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静载试桩和静力压桩等若干工程数据分析 ,探讨静压桩最终压桩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范围以及在上海地区桩端进入第⑦ 1层砂质粉土中约 4m左右时并当该层土比贯入阻力PS 值达到 12MPs及其以上时所具有的单桩极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四川银苑大厦地下1层,地上15层,总高56m,基础采用群桩上的整体筏板及局部承台,预制桩断面尺寸为400mm×400mm,以地表下深11m以上、厚1~4m的粉砂层作持力层。预制桩总数585根,桩长11~15m。1.静压预制桩的特点静压预制桩主要应用于软土地基。在压入过程中,以桩机本身的重量(包括配重)作为反作用力,以克服压桩过程中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当预制桩在垂直静压力的作用下沉入土中时,桩周土体发生急速而激烈的挤压,土中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土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此时桩身很容易下沉。静压预制桩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杭州天工艺苑工程静压预应力管桩实例,对常规粉砂土层压桩中桩端、桩侧摩阻力大的压桩难题,采取桩管内取土及冲水消除土塞的技术措施,有效减小了压桩力,为砂土层中静压桩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静压预应力管桩的沉桩机理,探讨了在粘性土、砂性土、层状地基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沉桩特性和规律,结合工程实例,对静压预应力管桩沉桩阻力作了分析,为工程技术人员把握实际施工中的压桩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静压柱承载力的实时测试系统在压桩的过程中能自动识别土层,同时进行压桩油压的测试、压桩阻力和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并打印油压--深度曲线和桩端阻力--深度曲线,显示压桩深度,从而实现静压桩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分离黏性土中静压沉桩阻力中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通过在模型桩桩端安装轮辐式压力传感器,对沉桩过程中桩端阻力进行了精确测量。试验结果表明:桩端阻力随沉桩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沉桩过程中桩端破土产生桩端阻力,桩端阻力最终为2.054kN;黏性土中的静力压桩结束时,桩端阻力承担了62.3%的荷载。总桩侧摩阻力随沉桩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桩周土的侧压力逐渐增大,从而使桩侧摩阻力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桩基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层状黏性土中静压桩的沉贯特性,依托山东东营某桩基工程开展了现场静压桩足尺试验,分析开闭口静压桩压桩力的变化规律,明确开闭口静压桩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在贯入过程中的分布形式,揭示桩土界面径向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的分布特征以及有效径向土压力对单位桩侧摩阻力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压桩力的变化规律基本反映了土层性质的变化,土层的软硬程度制约着压桩力的变化,开口桩压桩力明显小于闭口桩压桩力,沉桩结束时开口桩占闭口桩的33.9%~79.7%;土层的软硬程度对桩端阻力的影响较大,并且闭口桩对桩端土层软硬程度的敏感性高于开口桩;桩侧摩阻力的发挥与土层的性质密切相关,受到土层变化的原因桩侧摩阻力临近深度并不明显,并且单位桩侧摩阻力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桩土界面桩侧土压力的增长幅度与土层性质密切相关;孔隙水压力和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形式与土层的渗透性有关,基于水力压裂理论结合圆柱孔扩张理论推导的超孔隙水压力计算公式能较好地反映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特征;粉土层中有效径向土压力与单位桩侧摩阻力的比值为0.28左右,在粉质黏土层的比值为0.3,桩侧摩阻力的退化实质上是桩侧有效径向土压力的退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工程实践,初步对静压桩机理,桩的承载力和压桩力、压桩的挤土效应,终止压桩条件等进行探讨,以便其在工程建设中再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已有的静压桩室内模型试验都是通过粘贴应力片、应变片等方式收集数据的,直接利用静探设备进行静压桩室内数据采集的例子很少。本文根据顶压式压桩机的原理设计了一套静压桩室内模型试验机械设备,利用该设备进行了静压桩桩端作用效应和分层土中的沉桩机理分析,通过自动采集的压桩力、桩端阻力等数据揭示了不同桩端角在砂土、粉土中的桩端阻力变化特性和单桩、双桩在分层土中的沉桩规律。  相似文献   

10.
