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纳滤膜用于直饮水生产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纳滤膜为主体工艺生产直饮水,考察了纳滤膜对原水浊度、微量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及无机离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纳滤膜对浊度和微量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彻底.对无机盐及各种单一无机阴、阳离子的去除率与其标准脱盐率基本一致,可确保直饮水的TDS、COMn硫酸盐、氟化物、浊度等水质指标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的要求,出水的口感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纳滤膜去除饮用水中Cr(Ⅵ)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自制的芳香聚酰胺平板纳滤膜和某芳香聚酰胺平板纳滤膜商品处理模拟含铬饮用水,考察其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Cr(Ⅵ)浓度为50~250μg/L、pH值为7左右、操作压力为0.5 MPa、温度为25℃的条件下,两种纳滤膜对Cr(Ⅵ)的截留效果均较好,出水Cr(Ⅵ)浓度均低于0.05 mg/L(GB 5749—2006的限值),且截留率均随Cr(Ⅵ)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膜通量则基本不变;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两种纳滤膜对Cr(Ⅵ)的截留率均呈上升趋势,膜通量也大幅增加;进水pH值越高,则纳滤膜对Cr(Ⅵ)的截留效果越好,但膜通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纳滤是一种可用于去除微量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技术,但目前纳滤膜难以同时实现高通量及高有机物去除率,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在纳滤膜中添加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MOFs),通过其大量的纳米孔道及其筛分、吸附和催化降解等作用可以使纳滤膜实现高通量和对有机物的高效去除。分析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MOFs改性纳滤膜去除微量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MOFs改性纳滤膜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改性纳滤膜去除饮用水中微量小分子有机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某地自备井水为研究对象,探讨反渗透和两种纳滤膜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和放射性总α、总β活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三种膜都能较好地去除致突物,膜产水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选择TS40型纳滤膜进行优质饮水净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BDXN-90芳香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处理水中的微量酚类雌激素,考察了操作压力、原水污染物浓度、离子强度和pH值等因素对截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技术是去除水中微量酚类雌激素的有效方法,纳滤膜对4种不同酚类雌激素的截留率均大于90%;在不调节原水pH值及离子强度的条件下,截留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五氯酚、4-壬基酚、双酚A、2,4-二氯苯酚;影响膜过滤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操作压力、离子强度和pH值,原水中酚类雌激素浓度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不大;膜过滤的最佳条件为:操作压力为0.4 MPa,pH值为11,电导率为0 mS/cm.  相似文献   

6.
以长江流域某自来水厂沉淀池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超低压纳滤膜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中试(设计规模为50 m3/d)考察了碧水源DF膜系统对关键污染物的截留性能、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设计回收率85%条件下,DF膜系统对CODMn、总铝、总溶解性固体(TDS)和总硬度的截留率分别为(74.0±6.0)%、(96.8±2.4)%、(24.6±1.5)%和(30.5±2.7)%,对检出的15种痕量有机物平均截留率为92.4%。优化工艺参数后,在不添加阻垢剂的条件下,回收率可达90%,稳定运行通量为16~18 L/(m2·h),化学清洗周期为3个月左右,DF膜系统的直接运行费用为0.247元/m3,工艺绿色,产水率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籍继花 《山西建筑》2010,36(28):178-179
通过对纳滤膜法去除CODMn、有机物、消毒副产物、藻类、微生物、无机盐和重金属的研究,总结了纳滤膜法的特点和优点,归纳了纳滤膜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纳滤膜法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侯立安  左莉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Z1):410-413
以某自备井水和类炭疽杆菌污染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纳滤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和类炭疽杆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井水经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柱、超滤处理后可满足纳滤的进水水质要求;纳滤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及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对TOC的去除率>90%,出水的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在类炭疽杆菌含量为27000~33 000 CFU/100mL的条件下,超滤膜的除菌率为89.7%,纳滤膜的除菌率为48.78%,而离子交换树脂则无除菌作用;当采用纳滤工艺去除类炭疽杆菌及其繁殖体时,需先经过消毒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试验所设计的化学清洗方法,对膜污染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饮用水中的F-、Cl-、NO2-N、NO3-N、SO42-,采用Ion-PacAS19-HC(4mm×250mm)阴离子分析柱、ASRS-ULTRAII4mm阴离子自动电解再生膜抑制器,在线产生20.0mmolKOH淋洗液,流速为1.00mL/min,进样量为25.0μL,柱温为30℃,检测池温度为35℃,抑制器电流为70mA,一次进样同时检测水中的F-、Cl-、NO2-N、NO3-N、SO42-,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0%,加标回收率在99.7%~102%之间,能在15min内完成分析,简捷、快速,线性范围宽,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MBR出水作为纳滤进水,从有机物分子尺度分布的微观角度分析进水中有机物分布特征与纳滤膜污染的相关性,研究含不同分子质量的有机物水样对纳滤膜通量衰减、脱盐率以及膜表面污染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的减小,膜比通量衰减幅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分子质量<1 ku的溶解性有机物引起膜通量衰减幅度最大,连续运行28 h后膜比通量下降了85.2%.电镜扫描分析进一步表明,进水中分子质量<1 ku的有机物是造成膜有机污染的主要成分.此外,水中有机物在纳滤膜表面的累积会使纳滤膜的脱盐率有所增加.当进水中有机物分子质量在1 ku以下时,纳滤膜的初始脱盐率在94%左右,经28h连续运行后脱盐率上升了3.5% ~4%;进水中有机物分子质量在100 ku以下时,纳滤膜的初始脱盐率为91% ~92%,经28 h连续运行后脱盐率上升4% ~4.5%.  相似文献   

