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伟  淳庆 《建筑科学》2015,31(3):50-56
对江浙地区早期传统木构建筑中常用的镊口鼓卯、双榫和单榫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获取该3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刚度、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3种榫卯节点的滞回曲线基本上都呈Z形,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该3种榫卯试件均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对于极限转角、弹性刚度和延性系数而言:镊口鼓卯大于双榫,双榫大于单榫。耗能能力总体随着节点转角的增大而减小,镊口鼓卯的耗能能力大于双榫的耗能能力,双榫的耗能能力大于单榫的耗能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江浙地区早期传统木构建筑的计算分析及保护修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匡妍艺 《建筑结构》2020,50(2):113-116
以木构建筑透榫、半榫和燕尾榫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动态模拟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获得不同节点弯矩-转角(M-θ)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拟合出节点刚度退化曲线,并从中观察透榫、半榫和燕尾榫的破坏形式,以及节点构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给出透榫、半榫和燕尾榫刚度随外荷载和相对变形呈非线性变化,以及不同节点刚度特性的差异性刻画。研究结果可为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震灾区的调查研究,木结构的古建筑能在震灾中大部分幸存下来,它们为什么具有抗震能力呢?本文从"以柔克刚"东方哲学的基本理念,矩形平面设计,采用檐柱、金柱、门槛等相连接的结构形式,阐述了传统木构建筑的抗震特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7)
古建筑内部建筑构件饱经历史的风雨,特别是榫卯的连接处,火灾情况下的特性和现象与一般建筑物有所不同。通过阅读大量古建筑榫卯连接及古建筑防火书籍和文献,以丽江古城为主,走访当地居民,请教当地木匠,对古城古建筑木架的连接方式、防火措施等进行了调研,并对古城古建筑防火做出总结。对完善古建筑防火措施方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求 《建筑技术》2020,51(3):326-332
介绍德国现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和技术标准,通过10个德国低层、多层和高层木构建筑项目的实例研究,分析德国超低能耗装配式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构造方式、防火措施、能源与设备体系,并简要论述德国木构建筑的发展方向及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罗艺晴 《山西建筑》2009,35(24):25-27
通过对中国传统家具及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了榫卯结构的牢固性和抗震性,并探讨了中国传统家具与建筑的共性,指出了榫卯结构的精神和博大,以期对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工艺有所启迪,从而实现继承和发扬传统。  相似文献   

8.
闽南地区文化多样、匠派有别,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产生了多种传统建筑木构架形式.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厦门传统祠堂建筑木构架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总结、归纳不同空间常用的四种构架类型及特点,以期充实传统祠堂建筑的研究体系,为厦门地区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调研分析新疆特克斯琼库什台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历史、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木结构建筑,论述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征、加固方式、保温隔热和风貌保护,提出复原建筑风貌的策略方法,以达到恢复草屋顶风貌、优化屋面防水性能、提升保温隔热能力、加强室内承重梁结构体系的目的,解决了木结构建筑'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加固与修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梅讯  刘军瑞 《住宅科技》2023,(1):34-38+51
文章聚焦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民居中广泛存在的“仿木构”现象。首先在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使用概况的基础上,解析“仿木构”的概念并进行原因探源;然后结合案例,对典型的“仿木构”现象类型进行分析:一是砖仿木组件,做法有清水和浑水两种,通过牌楼门、门罩和影壁三类进行说明;二是砖、石、铁仿仿木构件,通过窗子、博缝板和门过梁石三类进行解析;三是“仿木构”壁画,通过构架壁画、门楼壁画和窗壁画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仿木构”现象的地域特征,以及对当今建筑装饰和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木构建筑     
孟文华 《山西建筑》2005,31(5):25-27
介绍了木构建筑的技术问题,简述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废弃建筑材料、木材、森林资源等方面作了论述,指出最理想的建筑材料是木材,木造建筑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12.
针对苏南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构造有何特色这一问题,本研究以捕捉外在特征、分析潜藏结构要求、剖解内在榫卯技术的研究思路,将苏南传统建筑根据结构分为三类,分别讨论了平房中的柱梁交接节点、厅堂中的轩作及草架结构和殿堂亭阁中的飞翘翼角以及节点背后的榫卯搭接技术,最终展现了历史上巧用技术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苏南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构造有何特色这一问题,本研究以捕捉外在特征、分析潜藏结构要求、剖解内在榫卯技术的研究思路,将苏南传统建筑根据结构分为三类,分别讨论了平房中的柱梁交接节点、厅堂中的轩作及草架结构和殿堂亭阁中的飞翘翼角以及节点背后的榫卯搭接技术,最终展现了历史上巧用技术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关于“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的讨论出发,揭示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西方古典建筑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认为中国建筑应该寻求新的诠释。建构作为一种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是研究中国建筑体系的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德国传统建筑中有一种非常著名的"HUF木构桁架建筑",特别是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地区,这一建筑遗产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木制建筑以其温暖自然、易于加工和表现力丰富等特色,在住宅建筑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直到今天,特别是城市里被钢筋、水泥、石材包围充斥之后,木构建筑的住宅在西方国家更深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迅翔 《华中建筑》2004,22(1):111-117
木构楼阁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建筑类型,集中体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木构建筑技术,对其研究有重要意义。从楼阁建筑空间、构架、立面和尺度四方面对楼阁的建筑构成作了初步考察,并结合历史上楼阁建筑的发展,力求全面探讨其中的构成规律,掌握古人楼阁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鹤 《安徽建筑》2010,(2):33-35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背景下,作为最为传统建筑材料之一的木,重新进入了建筑师的视野,并在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木构建筑对技术理性与地域文化的创新表达在当今博览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而这些具体的案例理应成为我们这个一度以木为建筑传统的国度的有益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罗志勇  郑志 《华中建筑》2008,26(5):60-63
该文简要介绍木构建筑的历史及工程木材的种类、特性,并通过实例总结木材在现代化技术下的传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某别墅的木构结构,解析木构建筑的结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应智  沈杰 《建筑与文化》2011,(11):122-123
俄罗斯北部传统木构民居建筑具有很强的人文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结合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衍生而出的建筑符号学理论,选取俄罗斯北部木构民居建筑装饰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解析和阐释,以揭示符号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