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极端气候现象的频繁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等气候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当前便于城市规划应用的气候研究成果仍然十分有限。局地气候区框架基于城市形态,对城市表面的气候响应能力进行区分,为城市规划与气候信息的衔接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武汉为案例城市,构建城市局地气候分区图,对分区结果进行了优化和验证,并分析了武汉局地气候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点类别的城市形态与功能特征。经研究发现,局地气候分区框架在城市内部街区尺度上,对城市热环境异质性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该框架中各类别用地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特征揭示了其在气候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包括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然而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对城市气候信息的应用非常有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发展与其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之间缺乏联系。局地气候分区理论的提出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对城市形态的物理特征建立标准化和定量的描述方法,重新定义了城市热岛。世界城市数据库和访问门户工具(World 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WUDAPT)提供了一种收集城市形态信息以创建局地气候分区地图的简便方法。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初步构建局地气候分区地图,探讨其规划应用的可能性,为气候敏感性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发展导致气候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城市气候图将气候学与城市规划联系起来,在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严密考虑气候因素和城市规划要素的综合影响,把城市建设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提到空前高度来应对气候变化。该文对城市气候图的研究历程、绘制方法、技术发展、规划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基于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体系建立城市气候图的应用研究框架,以期在我国各级城市规划系统中同步纳入气候信息,有效地指导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利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策略来改善和缓解城市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4.
WUDAPT项目:城市形式与功能信息的众包解决方案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城市气候研究中的数据鸿沟,一个城市气候领域的先锋研究小组提出了WUDAPT项目以克服获取城市数据的障碍。文章基于“众包”理念,从城市形式与功能信息收集的视角,介绍了WUDAPT项目的概念和数据分级,分析了城市尺度(0级)、街区与建筑尺度(1、2级)的数据收集与应用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WUDAPT将促进基于城市气候视角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并探讨了其在气候敏感型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局地气候区提供了标准化的城市空间分类框架,在明确局地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沟通跨学科的信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以郴州市为例,首先计算、叠加和聚类8个局地气候区指标,获得局地气候区图,然后进一步分析夏季高温月份中不同局地气候区类型的地表温度和热岛强度的时空特点,以及局地气候区指标与平均地表热岛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从热岛重点控制单元、重点控制局地气候区类型和局地气候区指标3个层面提出缓解城市热岛的规划策略。研究发现,在200m×200m的栅格精度下,郴州市的核心区域以紧密中层(LCZ-2)和紧密低层(LCZ-3)居多,开敞中层(LCZ-5)和开敞低层(LCZ-6)通常出现在核心区外围,紧密高层(LCZ-1)和开敞高层(LCZ-4)数量较少。在夏季高温季节,建成环境型LCZ的平均地表温度明显高于自然环境型,紧密型LCZ-1-3和工业型LCZ-8B的地表温度和地表热岛强度较高。大面积的生态冷源集中在风景名胜区(LCZ-A),其他自然环境型(LCZ-B-D和LCZ-G)在建成区内形成若干小冷源。不透水率、植被覆盖率、天空视域因子与平均地表热岛强度的相关性较高。局地气候区图有助于确定城市热岛缓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建筑缺乏地域特色,很多城市建筑盲目照搬欧洲国家建筑形式,较少考虑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这样做既使得城市建筑失去自己的韵味,而且也不节能。本文以北京为例,根据其气候特点制定出该城市被动式控制策略。通过对城市气候、城市形态、城市密度及建筑类型等的分析,提出北京地区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原则,并举例说明建筑被动式设计的具体做法。为被动式设计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的气候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故针对城市气候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十分有必要。文章针对深圳市南山区的高密度城市结构、湿热气候、沿海地理条件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利用GIS平台进行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对城市形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总结出不同环境因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出南山区的城市气候分区规划,并从绿地系统和通风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专项规划建议,将气候设计贯彻到具体的规划措施当中,希望能为深圳建设绿色宜居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8,(5)
以斯图加特21世纪项目为例,从目标与任务的特殊性、程序与方法的创新、设计手法的应对等方面分析了当代德国城市设计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微观城市设计项目对宏观城市气候改善策略的落实与配合、基于多学科协作理念的城市设计程序优化、专项研究对城市形态的科学化引导与管控是生态城镇建设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华中建筑》2021,39(5)
西安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快速发展引发了热岛、雾霾和静风等气候问题,亟需对其气候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进而为城市发展和管控提供依据。该文以西安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以生理等效温度为评价标准,在ENVI和CFD平台上依次分析了热环境和风环境,并运用RayMan定量评估了气候现状,同时使用GIS量化分析老城区的通风和散热潜力,最终整合气候现状及气候潜力形成西安市老城区城市气候图:城市气候分析图综合了气候现状和气候潜力,将老城区划分为8类气候分区,明确了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综合考虑了城市气候分析图及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在老城区保护规划限制下划分了4类规划建议分区并提出各分区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城市气候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舒适度,自德国研究者首次提出城市气候地图概念以来,城市气候地图的编制日趋完善和精确,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城市气候地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本文首先对已进行城市气候地图相关研究的城市和地区,按气候区域不同进行分类分析;其次,总结出目前城市气候地图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应用的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城市气候地图在我国东北严寒地区的研究与应用,使得城市气候地图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方面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重新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兴趣.本文综述了美国和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文献,认为中国的城市形态研究目前主要分别集中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尚未进行跨领域的研究.而从过去20多年美国相关研究进展来看,美国的城市形态研究趋向于多尺度下的多维度形态识别,即可分为景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区以及城市设计等五个维度,分别对应大区域、大都市区、次区域、社区和街区等五个尺度.这些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成果对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有直接相关意义.美国城市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不仅可以为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提供启示,也将为21世纪中国城市塑造更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市职能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传统研究领域,但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区域中城市的职能分类,而对于单个城市的具体研究则相对薄弱。文章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历史演变和区域比较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了武汉市城市职能的演变特点、内在肌理和现实区域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能研究对于武汉城市性质确定的启示,以期为单个城市的城市职能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谷凯 《城市规划》2001,25(12):36-41
