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 最小单位,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城市居民 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 增进福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5分钟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绿地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本文 以天津市新兴街道11个社区生活圈绿地为例, 通过因子分析与熵权计算确定主要因子与评价 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主—客观绿地 质量研究模型,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生活 圈绿地质量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因子类型可 划分为活动保障、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三大类; 多数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永丰里生活圈和土山花园社区生活圈受社区公园绿地和游园绿地的影响,总体绿地质量较差;主— 客观分析模型显示,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中,活动保障与空间特征因子对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 地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要素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公园绿地的规划分配从注重均等迈向公平,需要克服已有研究将居民需求简化同质的问题,从微观视角精准响应社区居民需求.选取面向社区生活圈共享的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与互联网数据,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公园绿地微区位分配公平性.此次研究:1)调查发现非社区级公园绿地具有高重访率,印证了其对居民日...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规定,生活圈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生活圈作为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一环。其中社区生活圈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社区生活圈便利度主要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本次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汉口区、汉阳区这三个中心城区主要区域为研究范围,以三区的小区生活圈便利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POI数据,统计分析三区的小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设施点类型和数量,评价各片区内的生活圈便利程度,为设施的配套完善、社区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城市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其社区公园布局评价及优化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基于可达性分析等方法解析了广东省广州市城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公平性情况,发现该市中心城区大多数生活圈内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的机会公平评价处于较低水平,高公平水平的生活圈在空间上具有沿珠江聚集分布的特征,且社区公园空间布局不公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杜伊  刘恺希 《园林》2022,(12):93-98
基于社区生活圈视域明晰公园绿地规划完善的方向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立足社区寻找公园绿地均衡公平布局和增效提质路径的理论需求。辨析社区生活圈空间属性并以此为视域对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和方法进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 :(1)社区生活圈协同关联的物质、社会和行为空间属性是其区别其他基本单元的亮点所在;(2)当前公园绿地规划基本能够衔接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规划,但有待给出物质、社会与行为空间属性协同优化的解决方案;(3)必须正视公园绿地的需求及供需匹配关系,它们是现阶段完善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及方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旨在为公园绿地规划提供适应社区生活圈构建及存量更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镇化的下半场,以人为本、存 量规划和集约发展成为当下城市的主旋律,作 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城区社区生活圈亟待更新 优化。以宜宾市老城组团为例,采用连锁网络模 型和基于真实路网的设施可达性分析等方法,结 合10大类公服设施POI数据、当地居民对设施的 重要性评价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了10分钟社 区生活圈的测度探索,并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 以生活圈为视角提出了相应公服设施的优化及 择址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宜宾老城共可 划定出4个10分钟社区生活圈,平均用地规模较 小于平原、省会、特大型城市;第二,4个生活圈 整体都存在公园广场、社会福利、科教文化这3 类设施数量较为欠缺及覆盖范围较小的共性问 题;第三,各生活圈生活便利度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未来宜侧重优化过渡区、边缘生活圈欠缺设施;第四,基于设施覆盖率及居民可达程度 考虑,每个生活圈宜提供中心度前三的地块中心点作为10分钟层级设施的推荐设置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沈阳市民在日常、周末、节假日三个生活圈内的运动休闲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常生活圈,以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的传统性项目为主,住所旁的小区空地、公园绿地、社区健身点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1公里;周末生活圈,以健身类、娱乐类项目为主,社区健身点、广场、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3公里;节假日生活圈,以与自然环境十分贴近的项目为主,旅游景点、远郊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400公里。  相似文献   

8.
社区生活圈规划已成为学术研究与规划实践的热点议题和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和内涵界定、空间范围划分方法与设施评价和优化等3个方面对现有规划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在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证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居民日常行为的关注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主要特点,因此梳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时空行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主题,包括时空行为预测、时空行为模式挖掘与时空行为和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关系等。其次,提出机器学习方法在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中的应用框架,以及在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社区交往生活圈和安全生活圈3个方面的创新议题。最后,以"基于时空行为需求预测的社区生活圈划分方法"及"基于非线性阈值效应的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规划"两个研究案例阐释机器学习方法在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规划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发展不仅在外部拓展用地,也在城市内部进行着更新换代。居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对旧城住区进行更新改造,也是对城市发展的一种变相推进。生活圈概念源自日本,2018年12月开始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首次引用了生活圈的概念,并制定了不同生活圈的基础设施配置标准。由此,对老旧居住区的更新,需要兼顾生活圈的概念,以人为本,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为进一步了解城市老旧居住区的空间特点,从生活圈的角度提高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笔者团队针对粮道街花园山社区和紫阳街水陆社区居民的生活圈空间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采集了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评价与建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0.
