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读书     
《媒体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视野》(以下简称“媒体与评论”)与《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途径》(以下简称“体验与评论”)两本书,是同济大学支文军教授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汇编而成的学术读本。作者主持并担任《时代建筑》杂志主编多年,作为一位以学术期刊为媒介的建筑评论工作者,在建筑批评理论、中国当代建筑评论、当代建筑作品解读、媒体与传播等领域持续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评论文章。本套文集的出版主要基于认知自我意识的萌发,是作者对自己历年所发表论文的完整梳理。  相似文献   

2.
怀疑和批判是建筑评论创新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孟潮 《新建筑》2004,(2):58-59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评论.首先对建筑界内外关于建筑评论的八种说法作了解读.而后对什么是建筑评论作了广义的解释.最后的结论是:建筑评论的最终目标是创新,而怀疑和批判是建筑评论创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大明 《建筑》1997,(2):29-30
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建筑评论绝不只是对某具体的建筑工程做纯专业技术性的质量鉴定和效益评价,而是一种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广泛社会性、群众性基础的建筑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它是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设计、建筑文化与社会大文化以及建筑专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评论”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固然在干“评”,且“评”都必须有相应的某种“标准”,没有一定的标准就不能做出判断,也就不可能做出评价,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评论标准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评论及其作用和效果,但有价值、有积…  相似文献   

4.
建筑评论的“黄金时代”美国建筑评论集《批评的锋芒》(TheCriticalEdge),是以同一题目的一次建筑展览为基础而编辑出版的。该展览选择了过去15年左右在美国建成的被评论界最为关注或争论最为激烈的12幢代表性建筑,以求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预示着美国建筑本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时期”。这本评论集选编了12篇评论这些建筑的文章。在这一所谓“激动人心的时期”,美国建筑已表现出“自从维克多利亚时期以来最大的活力与能量,以及创造性的多样化”,而且公众也被广泛地卷入这场建筑的大争论之中。这种局面的确使得美国的建筑师们…  相似文献   

5.
日前.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平添几分热闹。建筑学术界的泰斗钟训正院士.戴复东院士.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潘祖尧先生.以及以设计大师崔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设计先锋、全国知名建筑院校和建筑学术杂志的代表在此欢聚一堂.出席“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共同讨论中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本次论坛以“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十年”为主题.揭示近10年中国建筑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关注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探讨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呼唤具有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并期望形成有效的建筑评论机制,以促进和繁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筑评论学的思考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勇 《建筑》1999,(12):27-29
1995年的金秋十月,(建筑师)杂志在深圳召开了一次关于建筑评论的学术研讨会。建筑界的一些专家和学者济济一堂,极力呼唤建筑评论出场。这是因为(1)相对于热闹非凡的建筑创作实践而言,建筑评论显得“惊人的枯萎与沉寂。”(曾昭奋先生语)无独有偶,尔后的1996年,顾奇伟先生深感建筑理论的沉默不语,在《建筑学报》上撰文期待建筑理论园地“喜雨普降,使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更是一派生机。”(2)这一呼唤与期待诱发了笔者思考:为什么建筑评论会缺席?为什么建筑理论总是显得那么默默无闻?笔者因此萌发了构建建筑评论学的念头,以期就…  相似文献   

7.
“关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是《北京宪章》确立的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建筑评论积极地关注社会正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一原则。作者提出了“建筑评论要关注社会”这一论点,并对建筑评论关注社会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要对整个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历史加以评论并非易事,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关键点和关键人物。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建筑评论.那么我主要关注以下6部分内容:1.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  相似文献   

9.
热点书评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06,(5):168-168
如果你想寻求视觉刺激.或者认真一点.你想要寻找形和形的逻辑.这本书帮不了你.因为这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我们对中国的建筑评论要求苛刻.甚至对初步形成的建筑评论传统,即将建筑放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背景下去研究的方法.肯定得不够。建筑学的核心是处理各种关系.也许形、材料或结构,和由此而产生的视觉和触觉形象也是关系的一部分。和其它形式的作品相比.建筑的贷价  相似文献   

