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不同长余辉发光材料与环氧胶黏剂按不同比例混合制备自发光环氧涂料,分析发光材料掺量对发光涂料亮度的影响,研究不同发光涂料亮度衰减规律。试验发现不同发光粉制备的发光涂料遵循相同的亮度衰减规律,经照射后初始发光强度可达到1cd/m2以上,在10min内亮度衰减到15%,有效发光时间短,可适用于应急照明。  相似文献   

2.
以低熔点硼硅酸盐玻璃作为基材,掺杂Eu2+,Dy3+共激活的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发光性能良好的蓄光型发光玻璃,并对影响其发光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表明:长余辉发光粉的掺杂量和合成温度对发光玻璃的成型、透明度和发光性能都有显著影响;材料的熔融时间和研磨程度对玻璃的发光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低熔点硼硅酸盐玻璃作为基材,掺杂Eu^2+,Dy^3+共激活的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发光性能良好的蓄光型发光玻璃,并对影响其发光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表明:长余辉发光粉的掺杂量和合成温度对发光玻璃的成型、透明度和发光性能都有显著影响;材料的熔融时间和研磨程度对玻璃的发光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蓄光型自发光材料又称为光致光超长余辉蓄光材料、非放射性蓄光材料、无电源自发光材料等。由于其特有的高亮度、快吸光、长蓄光、化学稳定性好及耐候性强等优良理化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电子通信、电力电器、仪器仪表、石油化工、地铁隧道、印刷印染、广告牌匾、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化工研究院和山东伦博实业集团经过1年多的联合攻关,最近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突出环保效能的水性丙烯酸蓄能发光涂料,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一种亮度高、无放射性危害、余辉时间长达10多h的稀土激活碱土金属铝酸盐基发光材料出现后,给建筑、交通、石化、国防及环保领域的新材料研制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伦博集团已形成年产100t发光粉生产规模,在建的年产500t超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制品生产线,被国家计委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海洋化工研究院进行的水性涂料研究,也属同类示范项…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温烧制工艺,研究了原材料、成型温度、加热时间、发光粉掺量对氧化条件下制备发光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00目Sr Al2O4:Eu2+,Dy3+长余辉发光粉和低熔点硼酸盐玻璃粉为原材料,发光粉掺量为30%,温度800℃,加热时间为10 min,制备的发光石表观质量、强度及发光性能良好。将该发光石作为骨料应用于混凝土中,可制备出具有照明与装饰功能的发光露骨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铝酸锶铕类长余辉荧光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市售铝酸锶铕类长余辉荧光粉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了其发光性能;将其加入常用的不饱和聚酯树脂UP和环氧树脂EP中,制得了用可见光可激发的具有光致发光性能的长余辉荧光涂料,研究了这些涂料的光强衰减行为,讨论了荧光粉的加入对涂层粘度、荧光光强、余辉时间、硬度、吸水率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光致发光材料,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目前,以环保节能、安全经济为前提的蓄光型长余辉发光材料已广泛用于工艺美术、军事航空、医学放射学图像、电器、交通安全及建筑等诸多领域。从基质选择的角度出发,综述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类型(主要为硫化物型、铝酸盐型、硅酸盐型及其他基质型)、发展历程、发光机理及常见制备方法。发光材料在合成过程中基质晶格中产生了结构缺陷和杂质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局部地破坏了晶体内部的规则排列,当外部光源对发光材料进行照射时,电子可在各级能级间跃迁,从而产生发光现象。概述了其在新型建筑材料——发光水泥基材料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长余辉荧光涂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莹  赵书民 《化学建材》1993,9(4):146-148
长余辉荧光涂料可用于各种指示标志及发光的装饰品。阐述了其配制、性能、生产工艺及技术指标,讨论了影响涂膜性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特种发光材料主要是指超长余辉夜光粉,它属于蓄光性无机颜料,以10—20%的比例掺入不同材质中。其主要特点是每次吸收普通照明光线两小时后发强光并可持续14小时,无毒害、无放射性,可耐1200℃高温,并且价格低廉。 例如,超长余辉夜光粉掺入涂料或大理石等建材产品中,白天看来与普通材料并无二致,但到了夜间便会熠熠生辉,一改以往灯光装饰与建筑材料各司其事的局面,建材产品显得神奇奥妙,清新雅致,  相似文献   

