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提出并建立一种基于紫外-荧光相关谱掺胭脂红色素红茶的判别方法,并对掺入的胭脂红色素浓度进行定量分析。配置29个掺胭脂红茶汤(质量浓度范围0.1~20μg/m L)样品,室温下分别采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在研究未掺入和掺入色素茶汤一维光谱特性的基础上,以胭脂红浓度为外扰,构建了同谱和异谱紫外可见-荧光相关谱,确认茶汤中胭脂红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和荧光特征峰位置。利用510 nm处吸收峰强度和433 nm处荧光峰强度对胭脂红进行定量分析,其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相似文献   

2.
湿法测定红河州野山茶中微量元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湿法消解法分别制备了红河州弥勒、建水、石屏3个县市的野山茶样品.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野山茶中Pb、Cr、Cd、Cu等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实验方法的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07%~1.69%之间,回收率在98.7%~116.4%之间.从试验结果得出,在红河州的野山茶中含有人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测定结果为以后开发野山茶饮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茅台镇两家高知名度品牌公司轮次基酒和成品酒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同轮次酱香型白酒和成品酒的三维荧光光谱的主荧光峰个数、波峰位置、最佳激发波长3个参数有着各异的表征,而同一种轮次白酒的三维荧光光谱的3个参数十分相近。成品酒主荧光峰位于波长430 nm附近,最佳激发波长在350 nm左右,其余荧光峰的位置基本一致,荧光强度位于同一个数量级;1~7轮次基酒的主荧光峰位于350~450 nm之间,最佳激发波长在300~350 nm之间,轮次基酒的荧光强度位于同一个数量级,同一轮次基酒的峰型具有相似性。研究结果可以准确地区分酱香型白酒的基酒轮次及成品酒,为白酒的品质检测提供了辅助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三维荧光光谱研究胶原多肽与白酒中糠醛、苯甲醛、乙醛、异戊醛的分子作用机理,为健康白酒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紫外吸收光谱表明,胶原多肽在198 nm波长处的吸收峰强度随糠醛和苯甲醛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乙醛和异戊醛浓度较低时,胶原多肽的紫外吸收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当乙醛和异戊醛浓度较高时,胶原多肽在198 nm波长处的吸收峰强度增加,且分别在波长约为280 nm和290 nm处产生了一个强度逐渐增加的新吸收峰。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发现,白酒中的糠醛、苯甲醛、乙醛和异戊醛均对胶原多肽有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糠醛和苯甲醛表现为静态猝灭,而乙醛和异戊醛表现为动态猝灭;热力学计算表明,糠醛和苯甲醛与胶原多肽是以疏水作用力结合,且结合位点数约为1自发进行的反应。三维荧光光谱显示,4 种醛类物质与胶原多肽发生相互作用的强弱顺序为:糠醛>苯甲醛>异戊醛>乙醛。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胶原多肽能够降低浓香型白酒中醛类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红河州野山茶茶水中微量元素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泡茶的方式和恒温浸泡方式分别制备了红河州三个县市的野山茶茶水,并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其中的Mn、Cd、Cr、Cu等微量元素,实验的RSD值为0.07%/~1.69%,回收率在98.7%~116.4%之间,实验方法简单易操作,实验结果准确可靠.从实验结果得出,三个县市野山茶茶水中均未检测出Pb、Cd、Cr、SC这四个元素;并且第一次浸泡茶水中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第二、第三次;说明野山茶作为饮品使用是较为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黄群  蒲灵操  麻成金  余佶  高耀富 《食品科学》2012,33(23):107-109
通过分析湘西原香醋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不同陈酿年份原香醋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原香醋的紫外光谱主要在200~400nm间近紫外区存在特征吸收,随陈酿时间延长,紫外吸收增强、光谱曲线上移。不同年份陈酿湘西原香醋的红外光谱—OH对称伸缩振动峰υ(OH)随陈酿时间延长发生不规则变化,在2351cm-1处变化较明显。随陈酿年份延长,原香醋荧光光谱变化较大,总体荧光强度呈下降趋势,陈酿3年后总体荧光强度急剧降低,发射峰由3个减少至2个。陈酿期间原香醋发生的理化变化导致光谱特性改变,光谱分析法可为原香醋陈酿时间的鉴别提供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筛选供试品溶液制备和光谱分析测试条件,建立当归提取物三维荧光光谱质量分析和判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归水提取物与50%甲醇-水提取物具有相似的三维荧光光谱,主要呈现出270nm/345nm、270nm/475nm和330nm/475 nm三个特征激发/发射(λex/λem)峰,但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存在一定差异;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呈现了265 nm/295nm,325 nm/425 nm两个特征荧光峰。