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客作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后的主要使用群体,对空间品质与地域特色留存情况拥有直接发言权。研究通过语义分析法建立问卷,调查了游客对北京市三条历史街区各项空间要素的认知评价情况,并引入因子分析法和IPA分析法,探究了各项空间要素对游客整体环境认知评价的重要性权重,据此提出历史街区空间优化的建议。研究发现:1.游客对历史街区各项空间要素评价整体较为正向,仅有“环境氛围”更接近于负向评价,表明大部分游客认为环境过于喧闹;2.全部空间评价要素可以综合为“视觉感受”、“街道形式”、“地域特色感知”三个指标;3.景观绿化和空间界面是应当最优先改善的空间要素,其次是地面铺装、交通组织、广告招牌。研究为减少不当旅游开发行为对历史街区价值产生破坏,进一步改善历史街区空间品质,提升游客环境感知满意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若曦  殷彪 《世界建筑》2020,(11):115-119+132
行人对街道微观建成环境的空间体验和环境感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路径的选择,而在历史街区中,偏离文化游览价值点的路径偏好更体现了该影响。本文聚焦历史街区微观建成环境对路径偏好行为的影响,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为例,基于层级分析法和GIS分析,对鼓浪屿的文化游览价值点和游客的空间分布进行叠合匹配,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构建对差异性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引导路径偏好的核心环境影响因素,为鼓浪屿历史街区微观建成环境在促进路径导向上提出优化建议,增强与文化游览价值的空间匹配度,提高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价值传播与认知。  相似文献   

3.
历史环境是集中展示城市人文底蕴和历史文脉的特殊要素,也是历史文化复兴的动力源泉。当今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历史环境的维护中出现了偏差,使原本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环境逐渐失去个性。文章以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其街区特征、空间特点及价值特色的分析,提炼出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方法,希望对历史文脉的活力重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5,(Z1)
历史环境是集中展示城市人文底蕴和历史文脉的特殊要素,也是历史文化复兴的动力源泉。当今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历史环境的维护中出现了偏差,使原本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环境逐渐失去个性。文章以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其街区特征、空间特点及价值特色的分析,提炼出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方法,希望对历史文脉的活力重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任璐  王勇 《南方建筑》2024,(4):20-31
分析评价抽象的地方性,结合游客与原住民多元主体的感知提出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提升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托雷尔夫提出的组成地方性感知维度,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利用扎根理论从游客感知内容中提取、结合历史街区特性,建立包括物质景观、人的行动与地方意义三个维度的地方性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呈现空间割裂、符号冗杂导致的地方意义的不完全表达。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应对空间和社会各层面不和谐要素进行规范,才能准确传递地方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厦门集美学村历史街区社区营造与实施,探索在"慢城"理念导引下慢社区的空间构成关系,并指出"慢城"模式对中国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与传统邻里社区的差异以及对历史街区中社区营造的适应性特征。试图依托学村独有的资源要素,从空间契合发展、混合用地布局、绿色慢行交通、特色社区文化与活力公共空间视角,提出针对性营造策略,期冀为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慢社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井"既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发掘的重要切入点。文章结合乐平市周家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分析了其"围井而局、傍井立市"的空间组织模式,并从历史遗存价值、历史环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生活价值四个方面,探讨了古井与历史街区内民居建筑、空间聚落、传统文化、市井生活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古井建造在街区历史价值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为相关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消费体验迅速在国内兴起,为满足该需求,历史街区改造中引入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普遍性做法.然而,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步行街的建设只为达到纯粹的商业目的,而漠视了历史街区所有的地域性价值,对街区大拆大建,传统建筑丧失了原有的历史环境或被更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被改变,造成了地域特色的遗失.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育,人们对文化、审美等精神方面的渴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在步行街建设中突出消费体验功能的同时,保护与体现地域文化,成为步行街规划设计面临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商业消费与地域文化要素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商业开发过程中的地域文脉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面临着街区格局变更、地域文化缺失、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地域风貌、复兴街区活力,文章结合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从保护街区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水系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环境要素等方面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王阳  田董炜  王恒友  田林 《风景园林》2022,29(12):85-91
