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礁之贝”共富风貌驿站的设计,探讨其在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背景下的设计意义。与传统驿站不同,“礁之贝”共富风貌驿更强调协调美、乡土特色和生态化,注重城乡联动和公众参与。该项目的设计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特色,不仅满足旅游功能,还成为当地居民的休憩场所。今从建筑设计和风貌营造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如何在乡村振兴和县域风貌提升中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转型和文旅运营,对设计师及乡村振兴参与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乡村绿化美化的美学途径与 科学导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模式影响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乡村绿化美化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乡村绿化美化的战略意义和理论逻辑,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其靶向在“乡村”、基础是“绿化”、重点是“美化”、要点是“产业”。基于传统人居美学思想,对乡村三大功能区的各组成元素开展绿化美化建设,保护乡村整体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增加生态保育区生态绿量、提升居住生活区景观品质、拓展经济发展区绿色产业。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发展,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建立科学理论;鼓励学科交叉,探索科学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学规划;强化技术支撑,把握科学途径;推进试点工作,提炼科学范例。  相似文献   

3.
要乡村建筑作为乡土文化和乡村人居环境风貌的重要代表,在当今乡村普遍的“类城市化”建设发展模式下,其风貌特色传承面临挑战。在引入适宜设计操作方法提升乡村建筑设计营建效率和建造效果的同时,延续传统乡村风貌特色,成为当下乡村设计面临的重要议题。陌生化理论作为重塑空间感知的重要研究方法,结合数字化技术手段,可有效提升乡村设计建造水平和强化建筑本土性特征表达。该文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概念内涵及辨析其与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关系的基础上,从形态、建构和空间三个方面,结合案例解析总结融合数字技术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的基于符号隐喻的形态陌生化、基于技术更新的建构陌生化、基于功能更新的空间陌生化的三种类型及操作特征,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筑设计营建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探究村落乡村振兴实践与乡村景区入口功能实现的耦合关系,摒弃景区入口建设传统的“大拆大建”,提出乡村景区入口与村落乡村振兴共生共建的“产业-空间”协同规划设计思路,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方式和提供乡村振兴的新样本。在不断的桌面研究和设计实践交互中,从“产业振兴、组织兴欣、风貌更新”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重庆垫江县明月汖景区入口竹鸡村的乡村振兴设计实践,立足农民增收构建了能够体现“文化性、生态性、生活性”共生的设计实践模型,为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塑造强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欠发达地区乡村在社区活力、内生动力、监管约束、长效机制等方面普遍存在薄弱环节。基于乡村振兴的区域视野、系统整合、民生导向三大行动逻辑,建构“要素—行为—价值”三位一体的乡村风貌提升综合行动框架,并结合案例实践,围绕乡村“五大振兴”,从内生动力、行动框架、环境品质、时代价值等方面提出欠发达地区乡村风貌的提升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乡村风貌的提升和重塑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山东省政府发起"四一三"行动,在省内开展美丽村居建设试点工作。孙隆村作为试点之一,在村委带领下,积极开展美丽村居建设实践,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并提升乡村产业。人居环境改善主要从民居建筑改造设计、环境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着手;乡村产业提升则在农业产业基础上建设田园综合体——戴氏庄园,围绕"礼乐文化"主题,进行民宿产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资源发掘等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2022,(14):51-53
<正>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作为首批设计下乡试点镇,以设计引领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岭南侨乡的乡村风貌特色,彰显了文化自信,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0月,由全国政协林武、岳世鑫等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成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调研组,对塘口镇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侨乡风貌塑造工作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8.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雯倩  杨芳绒 《建筑结构》2021,(1):I0013-I0013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大力助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村中民居的立面改造,既要保留建筑的乡土特色,也要维持一个村子内的民居风格统一。同时建筑风貌也要与当地自然生态相生相融,较大限度保留住乡村原始风貌;要把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使乡村呈现美丽宜居新风貌。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墙绘艺术价值特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意见,以“艺术改变乡村”活动进行实例分析,提出现阶段墙绘在乡村振兴中应用方法。墙绘能够促进乡村风貌、产业、人文发展,需将墙绘活动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部分,以场地人文环境等为绘制主题,深入乡村提取创作元素,形成符合当地风貌且独具特色、价值突出的墙绘作品,并以墙绘活动为切入点完善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十四五"乡村振兴新征程的时代背景出发,以江西省花汀村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SWOT分析法列举影响乡村风貌的因素;继而提出以产业、环境和文化作为规划方向,以产业、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与乡村文明作为实施路径的发展策略,紧扣"宜居宜业"的目标,营造"三生融合,乡风永留"特色新风貌,以期为江西省其他村镇风貌提升的规划工作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乡村社区资本视角,厘清大湘西地区资本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提出“瞻前—理本—顾后”的规划实践路径,兼顾民生基础与振兴提升两个层次,涵盖资源评估、资产整合和资本运营全过程,识别乡村社区资本,重塑乡村社区价值,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文章以大湘西地区张家界市桑植县厂湾村实践为例,分析其乡村社区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过程与应用经验,首先将挖掘资本价值纳入规划前期调研,其次以空间管控、存量盘活和微量新增作为规划中期编制重点,最后将愿景实现植入规划后期实施中。该实践案例的基础始终是以村民为主体的共同缔造。  相似文献   

16.
宋丽美  徐峰  袁正 《新建筑》2022,(3):122-127
乡村产业转型带动的就地城镇化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空间低效”“空间风貌”和“风貌破坏”问题明显。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为对象,重点调查不同产业转型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与潜在问题。通过调研获取了乡村社区居住主体、经营主体、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活空间的适宜性营建策略。研究成果为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社区空间营建提供了实用性建议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1,将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2018年2月,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部署,北京发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注重农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的总体要求2。村庄风貌管控、提升已成为村庄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重要内容,“留住乡愁”已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天尧  张文印  夏晟 《城市建筑》2022,(15):91-95+142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与乡村精细化治理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我国村庄规划设计可实施性低、精细化不足的问题尤为凸显。聚焦村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人居环境质量差等关键挑战,本文以小燕山口村庄规划实践作为案例,初步尝试构建“以人为本、融入乡土、多元协商”的精细化村庄规划设计模式。首先,以精细化土地整理为切入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对零散闲置用地、少批多占用地等土地资源进行挖潜与整理,为产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指标;其次,细化村庄土地分类并对土地利用进行精细化设计,打造“村在绿中、绿在村中”的乡村空间形态与风貌特征,最终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开发、耕地保护、产业融合、人居环境提升等多元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绿色金库所在地溪后村的综合提升实例,分析了当前乡村风貌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构建绿色可持续乡村发展风貌等针对提升乡村风貌的设计策略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乡村振兴工作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向梅 《建筑经济》2023,(1):110-110
乡村文化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建筑文化,它是基于地理环境特征以及民俗风情而形成。每个乡村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空间体系以及场所环境,同时又有其比较独特的气质体现。在现代旅游开发与设计中,将乡村文化以及现代审美方式融入到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中,焕发出乡村在地文化的美学以及活力。同时这是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重要的出发点与特色,也是响应乡村振兴,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