静压桩极限承载力的时效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静压桩进行了隔时复压试验和静载试验,静压桩的极限承载力随时间呈双曲线增长.静压桩时效性的机理主要是触变恢复效应及固结效应,桩的承载力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桩侧摩阻力的提高,桩端阻力的贡献较小.根据静压桩的压桩力及复压力,便可推算桩的最终承载力,并给出了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贯入速率对静压敞口混凝土管桩沉贯及承载力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砂土地基中静压敞口混凝土管桩室内模型试验,分别对不同贯入速率下模型桩土塞特性、压桩力及极限承载力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桩贯入速率由2.0mm/min增大至3.0、4.0mm/min时,土塞高度分别降低了12.8%、27.2%,土塞率降低幅值分别为12.9%、27.2%。不同贯入速率沉桩结束后,模型桩土塞增长率分别为35.4%、23.6%及19.8%;相比于4.0mm/min贯入速率,贯入速率2.0mm/min及3.0mm/min下模型桩最终压桩力增长幅度分别为92.6%及 25.1%,极限承载力增长幅值分别为77.8%及4.5%,这主要是由于贯入过程中土塞特性差异导致的内壁摩阻力不同所引起的。研究成果可为砂土地基中敞口混凝土管桩沉桩性状及极限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桩土界面剪切行为对静压敞口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沉贯性状及长期承载力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成层土地基中桩身预埋光纤光栅(FBG)传感器的静压桩足尺试验,分别对敞口PHC管桩贯入及静载荷试验中的桩土界面剪切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贯入阶段,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沿桩的深度方向逐渐传递,传力幅值与桩周土体性状密切相关,土层界面处轴力传递效率依次为98.2%、92.2%、96.3%、83.8%、80.5%。随着压桩循环次数的增加,同一深度土层摩阻力呈逐渐减小趋势。经历5个压桩循环后,深度6 m处的砂质粉土层摩阻力减小幅度约为46.25%,深度10m处的粉质黏土层经历3个压桩循环后摩阻力减小幅度约为12.1%;载荷试验过程中,桩侧摩阻力随着桩顶荷载施加自上而下逐步发挥。摩阻力完全发挥所需的桩土相对位移,粉质黏土层的最大,约为6.96~7.46mm,淤泥质黏土层的次之,约为6.05mm,砂质粉土层的最小,约为4.23mm;与原状土相比,重塑区土体含水量、孔隙比参数指标降低,重度、黏聚力及内摩擦角增大。桩周重塑区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变化是贯入及载荷试验阶段桩土界面剪切行为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静压管桩就是借助静力压桩机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压入地基土中的一种基础形式的简称.压桩机根据加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顶压式和抱压式以及其他形式,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全液压抱压式压桩机.静压桩可分为静压方桩和静压管桩,目前用得最多的是静压管桩.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静压桩贯入模型试验,基于多晶硅材料的扩散硅膜片制成的硅压阻式传感器,用于静压模型桩贯入过程桩端阻力数据实时采集。试验结果表明,该种传感器适用于静压桩贯入过程的监测,传感器表面需与桩端端部齐平,桩身表面开槽封装传感器导线可以避免贯入时损坏导线。通过分析贯入过程压桩力、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发现压桩力随模型桩入土深度的增加并没有呈现较明显的线性增大;贯入阻力主要是由桩端阻力产生,桩侧摩阻力较小;贯入试验中静压桩存在桩端残余应力,桩端残余应力与桩端阻力变化曲线相近。该结论为桩基础设计提供了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将增敏微型光纤光栅传感器(以下简称FBG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成功应用于静压桩室内模型试验中,对贯入黏性土地基中双壁开口试桩TP1压桩力、桩端阻力、桩身内外管轴力、内外管侧摩阻力、单位侧摩阻力等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FBG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能较好地监测沉桩过程中的桩身受力状态。开口试桩TP1的压桩力、桩端阻力、桩内外管侧摩阻力均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不同贯入深度下的内外管桩身轴力逐渐递减且斜率逐渐减小。静力沉桩过程中土塞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沉桩结束时土塞高度超过3L/100。在沉桩过程中,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同一沉桩深度处桩侧水平应力逐渐释放,桩侧摩阻力出现"退化效应"。沉桩结束时,外管侧摩阻力值是内管侧摩阻力值的3倍。  相似文献   

16.
