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对秦巴山区传统民居现状调查基础上,以镇坪县危旧生土民居修复工程为例,提出了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立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空间”的均衡协调,保护传统民居生态景观特色;以生土建筑本土化技术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大要素”,传承生土民居生态建筑特色;以传承与发展理念为指导,吸收现代建筑技术成果,为有效提升生土民居建筑结构强度和居住环境质量提供技术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土建筑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土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在近代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给生土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详细介绍了生土建筑的国外发展情况及国内的研究现状及水平,分析了震害产生的主要原因,简要归纳了生土建筑的结构形式、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建筑垃圾泛滥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利用陕北黄土高原巨量黄土资源,运用现代生土改性及建造技术,研究发展既可降解于土壤又能满足现代建筑空间需要的现代生土砌体建筑,是实现人工建筑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广义循环的有益探索。以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循环为原则,提出现代生土砌体建筑传承文脉、空间适应、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的实施策略,并通过生物方法实现生土砌体固体废弃物的土壤还原。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生土砌块建筑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关于生土砌块在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生土材料自身特点和复杂性,以及现代建筑技术要求的提高,指出需要进一步开展生土砌块性能优化及生产应用技术研究:生土砌块性能优化、生土砌块的再生性、生土砌块试验方法、生土砌块生产应用技术、配套粘结和抹面材料,为生土砌块和生土砌块建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生土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因其绿色、生态、节能、成本低等特点,在过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因其自身固有的不足,现在的应用越来越少。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给生土建筑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论文通过对山东省的生土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了现存的生土建筑形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建筑结构类型中,生土建筑结构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且较为成熟和完备的施工技术及重要手段之一。生土建筑结构具备自然依托性好、取材便捷、施工适应性强等特点,在以往的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深入分析国内生土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阐述生土建筑在各项建筑性能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本文以福建省生土建筑现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福建省农村现存生土结构进行针对性研究,就生土建筑的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结构体系及施工工艺流程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总结了生土结构的类型、基础结构、主要承载体系、屋盖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存生土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加固技术方案,以期延长既有生土建筑结构的安全服役时限。  相似文献   

7.
生土在当代建筑的应用具有生态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通过对法国生土建筑发展现状的介绍,包括在法国已初步形成的生土建筑产业链的整体状况,尤其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建造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教席所在地的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生土建筑研究中心CRATerre在生土建筑研究、教育和工程方面的经验,为我国生土建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可行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河西走廊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瑞安堡为研究对象,对其总体建筑功能布局、生土建筑技术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古民居建筑的布局特点和生土构造方式,为地处沙漠干旱绿洲边缘聚区的民居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生土材料分布的广泛性造就了生土建筑类型的多元化,集生态、艺术、文化、技术、人文等方面于一身。本文以汶川萝卜寨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整理,分析其生土聚落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萝卜寨生土聚落适宜性的更新策略。籍此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生土材料分布的广泛性造就了生土建筑类型的多元化,集生态、艺术、文化、技术、人文等方面于一身。本文以汶川萝卜寨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整理,分析其生土聚落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萝卜寨生土聚落适宜性的更新策略。籍此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秦巴山区山地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查,对其民居宅院建造特征、结构形式、构造方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气候模拟程序对该区域的自然气候环境与被动式建筑策略关系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总结了秦巴山区农村传统民居适合当地气候及自然条件的绿色建筑模式,为该区域山地农村民居生态化建设提供引导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5):80-85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景观格局、自然要素、人类社会要素3个方面对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优化浅山区域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不均衡,其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共识别了10个生态源地,构建了10条生态廊道、14个生态节点,组成点、线、面交织的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了浅山区域景观格局,将有效改善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水平,对于北京浅山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一自然馆,位于小终南山的北侧,利用自然地形依山而建。小终南山为人工堆积山,靠山侧基坑开挖总深度为26.0nl,其中削除人工山填土17.0m、原状土开挖9.0m。结合自然馆深基坑高边坡防护,得出了注浆技术与土钉墙支护技术在人工山开挖高边坡综合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丘建发  邓剑虹 《规划师》2006,22(4):33-35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规划设计利用谷地与中心水面布置功能区,形成建筑背山面水、与山体呈指状互相吻合、渗透的态势,并以老山余脉生态区为骨架,构建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局.各中心用步行系统与外圈环路串联,形成"带两轴多中心"的规划结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山体是山地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景观资源,具有形成城市冷岛、提供文化游憩服务等一系列生态系统服 务功能。保证城市山体生态空间生态流的完整性,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景观绩效,是改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的有 效途径。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山体生态修复的契机下,基于碎片化整理的理念,构建以“保护山体识别 - 低效城市空间 识别 - 整体性保护策略提出”为主要步骤的山体保护与绩效提升途径,并以典型山地城市——十堰市的中心城区为例进行 实践。与多数山地城市类似,十堰市主城区山体空间保护以高程控制为主,仅保护规定高程的山体空间造成生态空间在城市 中孤岛化分布,山脚和山谷等空间较多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占据,生态流被割裂,生态效益较低。因此,基于整体性保护的理 念,首先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识别出需要保护的山体,进而基于景观格局指数识别出侵蚀山体的小面积、破碎化的低效 建设用地,由此提出优化的途径,以较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景观绩效,为十堰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接着从生土建筑以及节能节地建筑等方面,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最后提出了绿色建筑技术、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以及建筑再利用技术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7.
易沙  汪洋 《室内设计》2014,(1):103-107
为了防止城市总体环境持续恶化,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和利用城市山体日益成为规划者关注的焦点.烟台是个典型的山水格局的城市,为保护城区不断被围垦破坏的山体,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在规划编制与实施层面上采用了划定控制界线的方式.采用GIS分析手段,从自然山体界线、山体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界线及管理界线三个方面分析,得到一条综合的山体绿地保护控制理论分析线.在此基础上,对理论分析线进行可实施性修正,最终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山体绿地保护控制规划实施线.  相似文献   

18.
刘建军  闫东飞  任金鑫 《矿产勘查》2022,13(8):1213-1219
山体是重要的地貌单元,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山体资源可以让山体在城市发展中发挥出独特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本文利用GIS和RS技术,依据山水相依、自然衔接等原则来构建山体范围划定模型。同时,本文将逻辑回归模型运用到评价要素权重赋值,使要素权重分配过程更加科学,结果与区域特性更加匹配。以此为基础,将评价要素进行加权叠加分析,从而划定山体范围。从山体空间分布来看,山体主要分布于渑池县北部和中部。通过山体范围划定,为综合分析评价山体资源分布,以及科学合理编制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 明建设。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 的一部分,它不仅维持着人与自然的平衡,更是在生态平衡和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闽清黄楮林 自然保护区石潭溪片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通过分析片区内出现 的生产及生活废弃地污染、山林地裸露、水土流失等系列生态 问题,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理念,以“生态 保护、生态修复、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治理”为主要布局思 路,并以“四层保障体系”为框架进行合理的生态修复,以期 将石潭溪片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物种丰富、景观多样、功 能齐全”的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性片区,为后期我国自然保护区 的生态景观改造提供相关的设计思路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