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第三节原料甘蔗的运输管理一、从“斩、运、榨一条龙”的供应角度,加强运输管理原料甘蔗运输与其它货物运输不一样,它要特殊地受到斩蔗和榨蔗的制约,是“斩、运榨一条龙”供应这个整体的中间环节,因此糖  相似文献   

2.
高粱蔗和甜高粱拉马达、罗马、丽欧等品种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梁蔗是高梁和甘蔗的杂交后代,它与甜高梁品种相比,生长习性及茎杆中糖分积累规律是否一致?种子品质怎样?乃是我们希望了解和肯定的问题。为此,1978—1979年我们以高梁蔗7418为材料,将它与美国优良甜高梁种拉马达、  相似文献   

3.
宿根蔗,一般叫“老蔸”。按其宿根年限,又分别有当年蔸”、“二年蔸”、“三年蔸”之称。都是指甘蔗砍收后,由留在田中蔗头上的芽继续萌发而长成的蔗株。甘蔗是宿根性作物,只有进行宿根生产,才能充分发挥甘蔗的增产潜力。它是广大蔗农  相似文献   

4.
赤红壤蔗区是我区的主要蔗区,由于受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甘蔗产量低,单产长期徘徊在57-60t/m^2,本文简要分析了赤红壤蔗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制约甘蔗生产的主要生态因素,并根据在赤红壤蔗区贵港试验区实验4年的“赤红壤区甘蔗两高一优综合技术研究”的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探讨了实现甘蔗高产优质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5.
蔗地综合利用——王志华,甘蔗,1994,1(2),39~41近几年,我县早熟蔬菜发展比较快,大部分蔗区转向种菜不种蔗。为了稳住蔗农种蔗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早菜的种植面积,适应市场的需要,本站从1988年开始进行“蔗地综合利用”的研究,进行了果蔗与早瓜,著茄、茄子等不同蔬菜品种搭配的间套种。通过近几年系统观察研究,证明“蔗地综合利用”效益显著,提高了蔗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收入,可稳住蔗农种蔗的积极性,解决4、5月份蔬菜紧张的问题。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詹程峰,甘蔗,1994,1(2).27~31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甘蔗蔗糖份和蔗汁重力纯度对制糖生产的重要性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我国南方主要制糖的原料。栽培甘蔗的目的是制糖,产糖率的高低,除了糖厂压榨、煮炼工艺处理收回率高低有关外,主要决定于原料甘蔗的蔗糖份和蔗汁重力纯度的高低。假如甘蔗蔗糖份及其纯度不高,尽管糖厂设备条件很好,工艺收回率很高,也只不过是“巧妇难为无米炊”罢了,下面从原料角度谈谈甘蔗蔗糖份和蔗汁重力纯度的经济技术指标的重要性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输蔗机输送甘蔗过程甘蔗处理量500吨/日以上的糖厂,一般都用起重机将甘蔗从车辆或船舶中吊起,经秤蔗台称重之后,根据输蔗机的需要量,利用卸蔗台将甘蔗卸至输蔗机上。甘蔗在输蔗机输送过程中,经切蔗机或撕裂机,将甘蔗破撕成块丝状,便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蔗层”。不论是提汁工艺、平衡生产还是机械和电气设备的安全,都要求输蔗机输送的蔗层均衡平稳。  相似文献   

8.
氮、磷、钾是甘蔗生长发育的三种重要营养元素。其中氨素的营养作用容易表现于甘蔗生长的外观,其增产作用也很大,所以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习惯上所谓甘蔗的“缺肥”、或“增产”也常与氮肥的丰歉相提并论,足见氮肥对甘蔗生产的重要性。然而磷肥的作用也不少,它有促进甘蔗幼苗的生长、增加分蘖、伸长节间、增加叶面积、扩大根系的吸收面,从而达到增产蔗茎的作用;磷素还有促进甘蔗成熟、提高早期甘蔗蔗糖份和蔗汁含磷量,有助于制糖工艺过程的澄清,从而提高甘蔗产糖率。可见,甘蔗配施磷素对工、农生产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莆田市、县政府、北岸管委会关于“保蔗头、订合同”的有关精神,巩固现有甘蔗生产基地,引导甘蔗生产向集约化经营发展,莆田糖厂推出扶持一九九七年甘蔗生产的新举措:一是97/98年榨季甘蔗收购价为吨蔗34O元;二是对冬直播地膜蔗所需的地膜每亩4公斤给予50%赠送,50%贴息贷款;三是甘蔗报料带按吨蔗0.l公斤的标准免费供应;四是以96/97年榨季原料蔗实际进厂最为考核基数,凡完成基数任务的(以乡镇为单位),糖厂给予吨蔗奖励5元,超过基数的部分吨蔗奖励ic元,若达不到基数的不足部分吨蔗扣5元,在97/98年榨季蔗…  相似文献   

