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13西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难度大。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剩余油认识,找准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改善油藏后期调整挖潜的基础。因此迫切需要对目前已高含水开发期的W13西油藏加大剩余油监测技术的研究,应用目前先进、适应于此类油藏特点的剩余 油监测技术进行测试,进一步深化和了解分类储层剩余油分布,以此作为下步精细注采调整挖潜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油藏采由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藏进入高含水的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油藏的稳产和调整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卫城油田卫2块是一个特殊的气顶边水油藏,目前该区块综合含水93.27%,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9.77%,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13.93%,已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稳产难度增大。针对卫2块较特殊的地质特点和目前高含水期的开发现状,对卫2块进行剩余油分布认识研究,确定油藏调整挖潜方向,使保持区块开发稳定。  相似文献   

3.
针对文昌X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设计并开展了多尺度水驱油实验,研究不同尺度剩余油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靶区以中孔细喉-中渗储层和大孔中喉-高渗储层为主,开发后期剩余油微观尺度主要分布在中孔细喉中,岩心尺度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弱渗流区,是油田高含水期的重点挖潜对象,可通过改变压力场分布进一步提高油藏高含水阶段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油藏的高含水开发后期、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建立相适应的注采井网及相应的配套挖潜措施难度较大。沉积微相影响油藏砂体的展布情况及砂体的物性,对于陆相砂岩油藏而言,砂体相变快、分布不稳定。通过依靠储层沉积特征准确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部署合理注采井网、适时实施相应的配套挖潜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油藏水驱效率,实现油藏高效开发,该研究及实施方法的突破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申健  潘岳  姚泽  苗万春  刘凡  王胜华 《当代化工》2018,(2):345-348,352
M油田Z区属复杂河流相沉积的岩性-构造油藏,已有45年开发历史。储层非均质性强,井网变化形式多样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为认清剩余油分布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挖潜对策,以动态监测资料和生产数据为历史拟合目标函数,开展建模与数模一体化研究,分析目标区剩余油主控因素与分布模式。研究归纳出制约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6类,横向主控因素:沉积相、井况、注采井网;纵向主控因素:韵律、构造、隔夹层。在此基础上,总结剩余油分布模式6类,横向分布模式:狭长带状、朵状、片状,纵向分布模式:阁楼油、屋顶油、孤岛状剩余油。结合生产实践,针对不同剩余油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可提高采收率3.18%。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析及挖潜调整思路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卫七块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描述油藏的基础上,加大油藏分层动用状况监测力度,精细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层间、层内挖潜,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实现了高含水后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三西东南块萨葡高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从影剩余油饱和度的控制因素分析入手,阐明了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五大控制因素,进而认识到河流成因储层沉积微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研究区成因储层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濮城油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东沙二上4-7油藏,经过30年的高效开发,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调整和开发难度加大,通过对储层的精细研究,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措施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我国油田砂岩油藏剩余油挖潜的一些常用技术,认为应主要从改善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角度和调整注采状况的开发角度入手,采用动态、静态结合和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挖潜剩余油。  相似文献   

12.
明一东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明一东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低渗透油藏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困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圈,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15.
N油藏属浅层河流相储层疏松砂岩常规稠油油藏,是L油田的主力开发区块之一。本文通过对该油藏开展储层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等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深化了地质认识;在剩余油富集区充分利用高含水低效井或报废井开展139.7mm套管内开窗小井眼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不仅提高了开发水平,提高了油藏的采收率,而且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明一东块经过多轮次的开发调整,剩余油整体高度分散,认识难度很大,针对油田事故井加剧、局部构造复杂的问题,利用高精度三维技术精细油藏描述,加大监测技术应用进行剩余油分布精细研究,落实油藏潜力,明确挖潜方向,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剩余油分布变得越来越复杂,分层水淹层图是一种直观表达储层动用状况、水淹程度的地质图件,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让地质人员分析油藏潜力,制定挖潜措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卓 《当代化工》2015,(4):773-774,796
喇北东块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为了提高采收率,需要寻找剩余油开采潜力。通过研究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二1-18层,在对此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单井隔夹层识别、沉积微相划分和储层特征研究,结合动态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区剩余油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垂向上储层的韵律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密切相关,通过韵律可以划分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平面非均质性和注采关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针对温米油田温西三区块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认识不清等问题,以区块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结合钻井、地震、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资料,运用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分析和研究了区块的构造、岩相分布及储层物性特征,精细构建了区块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及储层物性参数模型,全面描述了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三维数据体,为后续开发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岭油田南二区历经三十年开发,油藏呈现出高含水、高液量、高采出程度特点,本文通过探讨南二区递减规律,利用不同方法合理计算出油藏剩余储量、利用实例证明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后期南二区剩余油的挖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