11.
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的效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UF-MCBR)处理模拟微污染源水,考察了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能与机理.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0mg/L时,UF-MCBR对DOC、UV254、TOC、CODMn、BDOC和AOC的去除率分别为44.0%、54.5%、49.0%、58.5%、72.8%和58.3%.UF-MCBR通过超滤、生物降解以及混凝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就DOC的去除而言,三种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11.1%、6.2%和26.7%.UF-MCBR系统中的UF膜表面为污泥层所覆盖,该污泥层能有效强化UF膜对分子质量为300-6000u 有机物的截留,UF膜(连同污泥层)对僧水碱、憎水中性物、憎水酸、弱憎水酸和亲水性物质的截留率分别达到了37.0%、42.8%、52.7%、39.8%和19.0%.  相似文献   

12.
微滤膜用于饮用水处理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微滤膜处理杭州市清泰水厂的沉后水,中试结果表明,微滤膜对浊度和微生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且基本不受通量的影响。微滤膜对浊度的去除率〉99%,对细菌、大肠杆菌的去除率接近100%;对Fe和色度的去除效果也很好,出水中的铁〈0.05mg/L,色度〈5倍,而对Mn的去除则受前处理的影响较大;经过微滤膜处理后,水中的碱度和余氯基本无变化;对有机物、氨氮、UV254等的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均低于20%。通过研究发现,对于钱塘江原水,合适的设计通量为120L/(m^2&#183;h),应采用无回流操作方式,化学清洗的周期为24h。  相似文献   

13.
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上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标  王晶 《重庆建筑》2010,9(5):43-44
介绍了当前应用较多的几种膜处理技术,综合调研资料分析了饮用水处理中膜技术的特点,为膜技术的更好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处理饮用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处理能力为300m^3/d的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处理饮用水。连续监测了系统的处理效果及膜污染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系统运行期间,跨膜压差及膜比通量仅有较小程度的下降,排泥周期由24h变为48h,对膜污染和出水水质均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以微滤和超滤为代表的低压膜过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广泛,但普遍存在的膜污染问题仍然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作为缓解膜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臭氧氧化及其组合技术在低压膜污染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结了臭氧氧化及其组合技术(臭氧催化氧化、臭氧/双氧水、臭氧/吸附和臭氧/混凝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缓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以臭氧为核心的组合技术对天然有机物为主的各类膜污染物的去除效能与作用机制,最后对各种组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中溴化物的混凝去除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饮用水的消毒过程中,溴化物可与消毒剂反应生成具有“三致”效应的消毒副产物。为此,选择AlCl3作混凝剂,研究了混凝去除溴化物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向模拟水样(溴化物初始浓度为0.2mg/L)中投加3-15mg/L的AlCl3,当无腐殖酸存在时对溴化物的去除率为93.3%-99.2%,当有腐殖酸存在时对溴化物的去除率为78.4%~98.4%;对于湘江原水。投加15mg/L的AlCl3时对溴化物的去除率为87.0%。在低混凝剂投量或高pH值条件下,腐殖酸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对溴化物的去除率;在高混凝剂投量或低pH值条件下,腐殖酸对去除溴化物的影响较小。因此,可采用强化混凝去除饮用水中的溴化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无机陶瓷膜对焦化废水进行了除油的中试研究,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在废水温度为60℃、油浓度为200mg/L、流量为1.0m。/h、压差为0.2MPa和反冲洗时间为20min的最佳操作条件下,陶瓷膜的除油率〉75%,处理后废水中的含油量〈50mg/L。  相似文献   

18.
我国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我国水源水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存在现状以及采用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和高级氧化技术去除EDCs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我国水源水已受到EDCs的严重污染,其中主要包括农药类、壬基酚、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类以及多氯联苯类等;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对EDCs的去除非常有限;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可降解一定的EDCs;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可去除多种EDCs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Ames试验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反渗透为主的组合工艺对自来水中致突变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试验表明,组合工艺中的活性炭单元可以去除自来水中约50%的有机污染物,但对自来水的致突变性没有明显改善;反渗透膜单元能达到同时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改善自来水致突变性的效果。此工艺是获得安全优质饮用水的一种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