11.
为检测溶藻、藻毒素降解双效工程菌Y1溶藻产物的生物毒性,采用发光细菌测定急性毒性,利用USEPA推荐模型对水源水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Y1溶藻菌液能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并对发光细菌具有轻微的毒性。当叶绿素a浓度为34.92mg/m~3时,增加投加量会使藻液毒性加强;当叶绿素a浓度大于46.56mg/m~3时,加菌后藻液毒性明显降低。水源水中MC-LR的非致癌风险值为2.89~4.87,通过BAF处理后能减少到1.3,而加Y1菌强化后得到的0.6达到了健康风险评估安全标准。UV254与致突变强度的预测模型表明经过处理的水中有机物无致突变性,说明Y1应用于水源水无生物毒性和致突变风险。  相似文献   

12.
北方某制药废水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发光细菌法研究了北方某制药污水处理前后的急性毒性,对废水水质、进水水样、出水水样进行了分析,得出进水水样为极强/高毒废水,出水水样为低毒废水,生化处理有效降低了制药废水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3.
现有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多具有能耗大的弊端,导致照明电耗成为公路隧道运营的沉重负担。利用多功能蓄能发光材料结合LED灯具进行隧道照明设计,是公路隧道照明节能发展的新方向。为研究多功能蓄能发光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光环境特性,选取了一条长160 m的原型隧道结构开展照明试验,根据试验得出了不同色温LED光源下隧道内壁面与路面亮度、光源光谱与显色指数及小物体可视距离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多功能蓄能发光材料反射率较大,隧道侧壁涂装该材料后,壁面亮度与地面亮度比提升至1.3~1.4,增加了背景、路面与物体间的亮度反差,有利于提高司驾人员的视觉功效、增加司驾人员的视反应能力。LED光源色温为3 500~5 500 K时人眼感官最为舒适,且色温为3 500 K时光源功率较多地分布在波长480~580 nm区间、显色指数最高,隧道内小物体的可视距离最大,此时多功能蓄能发光材料的增光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可为多功能蓄能发光材料辅助公路隧道照明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依次次改变A^2O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泥龄和混合液回流比,并使用发光菌毒性测试法对系统各反应单元的进、出水毒性进行了测试,从而首次从毒减性削角度对A^2O工艺进行了评估,同时对部分工艺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试验结果表明:A^2O工艺对城市污水的毒性(以发光菌抑光率表示)有较好的削减能力;在温度为25℃、污泥回流比为100%的情况下,最佳的工艺运行参数为水力停留时间(HRT)=12.5h、泥龄(SRT)=15d、混合液回流比(r)=100%,此时NH3-N、SS、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05%、77.17%、80.02%,毒性削减率也达到82.17%,其中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各段毒性削减量分别占毒性总削减量的16.29%、7.58%、52.01%、24.12%。  相似文献   

15.
将SrAl2O4∶Eu2+作为发光材料添加到发光涂料中,通过耐磨性试验发现,随着SrAl2O4∶Eu2+用量的增加,涂料磨损失重减少,说明SrAl2O4∶ Eu2+能提高涂层的耐磨性.通过红外光谱对比发现,添加SrAl2O4∶Eu2+的涂膜在1600cm-1左右处分叉的双峰变成单峰.发光材料在585.5 nm处的特征峰消失,在692.5 nm处出现一个新特征峰.说明发光材料与涂膜之间有化学作用,该作用使涂料的耐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黄浦江水源及净水过程中水质的生物急性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发光细菌法对黄浦江闵行段及闵行二水厂各处理单元出水的生物急性毒性进行了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黄浦江闵行段水体的生物急性毒性与沿途污染物的排放、汇入和水文特征有关,水厂取水口处的毒性最低。在净水过程中,水质的生物急性毒性变化受投加氧化剂和消毒剂的影响较大,投加KMnO4及加氯加氨均可使生物急性毒性升高;当余氯浓度降低后,其毒性会显著降低。絮凝沉淀、砂滤单元可使生物急性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发光细菌法用于给水系统的毒性监测及预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物发光细菌,选择81.9%低毒性样本测试模式,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对宁波供水体系中的7个主要水源、5个水厂出厂水及相应的管网水水样连续进行了2次/月的发光细菌生物毒性监测,并建立了这17个监测点的毒性控制限.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水的耗氧量与其生物毒性呈正相关关系,但河水则不符合此规律;加氯后的原水和出厂水,其生物毒性要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水耗氧量与加氯后水的生物毒性也呈正相关关系;管网水与出厂水的生物毒性基本一致,但需进一步研究其在管网中的变化规律;发光细菌法可用于给水系统的毒性监测及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