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慧  周婕 《华中建筑》2012,(8):123-125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低收入居住空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武汉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大规模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低收入阶层在选择住房区位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为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发展优化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描述了以封闭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居住空间的环境形态,通过调研和问卷,了解并分析了居民属性和环境满意度评价的关系,以"小范围封闭,大环境共享"为目标,提出居住空间公共设施和空间统筹协调的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收入人群在某些城市住区的空间聚集导致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并引发城市低收入住区发展及其居民生活和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文章对国内、外有关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住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良好的规划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引导居民的健康生活习惯上具有基石作用,为深入解析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促进公众健康,追踪梳理了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辨析了住区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要素系统和影响路径,归纳了用地与设施、空间形态、交通与街道、绿色空间四类空间要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发现相关健康影响并非仅是简单的正负线性相关,还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多因素影响特征和阈值非线性相关性,进而探讨了相关研究的结论与方法在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6.
侯学英  吴巩胜 《城市规划》2019,43(3):104-111
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这一弱势群体,基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以低收入住区居民作为低收入人群的代表,揭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空间结构重组背景下的低收入群体通勤行为特征、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昆明市为样本城市,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城中村、保障性住区(包含廉租、公租、经适住区)和衰败工厂家属区三类低收入住区居民的通勤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不仅不同类型住区、不同就业岗位低收入人群的通勤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其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也与一般市民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和居住空间隔离等问题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上海旧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年上海市第一批综合改造的小区为例,对改造后居民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居民对改造效果、改造过程的评价与居民满意度的相互关系.分析发现,综合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在评价居民满意度时,居民最看重地段因素,而且地段越好的地方地段因素越重要,然后是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住宅的因素排在最后,虽然调查小区人均住房条件大大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同时,发现居民对改造方式的评价影响了居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广州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在城市空间发展中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居住的空间区位变化也成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居住空间区住的演化是怎样的呢?产生这样变化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对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区位的演化的调查基础上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周卫 《建筑学报》2008,(4):22-24
在回顾我国既往历史性住区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以武汉汉口汉润里历史性住区的更新设计为例,探讨在一种微调式柔性介入的再设计策略之下,通过弱化历史性住区内固有的等级空间,达到改善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昆明呈贡区幸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使用者角度出发,以居民为参与主体,对住区环境进行居民满意度实证评价。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3个层面共14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居民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住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建设优化建议,以推动相类的住区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卜巍  张伶伶 《华中建筑》2009,27(1):136-137
科学的城市地标系统的层次规划是“两型社会”建设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在分析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层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标系统空间层次的划分原则和规划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武汉城市地标的建设、更新和保护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中地区渭河水系支脉纵横,人居聚落生存和发展与小流域密切相关。该文从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与景观生态特点出发,遵循与流域生态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了小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人居单元概念,体现了人居聚落与小流域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小流域人居单元的基本类型及特征,探讨了促进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小流域人居单元生态协调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俞佳俐  李健  盛莹  刘斌 《中国园林》2021,37(7):95-100
城市绿地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利用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及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为验证城市绿地对居民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杭州市主城区内所有大于l 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66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技术分析杭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应用似不相...  相似文献   

14.
郭嵘  吴晓晨  瑞芳 《室内设计》2023,38(6):122-128
“双碳”目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紧凑布局是大城市控碳减排的主要策略,这一策略对于县域城镇空间是否适用还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构建紧凑度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09—2018年的城镇空间紧凑度,判断紧凑度对碳排放是否存在独立作用,并基于测度结果分析了紧凑度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量均呈现增速逐年放缓的增长态势。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紧凑度对碳排放存在正向作用。经济紧凑度、土地利用紧凑度、基础设施紧凑度的增加使碳排放增加,人口紧凑度、经济紧凑度、基础设施紧凑度和生态环境协同度增加会降低碳排放强度。由于长兴县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经济发展以碳排放作为支撑,城镇空间紧凑度促进碳排放,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碳排放的经济效益增加,紧凑发展同样适用于县域城镇空间。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长兴县城镇空间的紧凑规划策略,为其他县级城市的低碳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城市住区环境的基本要素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其对住区居民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住区环境应能够有效地匹配与支持居民的日常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为例,对住宅建筑主要节能措施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城市住宅建筑节能措施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住宅建筑节能效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詹庆明  徐涛  周俊 《华中建筑》2010,28(4):7-10
结合GIS技术,该文提出综合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对不断演变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通过计算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用地分维数,对城市空间外部形态特征和拓展方式进行分析;利用空间句法解构城市空间网络,分析其内部结构的演进规律;最后,以福州市为例进行实例论证。  相似文献   

18.
乔柳 《室内设计》2010,(2):58-61
在归纳总结山地城市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规划重点,综合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禁限建要素等分析了如何对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进行有效组织、进而制定空间管制用地分区和管制导引,并依托ArcGIS9.3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山地城市空间管制研究方法,以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规划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栅格数据的小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贯穿于整个人居环境研究和规划过程中。以往的评价方法多以数学模型为基础,虽然评价结果较精确,但过程复杂,且评价结果不直观。对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而言,不仅有较大隔阂,且应用不便。该文则以姜家河小流域自然环境状态下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典型案例,尝试利用GIS软件强大的计算和表现能力,通过对小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环境状态下的适宜性评价,来获取直观的图和量化的数据,为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适合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要求的有效而便捷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