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详细介绍了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的技术研究过程以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吸附剂的制备与改性、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及数学模型、脱附方法等内容,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在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技术的研究重点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主要采用硼氢化钠对活性炭进行改性,经过表征发现改性过后的活性炭表现变得疏松多孔,比表面积和内部孔隙均有明显提升,且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明显增多。经过动态吸附丙酮的试验后发现,改性过后的活性炭对丙酮的吸附量比改性前提高了1.84倍,改性效果明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从制备和改性两个领域阐述了活性炭吸附VOCs的吸附机理和研究进展。在制备领域主要提及原料选择、炭化和活化过程,并着重探讨活化过程对活性炭成孔性的影响。改性领域以化学改性为主阐述了国内外先进的活性炭改性技术和进展,并比较了不同改性方法对VOCs吸附性能的影响。为以活性炭为原料吸附VOCs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周围环境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危害,国内外专家对 VOCs吸附材料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针对目前医药行业排放的VOCs废气,重点对比不同学者对树脂吸附与脱附的研究机理、树脂材料及装置、工业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对吸附技术及其组合技术处理 VOCs废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微囊藻毒素活性炭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蓝藻水华出现的频率与分布因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而不断激增,引发的藻毒素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这一情况,基于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出发,以活性炭的高孔隙率与多吸附位点等特性为基础,阐明了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机理,叙述了吸附过程中活性炭与微囊藻毒素的性质和水环境的天然有机物、p H及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目前改性活性炭、生物活性炭与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应用发展。并结合活性炭吸附技术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分析,认为需要确定各类生物活性炭性质的影响机制,深入研究MCs高效降解菌的发酵培养与优势菌固定化技术,开发高效稳定的组合工艺,以实现MCs的彻底去除。  相似文献   

7.
赵富春  孙铭璞  毕文  刘东琳 《山东化工》2023,(5):223-225+232
旨在系统性总结活性炭吸附、脱附VOCs的原理、工艺路线及其优缺点,为提升活性炭吸附效率提供参考。同时,分析了活性炭吸附VOCs的安全风险,重点剖析了两起典型的由活性炭吸附VOCs引起的爆炸事故,分析了事故过程及原因,并总结了事故经验教训,为环保设施的安全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冯宇  刘平  张立 《当代化工》2022,51(3):671-676
随着煤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煤焦化和煤气化等核心煤化工过程相伴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大量排放对我国大气环境已造成严重污染.此外,由于VOCs的挥发性大,人和动物吸入或皮肤接触后会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因此,对于VOCs的高效吸附净化的意义重大.对VOCs的净化过程和方法,如低温...  相似文献   

