 mg/m~3,SO_2吸收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镀锌钝化废水采用钢冷轧酸洗废水进行还原处理,并将中和后所产生的废渣制成陶瓷釉彩,从而降低了处理成本,达到了综合利用的目的。一、反应机理在酸性条件下,向钝化含铬废水内加入酸洗废水,发生如下反应:2H_2CrO_4+6FeSO_4+6H_2SO_4=3Fe_2(SO_4)_3+Cr_2(SO_4)_3+8H_2O还原后的废水中,主要含有 H~+、Cr~(3+)、Fe~(3+)、SO_4~(2-)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Fe~(2+)/S_2O_8~(2-)和Fe~(2+)/HSO_3~-两体系降解水中双氯酚酸(DCF)。结果表明,S_2O_8~(2-)、HSO_3~-与催化剂Fe~(2+)的优化摩尔比分别为1:1和10:1,反应5 min,DCF的降解率分别可达90%、100%。在Fe~(2+)/S_2O_8~(2-)体系中,Cl~-可促进DCF降解,富里酸(FA)、草酸跟、柠檬酸根和磷酸根则有轻微抑制作用;而在Fe~(2+)/HSO_3~-体系中,Cl~-对DCF降解有轻微抑制作用,FA和4种常见铁离子配体则呈现明显抑制。SO_4~(·-)是两体系的主要活性自由基,Fe~(2+)/HSO_3~-体系中,SO_3~(·-)和SO_5~(·-)对DCF的降解也有一定作用。在Fe~(2+)/S_2O_8~(2-)体系中,几乎无脱氯反应发生;而在Fe~(2+)/HSO_3~-体系中,则呈现较好的脱氯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制定了氯化物锌-钴合金镀液中氯化锌的分析方法。在氨性溶液中加热至沸腾的条件下,用过硫酸铵将Co~(2+)离子氧化成Co~(3+)离子并与NH_3反应生成[Co(NH_3)_6]~(3+)配离子,Fe~(3+)在pH=8~9的条件下生成Fe(OH)_3沉淀,加氟化钠掩蔽Al~(3+)杂质,以Cu-PAN作指示剂,用EDTA标准滴定溶液滴定锌。分析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为0.13%,回收率为99.49%~99.92%,满足容量法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厂硫酸车间尾气处理系采用氨一酸法回收制取液态二氧化硫。其中分解工序要产出大量硫酸铵母液。 (NH)_2SO_3+H_2SO_4=(NH_4)_2SO_4+H_2O+SO_2↑ 2NH_4HSO_3+H_2SO_4=(NH_4)_2SO_4+2H_2O+2SO_2↑把硫酸铵母液加工成产品,需增加各项投资。若不处理向外排放,则因其含酸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归纳了国内外五大类碳酸氢铵复分解法制纯碱和氢化铵。即蒸发法;施莱布法;引入添加物的碳铵复分解法[包括(NH_4)_2CO_3,NaX 其中可为 SO_4~(2-)、NO_3~(-1)、NS~(-1),Ca(OH)_2,CaCl_2,NaOH,NH_3,H_2SO_4,HCl(气体或液体)];半碳化法(或加氨法);普钙中和碳铵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硫酸盐累积对烟气脱硫菌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测定了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浓度、Fe~(2+)、SO_4~(2-)、p H和电导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Fe~(2+)和S~(2-)同时存在时,氧化亚铁硫杆菌首先利用Fe2+获得自身生长所需能量,S~(2-)大部分S~(2-)被氧化为S单质,之后S~(2-)被氧化为S_2O_3~(2-),生成SO_3~(2-)进一步被氧化成SO_4~(2-)。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盐分的耐受值为13450μs/cm。  相似文献   

20.
南宁市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宁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2015年1~12月在南宁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采集降水样品,分析了pH、EC(电导率)和主要离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区降水的p H、EC雨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6.51、31.2μS/cm。市区降水中各离子雨量加权平均当量浓度为Ca~(2+)SO_4~(2-)NH~(4+)NO_3~-Cl~-Na~+Mg~(2+)K~+F~-。其中,Ca~(2+)、SO_4~(2-)、NH_4~+、NO_3~-和Cl~-是降水中的主要离子,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92.5%。降水中SO_4~(2-)/NO_3~-(当量浓度比)为3.0,近10年来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表明南宁市区大气污染向复合型转变趋势。总离子当量浓度季节差异大,春冬季节高、夏秋季节低;Ca~(2+)、SO_4~(2-)、NH_4~+、NO_3~-等当量浓度在春季最高;从空间分布上看,降水化学组成在南宁市区市监测站测点与青山测点表现为受综合源的影响特征,罗文测点表现为综合源与工业源的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