10.
周耀辉 《甘蔗糖业》1991,(2):19-26,23
1、甘蔗属在禾本科中的位置甘蔗属是禾本科黍亚科蜀黍族甘蔗亚族群甘蔗亚族中10属之一。它与蔗茅属、芒属、硬穗属、河八王属组成亲缘较近的与甘蔗育种关系较大的“甘蔗属复合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临沧发展“优高”甘蔗生产途径的认识、问题、政策和措施。认为,实现“优高”甘蔗生产,政策是动力,科技是关键,投入是保证。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优高”是个动态指标,可随人们的努力程度产生差异,因此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显得非常重要。为使“优高”甘蔗生产稳步发展,每个蔗区都要切实注意保护农民种蔗积极性等问题。“优高”甘蔗生产政策千万不能忽视,这里主要考虑甘蔗收购价咯政策、蔗肥挂勾政策、良种、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推广运用扶持政策和各级干部、科技人员抓甘蔗奖励政策等。“优高”甘蔗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以强化良种、提高单产、提高糖分、提高效益、提高科技素质等为中心,切实抓好良种推广、提高耕作栽培管理质量、科学施肥、病虫鼠害防治、耕作制度改革、地膜覆盖、轮作、间作、套作、培肥地力等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收获倒伏不严重的甘蔗,要求在割台前加设旋转的螺旋扶蔗装置,它把行间交错的甘蔗分开,同时把倒伏的甘蔗扶起并集中于割幅内。为此,螺旋扶蔗器的转速与机车前进速度、甘蔗的倒伏状态有  相似文献   

13.
南靖县几年来甘蔗生产稳步、持续发展,连续几年甘蔗供榨量在21万t以上,成为福建省甘蔗生产第二大县。为了保持发展势头,县政府于1995年1月17日召开全县蔗糖工作会议,增加资金投入,造就种蔗大的气候,促进甘蔗生产再上新台阶。50多天来,由于县、乡、(镇)、村领导步调一致,措施得力、强硬,甘蔗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增加,全县掀起了种蔗热潮。群众反映说:“今年甘蔗留苗早、数量多、面积大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到3月10日,全县已留蔗苗13000t,可供新植甘蔗面积22000亩,加上宿根蔗面积,全县面积已达47000亩,比运去年增加近700…  相似文献   

14.
信息     
再访“百年蔗”在同一丘蔗田里连续种蔗二百多年,还扶得较好收成,这确是奇迹。福建省松溪县万前村的“百年蔗”,至今仍生长良好,它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创造出的宝贵财富。1959年冬,由福建农学院、省甘蔗试验  相似文献   

15.
(一) 我国甘蔗栽培和利用甘蔗制糖,起源很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蔗和甘蔗制糖国家之一。古代在没有“蔗”字以前,有“柘”或“诸柘”等称呼,名称不下三十余种。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屈原的《招魂赋》中已有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的甘蔗有糖蔗和果蔗之分,果蔗还有两个种类:黑蔗和白蔗。当寒风凛冽之时,小贩就用马口铁罐盛水,再放入蔗段,下面烧煤球以沸之。一边唱歌叫卖:“热蔗呀哩……黑皮包住白肉脆,清心润肺但(它)最合时。”在番禺沙湾一带,人们喜欢把白蔗削皮除节斩成一寸来长的段,再竖切成细条,然后盛入瓷盅内。放入玫瑰花瓣和白  相似文献   

17.
甘蔗全茎无土育苗技术研究——林景球等,福建甘蔗,1995(1):4-9甘蔗全茎无土育苗是在9-10月份,把正在大田生长的甘蔗剥叶,切剥去顶端生长点然后分别在蔗茎基部第间处和在离蔗茎部约占全茎3/4的位置,切开宽4-6cm,深达蔗茎4/5的切口,把蔗茎往切口方向压弯,交叉平放在蔗畦上,使蔗穿位正处于水平状态,调控甘蔗顶语生长优势,重新问技养分使之均匀分出,达到茎上的征穿还能在林上同时前发成苗,其成苗串可达70%以上,解决了秋有各移的种苗来源问回。由于甘蔗全茎无土育苗是不带根,不带上,且带径直接移植成苗的,蔗苗移栽后3…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甘蔗栽培和利用甘蔗制糖,起源很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蔗和甘蔗制糖国家之一。古代在没有“蔗”字以前,有“柘”或“诸柘”等称呼,名称不下三十余种。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屈原的《招魂赋》中已有“胹鳖炮羔,有柘浆兮”的记载。柘浆是蔗汁的浓缩制品,可直接食用,亦可以烹调。《招魂赋》虽然只谈及楚国(今湖北一带)的甘蔗食用情况,但是,从甘蔗的生长习性来看,可  相似文献   

19.
广东顺德县沙窖公社甘蔗面积一万五千亩,属基水地蔗区。为进一步夺取稳产高产,适应耕作制度的改革,扩大轮作面积,恢复地力,提高单位面积复种指数,因而把历年部分较为低产的甘蔗地,进行豆(花生)蔗轮作,既解决社员的食油,又不减少当年甘蔗入厂产量,逐渐建立高产稳产的农田。从一九七五年起围绕这个问题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大搞秋植蔗“一造两次收获”的试验,获得可喜的结果,所谓“一造两次收获”,就是于上半年种  相似文献   

20.
广东顺德县十七万亩甘蔗获丰收深入学大寨,粮蔗双丰收狠抓阶级斗争,开展科学实验,促进甘蔗生产发展科学实验开红花,半年甘蔗创高产我社是怎祥实现甘蔗亩产超万斤?科学种蔗提高产量坚持正确路线粮蔗连年迈大步以阶级斗争为纲加快糖蔗发展步伐狠抓关键甘蔗五年超万斤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促甘蔗高产期页 1·1 1·2 1·5 1·7 3一1 3·4 3·6 3 .9 4 .1 4·4nJ月嘴八O八U勺口,自O乙乃‘Od八O ..…,上,1 d.上,上1占宿根蔗管理经验:“三早、三深、一补”赣蔗一号宿根高产栽培技术宿根蔗增产栽培经验初步总结旱坡地甘蔗塑料薄膜育苗移栽获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