9.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PM2. 5之后的大气污染物,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工业上常用的VOCs处理技术有回收技术和销毁技术,其中吸附法是回收技术中非常有效的方法,而吸附剂是吸附法的核心。因此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吸附剂,如活性炭,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前景提出展望,未来的吸附材料应具有吸附能力强、吸附选择性好、容易再生、机械强度高、化学性质稳定、来源广、价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廖正祝  田红 《洁净煤技术》2021,27(1):155-168
煤化工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成分复杂且有毒有害,为了避免煤化工VOCs及其光化学产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过分析VOCs气体的排放控制及处理技术,指出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是可以控制VOCs排放、回收吸附材料及回收有价值VOCs的经济、有效的VOCs去除技术。通过分析煤化工VOCs吸附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解吸附的过程与方法,对常用的吸附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发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比不同吸附装置的结构、吸附特点及优缺点,将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展望了吸附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吸附材料的结构特性、表面化学性质及亲疏性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特性,被吸附物质VOCs的分子特性、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吸附质之间的相互竞争、吸附环境等;物理吸附过程包括外表面传值吸附阶段、内部表面扩散阶段、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平衡阶段;吸附剂微孔提供了主要的吸附位点,而中孔及大孔则增强了VOCs的扩散通道。吸附材料经过适当改性具有优异的VOCs吸附能力;采用H2O2浸渍法改性可提高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吸附能力增强;采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等改性使活性炭表面具有含氧基团,增强活性炭对氮的吸附能力;用碱性氢氧化物改性的活性炭增加了比表面积,用酸改性可增加表面官能团,用KOH活化可获得更好的孔隙率。需要针对VOCs种类、浓度、流量及排放量等特性选择适合的吸附装置。吸附技术是控制煤化工VOCs排放和回收有价值VOCs再利用的经济、有效且具有前景的技术,可与其他技术组合处理VOCs气体,进行有利用价值VOCs气体的回收利用,实现VOCs废气排放达标。吸附技术未来研究重点是吸附材料改性(或定向改性)、新型改性方法及新型吸附材料研究、高效低成本吸附装置研究、多组分吸附质同时脱除研究,并提出了多组分VOCs吸附及解吸附的复合吸附装置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微波再生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众多实验表明:微波功率、辐照时间、活性炭吸附量等是影响再生活性炭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材料吸附VOCs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挥发性有机物(VOCs)已经成为继颗粒物、二氧化硫之后的又一大气体污染物,开发有效治理VOCs的方法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具有吸附能力的多孔物质在治理VOCs方面的功效被日益重视。本文从制备方法、化学组成、结构特征、吸附性能及对应机理等方面对多孔吸附剂进行重点介绍,概述了吸附剂在聚合物加工中净化VOCs的应用,并对吸附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前印染行业发展迅速,在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活性炭法处理印染废水是利用活性炭对印染废水中残留污染物进行吸附的处理工艺。近几年,活性炭吸附因其吸附效果良好而备受专家学者关注。笔者主要从改性活性炭和活性炭协同技术处理印染废水两个方面介绍了活性炭吸附法在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综合目前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活性炭吸附的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晓东  顾安忠 《炭素》2000,(4):11-15
综述了用于活性炭的各种吸附模型,包括最基础的Langmuir模型,该模型完全忽略吸附质分子间相互作用,BET模型引入了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改进了Langmuir模型。Oubinin理论从1947年提出后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最近又有新的进展,对1997年Jensen等人提出了的全新的多空间吸附模型(MSAM)也在本文中作了介绍,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导致对活性炭吸附理论的计算模拟越来越受到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污染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由于六价铬(Cr(Ⅵ))污染的剧毒性、难处理性、分布广泛性,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包括了活性炭的表面结构、表面性质、各类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研究现状,以及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表明,活性炭吸附Cr(Ⅵ)的最佳pH为2左右,且活性炭的微孔和中孔对Cr(...  相似文献   

18.
选取燃点为180℃、沸点为145℃的四甲基丙二胺作为典型VOCs污染物进行分析,将吸附气态四甲基丙二胺直至饱和的干燥活性炭纤维放置于恒温马弗炉进行阴燃实验。活性炭纤维的比表面积为1600 m~2/g,对四甲基丙二胺的饱和吸附率为58%~70%,阴燃发生温度为170℃,阴燃质量损失率达到5%。活性炭纤维多孔结构的催化效应使得吸附饱和四甲基丙二胺的活性炭纤维的燃点明显下行,低于四甲基丙二胺和洁净活性炭纤维的燃点。  相似文献   

19.
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采用水蒸气活化、氯化锌活化及水蒸气?氯化锌协同活化方法制备了3种流化床用树脂基球形活性炭,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活性炭对乙酸乙酯的动态吸附行为,对比了其传质区长度,并利用Yoon?Nelson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 结果表明,3种活性炭的摩擦磨损指数均小于0.1%,耐磨性能出色,物理、化学协同活化活性炭比表面积高达1702.49 m2/g,对二甲苯的静态吸附容量达0.86 g/g.  相似文献   

20.
活性炭流化床对VOCs的吸附条件及吸附边界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球形活性炭流化床在VOCs吸附过程中吸附条件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探究了进气浓度、气体流速、床层高度、床层数对流化床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比较了流化床和固定床对丙酮、乙酸乙酯、对二甲苯的吸附,得到不同的固定床-流化床吸附条件边界曲线,该边界曲线将吸附条件坐标系划分为2个区域,固定床和流化床分别在对应的区域内达到更好的吸附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边界曲线与VOCs的性质有关,极性越大流化床的操作范围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