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岩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作为世界性难题被提了出来,特别是煤矿软岩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生产和建设的重大难题之一。我国煤炭行业每年巷道掘进量约百万千米,其中10%以上的巷道为软岩巷道。由于多年的开采,浅部易开采的煤炭资源日益减少,所以不得不转向开采深部煤炭资源。、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软岩矿井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目前,全我国多个矿区存在着软岩巷道支护问题,有些矿井因处理不当,造成建设困难,甚至有的停产停建。每年近数十万千米巷道在软弱围岩中开掘,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其支护问题愈趋严重,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危及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在加大,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煤炭资源大多埋藏在地下,需要在井下开挖巷道,开采煤炭。随着煤矿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对巷道支护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研究分析巷道支护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巷道底鼓问题一直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开采任务仍十分艰巨,而经过长期大规模地开采,条件较为优越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这就意味着今后的采掘工作将在高地应力、围岩条件很差的环境中进行。随着采深的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所需巷道断面的增大,底鼓问题将更为突出。特别是益新煤矿的矿井,由于巷道、硐室的围岩较软,对这些巷道硐室的支护就更加困难。本文根据生产矿井的实际情况,结合成功的支护经验,阐述适合大断面硐室的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生产需求较高,使得我国对能源的耗费量也是越来越大,虽然现如今新兴能源的利用愈发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传统煤炭能源的开采以及合理应用同样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能源系统中,煤矿资源仍然占有主要地位,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掘进工作面支护技术的改革创新对于煤炭资源回采影响深远,现今工业掘进巷道支护技术很多,但大多都是既费劳力又费财力,而且对于支护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本文采用了技术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目前的双网支护技术在现代煤矿支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双网支护技术在现代煤矿支护中能够得到应用提供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软岩巷道掘进一直是制约矿井开采的主要技术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巷道掘进一般60m/月,使矿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而且由于对软岩巷道支护理论和经验的缺乏,导致巷道的返修率高,甚至难以支护,不仅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矿工的生命安全,也影响到我国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本文观点的提出解决了深部巷道爆破和支护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深部巷道安全优质高效掘进,提高了巷道旌工单进、工效水平,巷道掘进速度比原来提高了30%以上,解决矿井持续性生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煤炭是一种基础能永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生产建设单位使用的煤炭量也在快速增加。我国煤炭开采大部分还是以地下开采为主,这对我国煤矿巷道的管理也就有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其最主要的就是对资源的经济效益进行生产。完成煤炭开采量要求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保证煤矿巷道掘进的快速和高效以及煤矿生产的安全和可靠,这也是保证开采优质煤炭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对煤矿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各地区浅层煤矿基本枯竭,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必须加强深层煤矿的开发力度,这就给煤矿井下巷道的布置提出了更高的求。在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的情况下,巷道断面将不断扩大,巷道压力也会随之增大,易引发安全事故,这主是巷道锚杆支护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锚杆支护的相关问题进行解析,并探讨如何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来提高锚杆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煤炭储备和煤炭资源开采的大国,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整个社会对于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储备地区的煤矿开采的数量不断增加,开挖的深度不断加大。越来越深入的煤矿开采工作,给煤矿井巷的支护问题带来新的困难,煤矿开采方想要保证采煤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必须要加快推行开采技术的革新工作,由仅仅使用一种支护方式,慢慢向采取多种先进支护方式转变,增加煤矿井巷支护的稳定性。本文针对井巷支护工作的相关细节展开一系列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发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对煤炭行业的越来越重视,随之煤炭开采技术也不断的突飞猛进中。本文主要围绕煤矿掘进巷道不同支护情况下发生冒顶事故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防止井下掘进巷道发生冒顶事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时间以来,软岩巷道的支护一直为我国煤矿带来极大困扰,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愈来愈增加,我国大部分矿区的软岩工程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也对软岩巷道支护设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就在对软岩工程特性与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软岩巷道支护设计要点予以拆时。  相似文献   

11.
长时间以来,软岩巷道的支护-一直为我国煤矿带来极大困扰,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愈来愈增加,我国大部分矿区的软岩工程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也对软岩巷道支护设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就在对软岩工程特性与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软岩巷道支护设计要点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地发展,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逐步加大,为此我国也加大了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力度,使我国每年的煤炭产量有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对于煤炭的开采而言,煤炭的开采多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完成,所以也对煤炭掘进支护技术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将着重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掘进支护技术加以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煤矿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市场对于煤矿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煤矿开采力度不得不随之增加,但是,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煤矿坍塌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因此,煤矿支护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从煤矿软岩巷道支护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煤矿巷道将处于更高的地应力环境中,井下巷道支护度稳定性更加难以保证。结合鹤岗矿区兴安煤矿井下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形式,研究高应力软岩环境下巷道科学的支护方式。就高应力软岩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论述,在掌握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原理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支护形式为适合高应力软岩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矿的开采技术不断更新,对煤矿的开采量不断增加,矿内的开采深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一现象使得煤矿巷道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危险性越来越高,面对这样一种状况,对于巷道进行支护工作尤为重,巷道的支护工作被更多煤矿企业所重视,在我国煤矿巷道内通常使用锚杆进行支护,本文将对锚杆支护技术在煤矿巷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立顺 《硅谷》2014,(6):170-170,172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煤矿也随着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其开采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对于煤炭的支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支护参数进行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的保证巷道的强度和安全,对于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煤矿的开采技术引起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煤矿软岩巷道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支护的施工方法,特别是在软岩矿井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进行支护工作,从煤矿软岩矿井巷道开采开始,一直都是煤矿开采工程进行过程中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煤矿的开采规模和开采深度不断加大加深,软岩矿井巷道掘进顶板的支护问题也变得突出。本文在实际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软岩矿井巷道掘进顶板支护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山压力的加大,受力环境复杂,尤其是在大断面、软岩中的巷道施工,传统的支护理论和支护方式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以前巷道支护通常采用锚网索喷或架棚支护,经过一段时间后,经常会出现巷道围岩来压,造成碹体脱落,开裂、底鼓等巷道塑性变形现象,影响正常使用,修复时即危险还影响煤炭的正常生产,通过采用锚网喷与注浆联合支护,实现了“锚注一体化”,确保了支护强度及施工安全,满足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条件的日益复杂,所涉及的工程领域越来越多,我国的许多矿区,目前都存在着软岩巷道支护困难问题,并成为影响矿区发展和矿井经济技术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软岩巷道支护历来是巷道工程的难题,通过对软岩巷道的特征分析,及支护原理和方法的论述,对泉店矿回采巷道支护方式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条件的日益复杂,所涉及的工程领域越来越多,我国的许多矿区,目前都存在着软岩巷道支护困难问题,并成为影响矿区发展和矿井经济技术效益的主要凶索之一。软岩巷道支护历来是巷道工程的难题,通过对软岩巷道的特征分析,及支护原理和方法的论述,对泉店矿回采巷道支护方式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