当归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良好的专属性,能够实现当归与其同科属中药材川穹、独活、北沙参、蛇床子和小茴香的快速有效鉴别。结合SPSS 22软件计算机模式识别方法,当归水提取物三维荧光光谱能够实现对不同产区和品种当归的分类和判别,与实际结果完全一致。中药当归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光谱提供了当归荧光物质组成与含量信息;结合计算机模式识别方法,三维荧光光谱能够实现对不同产地当归的分类和判别,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以用于当归药材质量一致性评价和真伪鉴别,为深入研究和建立当归三维荧光光谱指纹图谱质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靳喜庆  殷红  谌松强  余冰  高燕  周进 《中国酿造》2023,42(1):203-208
采用Aqualog荧光光谱仪测定馥郁香型湘泉、酒鬼、内参酒三维荧光光谱,并分析其荧光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激发波长在200~300 nm范围激发时,湘泉酒有3个荧光峰,分别在λex/λem(224 nm/305 nm)、λex/λem(242 nm/426 nm)和λex/λem(299 nm/408 nm)左右;酒鬼酒有2个荧光峰,分别在λex/λem(224 nm/305 nm)和λex/λem(242 nm/426 nm)左右;内参酒只有一个荧光峰,在λex/λem(227 nm/305 nm)左右。三种酒在激发波长305 nm左右的荧光峰强度逐渐降低。在激发波长300 nm以上激发时均出现了两个荧光峰,分别在λex/λem(359 nm/433 nm)和λex/λem(371 nm/436 nm)左右,是三种酒类的主荧光峰,反映多种微量风味物质与乙醇-水通过氢键形成团簇分子荧光峰特征,两个荧光峰强度随着白酒等级增加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体现着馥郁香型白酒荧光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乳酸盐与肌红蛋白(Myogolobin,Mb)血红素辅基的相互作用机制。本试验以牦牛背最长肌为原材料,对牦牛背最长肌中的肌红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加入乳酸钙,在4 ℃条件下贮藏0、12、24、36、72 h,建立体外模型系统,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测定其在特征峰的吸光度,研究肌红蛋白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紫外-可见光谱在冷藏期间4个时间点409 nm的特征峰处吸收强度都略有增加,但峰位和峰形几乎没变化;荧光光谱在597 nm处发射峰强度减弱,肌红蛋白的铁卟啉环的发射峰位置也未发生位移,但荧光强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圆二色谱表明对照组和处理组在远紫外区192、208和222 nm 3个特征峰的形状和肩峰的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在190~240 nm处的图谱在乳酸钙处理组中和对照组一样曲线平滑。说明了乳酸盐和Mb的共价加合作用并未发生在血红素辅基上,而是通过非血红素配体结合的方式对肌红蛋白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不同单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双糖(乳糖、麦芽糖)美拉德反应体系的荧光特性。方法首先将BSA与不同糖按摩尔浓度比1:667混合于磷酸盐缓冲溶液(p H 7.4)中,在50℃加热7 d后得到BSA与不同糖的美拉德反应体系;进一步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BSA与不同糖美拉德反应体系的荧光变化。结果 BSA与不同糖美拉德反应体系在三维荧光光谱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特征荧光峰(λex 330~340 nm,λem 400~425 nm),其荧光强度随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同步荧光光谱(Δλ=15 nm和Δλ=60 nm)的最大发射波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蓝移。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幅度均与体系美拉德反应进程一致,即美拉德反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BSA-XylBSA-GalBSA-Glu,BSA-Mal,BSA-Lac。结论 BSA与不同糖美拉德反应体系中出现特征性新的荧光峰及蓝移,可作为监测美拉德反应进程及BSA构象改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用干法和沸水分别制备红河州4个县市的野山茶样品,并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的Mn、Cd、Cr、Cu等微量元素,RSD值为0.07%~1.69%,回收率在98.7%~116.4%之间。从实验结果计算获得测定的微量元素的浸出率,并对比两种不同浸泡方式的浸出率,浸出率在0~37.44%之间变化;除未检测出的元素外,Fe的浸出率是最低的,通过分析得出在野山茶以及茶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Mn、Zn等微量元素。茶水中不含有Pb、Cd等有害元素,是一种安全的天然饮品。  相似文献   

12.
