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4.
5.
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周围环境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危害,国内外专家对 VOCs吸附材料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针对目前医药行业排放的VOCs废气,重点对比不同学者对树脂吸附与脱附的研究机理、树脂材料及装置、工业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对吸附技术及其组合技术处理 VOCs废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微囊藻毒素活性炭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蓝藻水华出现的频率与分布因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而不断激增,引发的藻毒素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这一情况,基于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出发,以活性炭的高孔隙率与多吸附位点等特性为基础,阐明了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机理,叙述了吸附过程中活性炭与微囊藻毒素的性质和水环境的天然有机物、p H及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目前改性活性炭、生物活性炭与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应用发展。并结合活性炭吸附技术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分析,认为需要确定各类生物活性炭性质的影响机制,深入研究MCs高效降解菌的发酵培养与优势菌固定化技术,开发高效稳定的组合工艺,以实现MCs的彻底去除。 相似文献
7.
8.
9.
11.
煤化工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成分复杂且有毒有害,为了避免煤化工VOCs及其光化学产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过分析VOCs气体的排放控制及处理技术,指出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是可以控制VOCs排放、回收吸附材料及回收有价值VOCs的经济、有效的VOCs去除技术。通过分析煤化工VOCs吸附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解吸附的过程与方法,对常用的吸附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发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比不同吸附装置的结构、吸附特点及优缺点,将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展望了吸附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吸附材料的结构特性、表面化学性质及亲疏性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特性,被吸附物质VOCs的分子特性、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吸附质之间的相互竞争、吸附环境等;物理吸附过程包括外表面传值吸附阶段、内部表面扩散阶段、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平衡阶段;吸附剂微孔提供了主要的吸附位点,而中孔及大孔则增强了VOCs的扩散通道。吸附材料经过适当改性具有优异的VOCs吸附能力;采用H2O2浸渍法改性可提高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吸附能力增强;采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等改性使活性炭表面具有含氧基团,增强活性炭对氮的吸附能力;用碱性氢氧化物改性的活性炭增加了比表面积,用酸改性可增加表面官能团,用KOH活化可获得更好的孔隙率。需要针对VOCs种类、浓度、流量及排放量等特性选择适合的吸附装置。吸附技术是控制煤化工VOCs排放和回收有价值VOCs再利用的经济、有效且具有前景的技术,可与其他技术组合处理VOCs气体,进行有利用价值VOCs气体的回收利用,实现VOCs废气排放达标。吸附技术未来研究重点是吸附材料改性(或定向改性)、新型改性方法及新型吸附材料研究、高效低成本吸附装置研究、多组分吸附质同时脱除研究,并提出了多组分VOCs吸附及解吸附的复合吸附装置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14.
15.
16.
活性炭吸附的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用于活性炭的各种吸附模型,包括最基础的Langmuir模型,该模型完全忽略吸附质分子间相互作用,BET模型引入了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改进了Langmuir模型。Oubinin理论从1947年提出后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最近又有新的进展,对1997年Jensen等人提出了的全新的多空间吸附模型(MSAM)也在本文中作了介绍,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导致对活性炭吸附理论的计算模拟越来越受到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