健康是生活的基础,社区公园作为普惠性的户外空间,使用频次高,与居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但目前社区公园以传统实用功能为主导,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与健康相关的评价方法还十分缺乏。本研究在社区公园与健康的联系框架基础上,提出采用健康性因素量化方法评价社区公园的思路,选取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社区公园健康评价的探索,为后续社区健康公园的评价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刘志强  非凡  洪亘伟  余慧 《园林》2024,(2):55-61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对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把握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成长性,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是探索其优化策略的基础。渔村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社会、生态价值。文章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聚焦感官记忆、交往记忆、文化记忆对渔村社区生活圈的影响,从资源配置、空间优化、文化发掘3个方面展开研究,并结合对旅顺口区陈家村的实践探析,形成集体记忆导向下渔村社区生活圈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渔村社区生活圈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城市绿地,社区公园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响。然而,既有的恢复性环境评价方法缺乏针对视觉感知的客观分析,未能有效指导社区公园的健康化营造。以成都市中心城区8个社区公园为样本,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开展基于视觉感知的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价试验,建立基于眼动分析的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价模型,为探究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提供了新的量化方法。研究表明:(1)环境要素丰富、自然特征鲜明的景观对人群更具有吸引力;(2)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眼动指标与人群感知恢复性效益评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对感知恢复性效益进行有效解释;(3)基于眼动分析的恢复性环境评价模型可对社区公园做出视觉感知维度的客观评价,可通过客观视觉指标指导其恢复性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4.
社区生活圈作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的典型城市发展区域,正成为当前相关学科领域急需探讨的课题。文章遵循“理念引领—进展梳理—案例分析—问题总结—框架提出”的思路,梳理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以36个重点城市社区生活圈评估应用实践为导向,探讨社区生活圈评估的应用模式;从评估指标、评估数据、评估模型、评估标准等4个方面指出当前社区生活圈评估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社区生活圈评估框架,即应以社区“设施—政府—居民”为互动主体,协调解决社区时空资源供给能力与居民日常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性评估研究,以期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和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社区生活圈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 元,从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出发进行生活圈规划设 计,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升居民生 活品质的重要途径。研究以主体建模、空间设计 相关理论为基础,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生活圈及 居民步行活动模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数据 获取、模型构建、模拟分析、结果应用四方面, 阐释基于居民步行活动模拟的社区生活圈研究 框架。提出基于主体建模的生活圈步行活动模 拟模型构建、多场景居民步行活动模式挖掘、居 民步行活动影响机制、生活圈空间设施精准规 划与动态规划四大关键议题,为实现以人为本 的生活圈规划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热岛效应、居民游憩空间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公园作为中国城市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重要绿色空间形式,对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环境,以及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服务至关重要。以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马甸公园为例,首先通过背包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完成实地现状基础信息采集;其次,采用ENVI-met软件进行小气候模拟,并通过实景要素分析和消费点评数据提取获得游憩吸引力及满意度数据,完成游憩服务评价;最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评价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基于研究结论,归纳基于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的社区公园优化策略,提出科学提升社区公园建设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园广场是展现城市建设水平和体现居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其可达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使用Python爬取高德地图中住宅小区和风景名胜类型中的公园广场的POI数据,分析住宅区与公园广场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交通路网数据,以生活圈内公园广场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分析法分别对步行与骑行两种交通方式可达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5分钟生活圈内公园广场的步行可达性覆盖率为77%,骑行可达性覆盖率为95%。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2019年末以来,新冠疫情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暴发,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阶段,我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展开相关工作,社区成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战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社区生活圈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单元,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和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园、广场、绿地、慢行步道等公共活动场所。此次新冠肺炎  相似文献   

19.
社区公园作为居民最易接近的公园绿地,其空间布局的是否均衡直接影响居民日常交往、游憩、锻炼活动。构建基于服务范围布局均衡的社区公园体系,有助于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主动干预人群健康。文章以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公园为例,首先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方法,在整体区域层面研究其布局的均衡性;然后采用网络分析法,在街道层面研究其与建筑物的匹配程度,进而评价其分布均衡性。结果表明南山区社区公园空间布局存在不均衡现象,某些地区社区公园重复建设,而其他地区社区公园又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20.
社区中心空间是社区生活圈的核心空间,对社区生活圈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南京玄武区为例,探索了社区中心空间类型分析与服务效益测度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社区中心空间各具特色、优势和问题。该研究拓展了对社区生活圈的认识,对社区生活圈划定、体系建构和社区中心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