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引言在我国颁布的食用酒精国家标准GBI0343—89中,其各项指标的设立及制定,除参考世界上一些先进的食用酒精生产国的标准外,主要还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原GB394-81酒精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该标准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将食用酒精划分为“优级”及“普通级”。其中,“优级”指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普通级”指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其二则是考虑酒精在生产和贮运过程中有可能污染重金属而设立了“重金属”指标。尽管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在新颁布的GB/T394.2-94(通用试验方法)中已作了规定,但方法中并未详述饱和硫化氢…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试样预处理方法,并以硫代乙酰胺溶液和硫化钠溶液作为显色剂,研究饲料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的制定方法.经试验验证,以硫代乙酰胺为显色剂的比浊法和以硫化钠为显色剂比浊法的目视检出限分别为4μg/管和3μg/管;2种比浊方法,铅含量在0~40μg/管与吸光度值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对添加重金属的不同试样...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甲醇的毒性,阐述了薯干原料生产食用酒精甲醇的生成途径以及在生产的每个过程采用相应的方法排除,使食用酒精甲醇达标。  相似文献   

4.
研究取消饱和硫化氢溶液的蒸馏单甘酯重金属限量试验的最佳方法。分别用硫代乙酰胺、硫化钠和硫化钠-丙三醇进行实验并与饱和硫化氢比较,结果表明,硫化钠-丙三醇法简单、快捷,为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田野 《黑龙江粮食》2023,(5):105-107
粮食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食品中的污染物包括:铅、镉、砷、锡、镍、亚硝酸盐、苯并[a]芘和多氯联苯等。其中,粮食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4种,分别是镉、铅、汞和砷。重金属污染物毒性作用与其含量成正相关。本文对粮食中常见重金属污染物危害及其检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性提出降低重金属污染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沉淀法对重金属离子溶液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重金属污染的日益加剧,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和处理也变得迫在眉睫。概述了重金属的几种常见处理方法,采用了硫化物沉淀法及氢氧化物沉淀法对重金属离子溶液进行处理,处理后重金属离子浓度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法是西德慕尼黑工业大学食品工艺与包装研究所“薄板包装”研究室“检验技术”组于1977年3月颁布的新方法。他们在60年代开始为建立一种抗硫性的标准检验方法,调查收集了当时采用的各种检验法,并进行了研究。72年总结了近期关于罐内硫化物污染的详尽资料(见本刊1975年No.1,.15页),74年至77年研究报道了天然食品和半胱氨酸溶液形成硫化物污染的系统结罘,并指出了抗硫性检验方法中的影响因素甚多,如试验溶液的陈放期、压力釜的结构、加热方式、升降温速度和试样放置位置与方式。因此,操作中必需严格保持条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正>食品添加剂活性白土因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脱色效率高,不与油脂及其它化学物质发生化学作用等特性,被广泛用于食品行业,如食用油脱色。若活性白土中重金属铅元素超标,则会造成产品污染,因此必须对其铅含量进行监控。目前检测活性白土中铅含量方法是GB2557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白土》,此方法采用比色限量试验,无法获取具体检测数值,且需制备毒性极大的饱和硫化氢,使得试验操作具有较大的  相似文献   

9.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丝状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 极易污染粮谷类食品、食用油及乳制品等, 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致畸性、致癌性、免疫抑制及破坏生殖系统等毒性, 对人体危害极大, 是继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后,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又一类关键风险因子, 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同时也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又一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类型品种、毒性特点以及不同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限量及检出限, 阐述了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研究进展和标准内容, 通过比对国内外真菌毒素的研究种类和进展, 分析目前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对策略, 对真菌毒素污染检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对今后保障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水产品养殖和消费大国,重金属污染是水产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经河流排放到水域水体中,并且在水底的沉积物中沉积,造成养殖环境污染。而后经过食物链富集到生物体内,对水生生物本体和食用受污染水产品的人类都会引起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水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并对污染严重的Cd、As、Pb三种重金属的毒性进行了概括,最后总结了现今对水产品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现状。通过本文所引用文献分析,对比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中的污染程度较大,多具有中等生态风险,故对水产品重金属污染影响较大。重金属对人体和水产品均有很强的毒性作用,根据众多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水产品重金属超标的情况仍较普遍,单因子污染指数和风险熵指数绝大多数小于1,无潜在健康风险,但依然存在高复合性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测定食用菌基质中有害重金属砷(As)、汞(Hg)、铅(Pb)和镉(Cd)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硝酸和过氧化氢对食用菌基质样品进行微波消解, 消解液经稀释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 在线内标法定量, 采用国家标准物质土壤(GBW07427)和杨树叶(GBW07604)以及重复性试验, 并经过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进行验证。结果 测定的不同品种食用菌基质中的4种重金属元素的加标回收率在90.7%~105.3%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在0.88%~4.03%之间。结论 该方法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定量准确, 提高了检测效率, 适用于食用菌基质中As、Hg、Pb和Cd, 4种重金属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对镉的富集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证实,食用菌具有富集甚至超富集重金属元素的生理特性。镉(Cd)是食用菌中对人体危害性最大的重金属元素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对食用菌中重金属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食用菌对Cd的富集作用及富集机理,特别是野生食用菌对Cd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cobalt, nickel, copper, cadmium, mercury and lead), which are present at trace levels in the edible part of mussels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marck) from hatcheries in the gulf of Trieste, is normally or log-normally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a statistical test sensitive to asymmetry of the distribution. A log-normal distribution appears valid for describing nearly all trace metals, in particular toxic heavy metals like cadmium, mercury and lea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se metals has nearly the same asymmetry, although the one-way analysis of the variance shows that sample means come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 means characterising the particular hatchery.  相似文献   