紫球藻生长周期可见光吸收光谱与生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紫球藻生长周期中活细胞可见光吸收光谱和代谢产物变化。结果表明 ,存在波长为43 0~ 44 5nm、5 5 5~ 5 65nm和 680~ 685nm 3个较大吸收峰 ,还存在 5 0 0~ 5 10nm和 62 0~ 63 0nm 2个次吸收峰。且波长为 44 0、5 60和 680nm时的光吸收值与细胞数成正比增长 ,可用于快速测定紫球藻培养液的细胞浓度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ultraviolet (UV) absorption ability of various extracts of Rosa damascena flowers as an antisolar agent. Extracts were prepared using the following solvent mixtures: water:ethanol (50 : 50), ethyl acetate:ethanol (80 : 20) and ether. The hydroalcoholic and ethyl acetate:ethanol extracts were prepared by maceration, and ether extract was prepared by soxhletion.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extracts prepared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flavonoids as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all extracts. Next, the UV absorption spectra (in the range of 200-400 nm) of all extracts wer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ree extracts can effectively absorb UV radiation in the range of 200-400 nm. However, the range giving maximum absorption for the hydroalcoholic, ethyl acetate:ethanol and ether extracts were 200-320, 250-360 and 230-370 nm, respectively. In the next stage, extracts prepared were incorporated into an oil in water cream base (prepared based on preliminary studies), at two concentrations of 5 and 8%. The 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 of these cream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hydroalcoholic extract seems to give the highest SPF among the three extracts evaluated, when incorporated to the cream base. On the other hand, by performing a few physicochemical tests on the prepared creams, cream containing 5% ether extract showed the most desirable appearance and stability among the creams investigated. The UV absorption ability of these extracts is suggested to be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flavonoid compounds within the extracts. Howev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n order to obtain an effective suncare product with high SPF values, these extracts could be used along with other synthetic antisolar agents.  相似文献   

14.