城市形态 (urbanmor phology)作为一门跨学科课题 ,虽然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广泛的认识 ,但城市形态的定义 ,研究内容及其方法长期以来在学术领域还未有共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 ,尝试建立新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强调以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econo my)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理论的体系内 ,“形态分析”(morphologicalanalysis)与“环境行为研究” (environmentalbe havior)被强调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的分析方法。这一动态与开放的研究框架 ,将抽象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因素与实体的物质环境、局部的建筑环境与整体的城市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城市形态研究更趋于理性与客观。同时阐述了建立系统与全面的城市形态研究框架对充实城市规划方法及建立和完善城市设计基础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勘测》2010,(6):60-60
为推动数字城市规划建设,促进数字化信息事业取得新进展,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2010年11月1至2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九三学社中央、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管理局承办,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武汉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的“数字城市规划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理论的城市形态及其热岛量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s,LCZ)理论将城市热气候的原理转译为友好易读的城市形态语言,可促进气候学知识更好地用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定性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的LCZ空间分布,选取典型的LCZ样本并定量分析其形态特征;基于流动观测分析城市热岛量级的空间分布并比较各类LCZ样本在不同季节代表性时段的局地热岛量级;探讨基于LCZ理论的气候敏感型规划与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尺度城市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提出有效的优化城市气候环境的措施.本文分别从城市范围、城市内特定区域与街区、街谷3种尺度对国内外城市气候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相关文献在研究对象上的特点、针对不同尺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研究结果表达的几种主要形式,发现城市气候影响因素与城市规划要素具有一致性,影响因素与城市气候的关系研究正从定性走向定量化,这使得城市气候研究在城市规划相关领域中的结合与应用具有一定意义与可能.此外,对中国的城市气候研究在城市规划相关领域中的结合与应用成果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对城市气候研究进行的分类整理与总结是该研究领域未来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呼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2015 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要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些新政策都把对人的关注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城市品质、活力和设计被不断重视的背景下,一系列新的数据环境、技术及方法提供和构建了细致研究城市形态的新途径,例如,由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所构成的新数据环境对更为微观和全面的城市形态及其相关效应的刻画提供了数据基础,由雷达成像、虚拟现实、眼动仪、深度学习、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先锋城市研究方法和技术则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提出人本尺度城市形态(human-scale urban form)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城市形态,是对传统拘泥于街区和地块等尺度城市形态的深化和必要补充。首先对与人本尺度城市形态概念相契合的已有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并给出了基于笔者之前所提出的大模型、数据增强设计、街道城市主义和图片城市主义等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开展未来研究的计划,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用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研究成果的总体思路。通过对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的系统研究,笔者期望其可以更好地呼应理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王青  詹庆明 《中外建筑》2010,(12):95-97
风,作为城市气候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并列,是规划建筑环境设计的一项主要内容。群体建筑的风环境研究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气候学和环境保护等学科领域共同探讨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运用Airpak软件的RNGk-ε湍流模型进行风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不同高度类型的住宅小区的风环境状况,从构建良好风环境的角度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城市气候图的应用对于气候友好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湿热地区广州大学城为例,首先提出了面向街区单元的局地气候分区划分理论,并结合城市冠层模型开发出适用于街区尺度的城市气候图绘制方法。通过应用该方法计算获得了广州大学城夏季典型气象日的动态气候参数,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局地热岛强度变化范围处于-3.58℃到1.41℃之间,并呈现出显著的时空特性。此外,本文量化分析了局地气候分区典型地表形态特征参数与局地热岛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街道峡谷高宽比、平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与局地热岛强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而天空角系数与透水表面比率对局地热岛强度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合理配置街区的地表形态特征参数可有效地缓解局地区域的热岛效应,有助于街区尺度的热环境改善,为街区单元的空间规划提供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城市灾害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均显著增加,城市气候韧性逐渐成为研究焦点。然而,针对气候韧性仍缺乏定量实证研究,导致现有探讨过度集中于概念争论与初步理论探究。本文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将雨洪事件作为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之间的连接语境,构建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关联的概念框架与实证方法。具体而言,以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的关联为核心研究问题,基于雨洪事件的实时水位数据,揭示城市形态的多种要素与雨洪韧性的关联关系,进一步提出基于城市形态的韧性提升策略。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表明,道路密度、建筑后退距离、排水管网密度、植被指数均与雨洪韧性显著关联。研究揭示出空间规划策略与城市形态指引对于提高城市气候韧性的重要性,并从实证层面丰富韧性城市理论,有效回应了现有韧性城市研究过度注重概念演绎而缺乏定量实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