14.
水产品对重金属具有富集作用,因此时常出现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降低消费者信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水产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跟其摄入体内被吸收利用的程度相关,只有被肠道吸收的部分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估食品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可通过生物可给性与生物有效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水产品中的几种重金属的危害,生物可给性与生物有效性的关系、研究方法与应用进展,对进一步科学评价水产品中重金属的危害性及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食叶草的食用安全性。方法 依据现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采用国标或其他相关方法对食叶草开展成分分析(营养成分、可能存在的天然有毒物质)、卫生学检验(重金属、农药残留)、毒理学试验(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90 d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结合食用人群、食用历史和不良反应调查结果,综合评估食叶草作为新食品原料,在成人(孕妇、乳母除外)每日推荐摄入量50 g情况下的食用安全性。结果 食叶草富含蛋白质和钾元素(均值分别为3.42 g/100 g和0.489 g/100 g),其所含生物活性物质粗多糖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48.9 mg/100 g和40.67 mg/100 g。蒽醌含量为1.29 mg/100 g,按成人体重60 kg、每日食叶草推荐摄入量50.0 g计算,经食叶草摄入的蒽醌量为0.011 mg/kg BW,远小于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31.3 mg/kg BW);而草酸含量与菠菜等蔬菜相比含量较低(0.32 g/100 g)。植物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均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食叶草(粉)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明,该物质属实际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90 d经口毒性试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8.0 g/kg BW,致畸实验结果显示试验剂量下食叶草(粉)对SD大鼠无致畸作用。对食用食叶草及其制品的人群调查结果中未见不良反应的报告。结论 评估认为,食叶草作为新食品原料,按照我国成年人(除孕妇、乳母外)每日摄入不超过50.0 g,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是一类大型真菌,具有生长快、生物转化率高等特性,可将无机物高效、快速转化为有机可利用的功能性食物资源,富硒、富锗、高氨基酸等功能食用菌产品愈来愈风靡世界,但研究发现食用菌在快速转化生物质的同时,也大量富集了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毒素等物质。论文综述了食用菌吸收和富集重金属基本原理、影响重金属在食用菌中富集的主要因素及控制和减低食用菌富集重金属的主要措施,这对进一步认识食用菌转化生物质过程、富集有害重金属的机理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对生产功能性食用菌,为人类提供健康食品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北京市售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并进行健康风险评测。方法 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售常见新鲜食用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对食用菌中重金属砷、镉、铅、汞含量进行检测;采用靶标危害系数法 (target hazard quotients, THQ),评估人体每日通过食用菌摄入重金属所带来的健康风险。结果 共采集食用菌样品5类42份,重金属砷、镉、铅、汞含量均未超过国标限量要求,其中香菇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相对较高,各种重金属在不同种类食用菌中含量差异变化较大;儿童、成人摄入食用菌中重金属的THQ值和总THQ值依次递减。不同年龄人群膳食摄入食用菌中砷、镉、铅、汞的THQ值均<1。结论 本次采集的北京市售食用菌中砷、镉、铅、汞的含量均未超标,通过膳食途径摄入食用菌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的摄入可使人体的蛋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而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 食品中具有生物毒性的重金属含量越发受到关注, 但重金属的总量往往很难表示其污染特性及危害。食品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决定其生物可利用率、毒性和迁移, 是食品安全检测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联用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食品中重金属的元素形态分析方法, 包括固相萃取等前处理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分析检测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等联用技术, 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点及不足。最后, 探究了其研究发展方向。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将推动重金属形态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进步, 而联用技术将成为未来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楚雄州常见食用菌重金属含量水平,评估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健康相关风险。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汞(Hg)、镉(Cd)、铅(Pb)、砷(As)的含量进行测定。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 86份食用菌样品中重金属检出率为100.00%,重金属总体超标率为44.19%,Hg超标率高于Cd、As、Pb(P0.01);同一种重金属在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地区采集的食用菌样品中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食用菌样品质量评价为三级;干食用菌和新鲜野生牛肝菌的食品安全指数(international food standard,IFS)大于1。结论食用菌中的Hg、Cd、Pb、As等4种重金属污染现状不容乐观,野生牛肝菌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均较高,对人体有一定的健康危害,应高度关注并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主要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营养价值高,且具有保健功效。食用菌具有富集重金属的生物学特性,且对镉和汞的富集能力最强,而各地食用菌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充分利用食用菌富集有益于人体健康物质的特性的同时,也要规避其对重金属富集作用而产生的健康风险。本文在分析和汇总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论述,对已有的重金属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