板栗壳色素化学性质及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板栗壳为材料,首先优化了板栗壳色素的纯化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纯化色素的化学性质、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硅胶柱层析表明,优化的色素纯化方法简便有效。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1)色素甲醇溶液在紫外光区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分别在218nm和264nm附近;(2)pH3.0、4.0条件下,紫外光区在218nm和264nm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可见光区在480nm附近有小的吸收峰;(3)pH5.0、6.0条件下,紫外光区在218nm和272nm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可见光区在510nm附近有小的吸收峰,中性及碱性条件下的光谱也具有相同特点。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色素的主要吸收波数为3400、3145、3043、1715、1630、1400、1036和620cm-1。结合色素的化学性质鉴定,初步推断板栗壳色素含有苯环及酚羟基,而不具有典型黄酮类色素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天然黄水晶颜色金黄,犹如黄金,深受人们的追捧,市场上常出现紫水晶经加热处理得到的黄水晶。主要选取市场上常见的几种不同色调的紫水晶,通过加热处理实验,确定紫水晶的变色温度,并结合显微镜下观察、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发现:紫水晶经过热处理后改色成黄水晶,可通过颜色、光泽、内部包裹体及表面特征与天然黄水晶进行辨别;热处理过程中,紫水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改变颜色,由紫色到无色到黄色,且变色温度(400~500℃)与恒温时间长短有关;经热处理后的紫水晶在红外光谱带中存在3 854、3 738、3 585、3 436、2 675、2 362、2 233cm~(-1)处吸收峰并没有消失,天然黄水晶则不存在特征的3 585cm~(-1)处吸收峰;紫水晶在紫外吸收光谱中540nm处吸收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寻食用植物油加热后的氧化现象与荧光光谱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了分子同步荧光法和LED固定波长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其中同步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激发波长190~800 nm、波长间隔10 nm,LED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固定激发波长为425 nm,同时检测了5种食用植物油(一级大豆油、花生调和油、色拉油、芝麻油、棕榈油)不同加热时间下的两种荧光光谱,发现食用植物油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其同步荧光光谱和固定波长激发的荧光光谱都呈规律性变化,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更具明显,加热后的分子同步荧光光谱在430~490 nm波长区域都产生了新的荧光峰,试验表明植物油的荧光分析可作为研究食用植物油加热氧化过程的一种手段,试验证明,通过分析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可以定性分析常用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程度,并可以区别出5种食用植物油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荧光光谱仪对多米尼加、墨西哥、缅甸三个产地蓝珀进行荧光光谱分析,旨在对比不同产地蓝珀的荧光光谱和发光特征.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了蓝珀样品的光谱曲线及最佳激发光源、测试范围,分析了不同产地蓝珀的峰形、峰位及荧光强度与光谱平滑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蓝珀强荧光发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的蓝色区域.(1)多米尼加蓝珀的峰形为两个主峰及一个肩峰,分别位于450、474和507 nm附近,其中荧光为蓝色系列的多米尼加蓝珀两个主峰等高,荧光为蓝绿色系列的多米尼加蓝珀样品位于474 nm处主峰强度高于450 nm处;(2)墨西哥蓝珀的最佳激发光源不定,为一个多峰叠加的宽峰,主峰位于439 nm附近.但当样品荧光很强时出现两个分离峰,分别位于415、435 nm;(3)缅甸蓝珀的峰形和峰位与多米尼加蓝珀相似,主峰及肩峰分别位于450、475和508 nm附近,且450 nm主峰强度高于475 nm处,但荧光变弱时,最佳激发光源为399 nm,主峰位于433、451 nm;(4)不同产地蓝珀在相同光源照射条件下所呈现的荧光颜色及强度不同,所表现出的荧光光谱亦有差异.因此,蓝珀的荧光光谱可作为分析其荧光特征的研究手段之一.产生蓝色、蓝绿色荧光的原因,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的测试数据验证,发现主要是由芳香族化合物产生,初步推测为蒽、二萘嵌苯或其衍生物,不同产地蓝珀的荧光光谱存在差异,可能与引起荧光物质的相对含量及品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非洲山毛豆总黄酮含量及方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洲山毛豆种子乙醇提取物与Mg-Hcl、AlCl3的显色反应,以及提取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证实非洲山毛豆种子中存在黄酮类化合物.根据提取物在λ_(max)273nm的吸光度,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出非洲山毛豆种子的黄酮质量比为7.777 mg/g,山毛豆油脂的黄酮质量浓度为17.172 mg/mL,山毛豆提取油脂后残余物的黄酮质量比为6.426 mg/g,加标回收率为99.7%~100.1%,相对标准偏差为0.31%~1.24%.此法简单、快捷、线性范围宽、准确,可以用于测定山毛豆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