为避免传统商业街区同质化更新,探索街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北京老城地区为例,通过获取7个传统商业街区中体验者所拍摄的图像,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技术提取出体验者重点关注的建筑、街巷、美食消费、行为活动、招牌广告5类核心要素。根据要素特征与体验者感知内容将其划分为本体与衍生2种属性,通过5类要素和2种属性的占比情况分析体验者偏好与街区发展模式的关联。结果表明:1)体验者更加青睐街区的衍生属性,且2种属性占比差异可通过相关要素整合进行改善;2)7个街区的发展模式分化为衍生属性占比较高模式和2种属性占比相近模式,模式并存有利于老城街区活力提升;3)2种属性占比均衡的模式更有利于传统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直接提取以上5类体验者感知要素能够有效反映出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传统商业街区的复兴与多元发展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苏豫  蔡钰  韩洁 《城市建筑》2023,(17):21-26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验经济逐渐成为大热趋势,消费模式也从“物质需求”转向“心理需求”,对于空间的更新改造转入“以人为本”的优质提升阶段。文章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选取其中三条典型街道,通过构建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探究体验要素和体验媒介两方面的相关性,得出影响不同体验维度的物质要素,探索以“体验”设计催生新价值的主题街区打造策略、地域特色营造策略、视觉层次丰富策略、场所空间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城市地下空间扩张建设中,地铁站空间设计倾向由“功能”转向“人文”,逐步演绎为传承地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标识性场所。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空间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有效表达城市文化意象,首先基于文献筛选出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和相关环境设计要素的多项评价指标,然后以北京市毗邻历史街区的4个典型地铁站为研究对象、252份量表型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结合SPSS和Amo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风貌协调、界面装饰、服务设施是控制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的主要环境设计影响因素,三者相关性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若能够统筹兼顾三者之间的整体设计,可有效强化地铁站空间的文化意象表达。最后,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城市内涵、塑造文化特色的重要历史空间形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压力。文章以成都市文殊坊街区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图底关系、场所理论和外部空间理论,通过实地调研、GIS技术、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剖析文殊坊街区空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文殊坊街区仍保持着街巷院落空间的完整性与文化活力,研究结果也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空间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谢锐  熊瑛 《城市建筑》2022,(7):41-43
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特色街区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加,探究游客在街区中的停留时长和空间偏好,对于激活街区的活力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成都民俗文化浓厚的特色街区东门市井为例,采用观察法、非结构访谈法和行为注记法,对该场地实体空间组成要素和游客行为活动展开实地调研与分析,并为解决民俗文化特色街区外部公共空间与使用者休闲行为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 重要途径。游客的认知兴趣能够如实反映历史 文化街区的价值传递与文化传承效果,引导具 有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为优化文化 场所营造、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游客感知逐渐成 为判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实际进展效 果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 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机器学习中的LDA主 题模型,从更关注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传递的 视角,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的多维度评 价方法。研究发现: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 感知总体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特征,“民族特色 美食街”的感知形象占据主导地位;游客感知 维度按旅游吸引力强度依次为消费体验、地方 美食、景观建筑、环境氛围、生活记忆和非遗文 化,消费体验与地方美食维度高度绑定,且对其他维度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不同游客感知维度评价差异显著,消费体验和景观建筑维度关注度 较高、满意度相对较低,历史文化传递效果欠佳,非遗文化和生活记忆维度满意度较高、关注度 相对较低,保护挖潜力度不足。研究结果能有效反映北院门街区对游客的历史文化传递效果,对 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利用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信宪 《城市住宅》2021,28(1):136-137
在传统居住街区普遍面临活力衰退的背景下,以广州传统居住街区为例,针对以往研究对空间活力内涵认识片面、活力特征把握不全的问题,在理清传统居住街区空间活力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功能要素、物质环境要素以及社会文化要素分析传统居住街区的活力因素特征,以及传统居住街区活力因素对空间活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亚文化的研究视角,对重庆市主城区内具有典型山地空间特征的传统巴渝风貌街区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北碚区同兴传统风貌街区开展深入调研,从街、巷、场、院等四类空间要素综合分析街区的外部空间特征,并尝试挖掘不同外部空间要素所映射的亚文化内涵,进而从码头商市、作坊兴业、川戏茶话和原本生活四个亚文化层面来提出外部空间与亚文化价值耦合的保护与整治策略,旨在唤醒和彰显特定地域环境下巴渝传统风貌街区的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传统聚落的历史文脉以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的要素形式融入在聚落空间中,其中显性文脉表现出的要素特征对传统聚落的风貌与特色起着直观的主导性作用。文章以连城县水南和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为例,从传统聚落显性文脉要素及其相关性入手,将其分为自然与建成环境要素。基于街巷空间现状调研,运用尺度比例分析法、建构材料分析法等,提取街巷空间格局、空间界面、尺度比例关系等显性文脉要素中的属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梳理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巷空间的显性文脉特征属性,并探索其提取方法;最后,以传承地域特色的显性文脉为导向,将传统聚落街巷空间显性文脉要素提取法应用于连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技术策略案例研究中,验证研究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特色街区的当代研究与城市文化精神内核的复兴需求、悠闲旅游业的发展、城市人文环境和商业消费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密不可分。研究如何在特定城市街区或地段以空间体验手段介入,营造城市空间特色,可持续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独具意义的城市学科综合课题。该文选取苏州独具特色的平江路历史街区为例,基于环境行为视角进行空间结构整体性分析。研究搭建"空间体验"与"序列场景"理论模型,分析街区空间结构层级要素,提出优化空间形态的更新思路,并探究新时期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