10.
刘鹏 《华中建筑》1990,(3):27-31,22
建筑的外部空间形式往往是高层次的建筑理论的重要表现途径,对建筑的形体塑造的研究与讨论虽不时兴,但却值得,这将会直接地提高建筑创作实践水平。本文拟就对某些建筑形象中的“雕塑性”形式感问题及其创造作些肤浅的探索。一“雕塑感”——建筑中的美学现象在建筑评论文章中,“雕塑感”一词常被用来品评一些具有个性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品评者对建筑外的空间形象的心理感受:建筑的外形特征使他们联想到了雕塑艺术。例如: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变异看当代建筑评论标准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建筑评论”栏目所登三篇文章,选自1991年5月在四川德阳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建筑评论会”上的发言论文。《时代建筑》杂志作为会议的发起单位之一,与国内其它几家杂志协商后,特以专题栏目形式,选登了会议的部分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及执行“绿色建筑系列标准”.为低碳建筑的发展和建设定下“规矩”.促进和发挥建筑的节能作用。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在又提出了低碳经济,既然是新的标准,就应提出新的要求.真正支撑评价标准的应是绿色建筑系列标准。  相似文献   

13.
王凯  袁敏 《时代建筑》2022,(6):66-71
艾达·路易斯·赫克斯特伯是美国20世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评论家。在美国20世纪下半叶建筑变革的年代,她凭借自己巨大的公共影响力,使建筑成为公众话语的一部分,不但影响了专业建筑领域.更把建筑艺术推向社会关注的中心,促进了美国职业建筑评论家的发展与建筑评论的繁荣。文章结合时代背景,试图对她的建筑评论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进而归纳和总结其学术思想、写作特征及其在建筑评论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有关"陌生感"效应——建筑的营造实施与社会接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波  施梁 《华中建筑》2006,24(7):10-11
该文从建筑批评的角度,评论当前建筑方案创作和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陌生感”效应,分析“陌生感”效应在建筑方案创意和实际建设中的不同作用,提出建筑的营造实施与社会接纳应该合理对接.探索实现建筑作品创作和营造的正确理念,倡导合理的建筑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地区主义建筑”个探讨现在与过去.现代与传统为形式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概念.区主义这一概念的发展进程。地是一.人从地区建筑与乡土建筑的区别.中国云南地区建筑的描述等几个向度上。浅论了地区建筑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06,(1):136-139
文章介绍了首届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的概况和部分获奖作品的情况,着重阐释了这次建筑大赛坚持的更广泛的“可持续性”建筑的理念,并指出不断拓展“可持续性”的理念,不懈追求“现在与未来、资源与消耗、需求与机遇之间和谐平衡”是人类共同的永恒使命。  相似文献   

17.
吴焕加 《建筑创作》2006,(9):142-143
《建筑创作》2006年第6期卷首刊有金磊先生“为了建筑的希望一主编的话”。文章强调“中国建筑的希望在于创新”.我十分赞同。不过文章接着说“建筑的创新不是‘新、奇、特’。”我便觉得不易理解。对于文中提及的一些观点也略有不同看法.写出来就教于主编先生。  相似文献   

18.
“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中的“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建筑类型(“文化类”).后者可以看成是一系列条理化、符号化的“行为模式”。“文化与建筑”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确实很难。因此.只能通过说“文”解“化”简单地阐述笔者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建筑”和“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建筑评论在我国建筑界逐步受到重视。然而,在众多的建筑评论中,住宅建筑相比于某些大型公共建筑或所谓建筑艺术性较高的建筑(如纪念性建筑等)则颇受冷遇。许多住宅评论大都是对具体的住宅工程实例、设计方案做说明,描述式地介绍或仅以现行的住宅设计规范、标准及住宅建设方针政策为依据做“技术鉴定”或作直观情感式的褒贬,缺乏真正的评论。反思目前住宅评论不景气的原因可以发现,我们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上至少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20.
评论与争论     
朱大明 《建筑》2003,(1):58-59
评论和争论是正常且必然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对待争论,这不仅仅是建筑评论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而且是如何营造健康的建筑评论环境和学术风气的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探讨。一、从建筑评论的功能看争论的意义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评论主体以基于建筑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为核心,对评论客体(包括建筑作品、建筑现象、文化思潮和建筑理论等)进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建筑文化活动,要求评论主体尽可能以客观的态度,以分析、综合、历史和逻辑等理性思维评价建筑活动的得与失、是与非,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