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通过指标选取和 GIS 叠加分析,探讨了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结果表明,可以有效地分析出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3.
4.
《Planning》2016,(4):685-688
结合镇江城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取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活动断裂与地震效应等五个方面10个因子作为重要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函数评价模型,对镇江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性好和较好的面积占48%、适宜性一般、较差和差的分别占15.8%、8.2%和18%。为镇江城市规划用地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长治市为例,从评价指标、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因子定权等角度对该市的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对今后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和整个城市的地质环境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建设用地潜在适宜性评价研究的目的,采用元胞自动机(ANN-CA)预测得到未来土地利用区划指标,并量化自然因素和社会驱动两个指标构建建设用地潜在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方法。通过对比昆明市盘龙区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30年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评价结果,再分别叠加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验证结果的合理性。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潜在适宜性评价得到的适宜开发用地、较适宜开发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分别由27.50 km2、48.92 km2增加到36.95 km2、50.71 km2);(2)基本适宜开发用地面积有所下降(由19.85 km2降低到9.17 km2);(3)较不适宜开发用地和不适宜开发用面积则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文章从空间感知理论角度解释慢行适宜性内涵,借鉴空间感知的三个阶段,分别确定步行和自行车环境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及关键指标。以天津近郊区1、2、3 号线的6 个地铁站点为例进行问卷调研和实地勘测,将各站点慢行环境的物质空间要素以及使用者感知评价作为自变量,通过spss 进行因子分析,将影响步行环境的43 个因素以及自行车交通环境的42 个因素作为变量,根据公因子分析,各归纳为系统性、设施性和管理性三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各自权重,计算各站点周边慢行环境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显示步行环境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中,系统性因素最为关键,而在自行车环境适宜性评价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为设施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双评价”技术指南为指导,构建了县域尺度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气候评价、环境评价、地质灾害评价和区位优势度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太谷县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划分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3类区域。结果表明,太谷县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278.84 km2,占比26.68%;一般适宜区面积为185.90 km2,占比17.79%;不适宜区面积为580.27 km2,占比55.53%。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晋中盆地区域内,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受活动断层影响,适宜区内发育地裂缝地质灾害,且分布有北东向条带状的不适宜区,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时需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寻找并布局满足创新主体需求且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活力的创新空间成为未来城市空间优化的重点之一。研究发现,创新主体在城市内的空间区位一般遵循邻近智力与产业资源、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创新政策集中度高、与中心城区距离适中、生态环境优美等规律。同时,产业型与知识型创新主体在地块层面分别呈现主要集聚于产业园区与校区的特征。基于创新空间布局规律,提出因“创”制宜、集成高效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总体原则,并构建了涵盖智力与产业资源邻近性、设施配置水平、城市区位、生态环境条件等评价要素在内的技术框架。最后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对技术路线应用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