《土工基础》2017,(6):779-782
静压桩贯入时要求传感器具备高灵敏度和准确性,还要求其动态频响高、测量范围宽及尺寸小。针对静压桩贯入模型试验,采用硅压阻式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分别记录贯入过程中在桩土界面产生的侧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硅压阻式传感器适用于静压桩贯入模型试验,可以准确测试桩土界面侧压力和孔隙水压力随贯入深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桩径静力压入单桩的贯入力学特性,设计了不同桩径的模型桩,基于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传感技术,开展了黏性土中静压贯入两种不同直径单桩的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桩的压桩力基本呈线性增加趋势,桩径越大,压桩力越大;桩径不同会影响单桩的荷载传递性能,由于桩径越大挤土效应越明显,沿深度方向的桩身轴力传递性能优于小桩径桩;桩身单位侧摩阻力随深度增大而增大,桩径越大,对土体的侧向挤压力越大,桩身单位侧摩阻力越大;同一深度,两种不同直径单桩桩身单位侧摩阻力都出现"侧阻退化"现象,"侧阻退化"现象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越明显,且桩径越大,桩身单位侧摩阻力退化越显著;均质黏性土地层静压沉桩阻力主要为桩端阻力,沉桩结束时,试桩桩端阻力占沉桩阻力的比例分别为59.5%和66.2%,不同的桩身直径既影响桩端阻力,又影响桩侧阻力。确定静压贯入沉桩阻力时,考虑基于黏性土的侧阻退化后实际值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静压桩的沉桩过程与桩端土性质密切相关,压桩力或桩端阻力在土层分界面上下发生变化,存在超前深度、滞后深度等现象,探讨分层土的沉桩机理对于合理确定静压桩的桩端持力层深度、进行桩基优化设计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静压桩在分层土中的沉桩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桩径的桩在不同分层土中的沉桩特性不同,不同桩径的桩在同一分层土中的沉桩特性也不同,端阻力和压桩力在分层界面上下的变化趋势相近,分层界面处的土颗粒位移是分层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静压法施工已在东南沿海的软土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强度较高的土层中,如在砂性土中,鉴于压入难度,静压法一般不推荐使用。在香港的填海区域,广泛分布着砂性的海洋沉积土和风化程度不一的花岗岩。本文报导了一根长41.5m的静压H型钢桩在填海区内的压桩及载荷试验。试验中使用了大型的静力压桩机,最大压桩力达7375kN。该桩使用超载预压法压入,以单位时间内的沉降量作为收桩控制条件。沿桩长安装有30个应变计,以测定压桩及载荷试验过程中的桩身应力分布。同时,在离桩身不同距离处,装有三个水压计,以观测超静孔隙水压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桩端通过水压计深度时,超静水压达到最大。超静水压一般在施工之后的半小时之内就几乎完全消散。按超载预压法施工的静压桩能够提供足够的设计承载力。与类似土层中的打入桩情况不同,静压桩的荷载传递表现为摩擦桩性状。  相似文献   

20.
软土地区静力压桩阻力及终压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软土地区静力压桩机理及工程实测数据发现压桩阻力与土的灵敏性有关,提出了预估压桩时所需压桩力的方法,并在实测数据基础上建议了控制压桩终压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