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含量及终轧、卷取温度对DI材Δr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百友 《钢铁》2004,39(10):59-62
对于低碳铝镇静钢 DI材试验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碳含量增高 ,材质面内各向异性减小而趋向于均匀化 ;终轧温度升高 ,材质面内各向异性值则增大 ;卷取温度的影响亦具有类似的规律性。拉伸试验和断面金相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 ,较高碳含量和适当的热轧温度可抑制晶粒过分长大 ,缩小晶粒间差异 ,达到改善材质面内各向异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冷变形钢的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量硬度和观察组织,确定了几种冷变形钢的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铬和钼可提高钢的再结晶温度,由于渗碳体阻碍晶粒长大,所以随碳含量的增加,钢的再结晶温度升高。与粒状渗碳体相比,层片状渗碳体对再结晶及晶粒长大有更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仅有层片状渗碳体结构的钢具有较慢的再结晶速率和较高的再结晶温度。  相似文献   

3.
5A06铝合金变形工艺参数与显微组织关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5A06铝合金热变形工艺对组织的影响。在350℃等温压缩时,随变形程度的增大其晶粒变得细小;但当变形程度达到70%左右时,会出现流线状组织,开始发生动态回复,此时力学性能较高;而后,随变形程度的增大,晶粒反而变大;变形程度达到80%时,出现条带状组织,其力学性能呈现各向异性。在变形程度相同(45%左右)的条件下,变形温度越高,晶粒越粗大。  相似文献   

4.
洪小玲  肖荣仁 《钢铁研究》2003,31(6):41-42,50
研究了对高温镀镍基高温金晶粒度的影响因素。以便减少晶粒度不合格废品,结果表明,在冶炼工艺和变形量一定的条件下,碳含量、高温带加热时间和终轧温度是影响晶粒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第二相与晶粒粗化时间及粗化温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第二相的固溶度积公式,Ostwald熟化规律和第二相阻止晶粒长大的理论,提出了确定加热温度下奥民体晶粒粗化时间和确定加热时间下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对0.04C-0.24Nb钢进行了高温盎相试验和相应的理论计算,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良好吻合,这证明该理论计算方法是可行的,同时证实了高温下碳氮化铌质点的Ostwald熟化过程是受铌在钢中体扩散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温挤压技术对40Cr钢进行成形试验,考察了不同温度下温挤压试样的摩擦-磨损行为.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40Cr钢磨损后表面形貌、化学元素分布和物相组成,讨论了40Cr钢温挤压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挤压温度为550℃时试样晶粒尺寸细小,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硬度最高,其磨损性能为最佳;而当温度为650℃和750℃时,晶粒尺寸较粗大,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在5N载荷作用下,挤压温度为550℃时,摩擦因数为0.7667;当挤压温度达到650℃,摩擦因数为0.8587,提高了12.01%,磨损性能降低;750℃时,摩擦因数为0.8764,相比550℃提高了14.31%,磨损性能进一步变差;在550、650和750℃时,磨损形式主要为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7.
利用拉伸、冲击试验机测试力学性能,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终轧温度对高性能桥梁钢Q370qE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晶界取向角度差、织构、位错和析出相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75~803℃范围内降低终轧温度,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提升,屈强比上升,韧脆转变温度降低,低温韧性提高。终轧温度为803℃时,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分别为420、542 MPa,-40℃的夏比冲击功均值为243 J。降低终轧温度有利于铁素体晶粒的细化和均匀性的提升,细化珠光体团束的尺寸,减少珠光体组织的数量,改变了珠光体形态,出现退化形态;但较低的终轧温度,珠光体组织由分散变为连续的条带,加重了钢的带状组织。同时降低终轧温度,促进了大角度晶界的形成和小角度晶界的减少,有利于晶粒<001>取向的减弱和<110>取向的增多;有利于晶内Nb/Ti碳氮化物析出相颗粒的细化及球状的形成,铁素体晶粒内部位错增多并大量缠结,也促进了Nb/Ti碳氮化物在位错上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刘靖  王云平 《中国冶金》2019,29(2):34-38
对两种不同碳含量的Cr25Ni20型奥氏体耐热不锈钢分别加热到800 和1 100 ℃循环氧化96 h后,进行了循环氧化分析,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钢材表面氧化膜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膜进行物相分析;采用划痕法测量氧化膜与金属基体的黏附力。结果表明,氧化膜是由菱形结构的Cr2O3晶粒和尖晶石结构的MnCr2O4晶粒组成,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氧化物晶粒变得粗大并由菱形结构向尖晶石结构转变;碳含量的增加造成“贫铬”现象的发生,减缓保护性氧化膜的生成,降低氧化膜与金属基体的黏附力;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氧化膜横截面的厚度不断增加,氧化膜受破坏程度也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9.
Ti含量和轧制工艺对AH36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Ti含量对Ah36钢粗化温度的影响,同时利用二辊轧机研究了轧制温度、变形量对AH36钢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该钢合理的加热温度范围为1200-1250℃。在轧制温度一定时,加大变形量,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钛含量增加,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硅钢正交试验方法,论述了钢中碳含量、薄板终轧温度对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认为钢中碳含量、终轧温度是影响硅钢电磁性能的主要因素。降低终轧温度可使金属内产生较大畸变能,利於退火时硅钢脱碳及再结晶晶粒长大;降低硅钢碳含量可使其铁损降低,有利於提高硅钢牌号比,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是提高硅钢高牌号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晓东  夏佃秀  王守仁  张云山 《钢铁》2019,54(3):76-81,95
 为了找出51CrV4钢最佳的奥氏体化温度和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51CrV4钢淬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逐渐长大,淬火后组织硬度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经460 ℃回火后的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奥氏体化温度为880 ℃时,奥氏体晶粒细小均匀,得到的马氏体组织致密,强度和硬度均达到最大值;当奥氏体化温度达到910 ℃时,奥氏体晶粒粗大,而且试验钢出现明显的脱碳现象,强度、硬度和塑性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在实现完全奥氏体化前提下,为保证晶粒均匀且不出现脱碳现象,51CrV4钢获得良好性能的最佳淬火温度为880 ℃。  相似文献   

12.
碳对GH4199合金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镜研究了不同碳含量的GH4199合金的显微组织,采用拉伸实验测定了合金的室温拉伸性能,研究了碳含量对显微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碳含量明显改变合金的晶粒度及碳化物的形状和类型,影响合金的室温拉伸性能;合适的碳含量可以阻止晶粒度长大,并且形成类球状的碳化物,有利于合金的强度、塑性的良好匹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碳含量对超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实验室冶炼了3种碳质量分数分别为0.002%、0.005%、0.008%的超低碳钢,将其轧制成热轧板,并分析碳含量和热轧卷取温度对钢板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和第二相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质量分数由0.002%增加至0.008%,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明显增加,断后伸长率降低;随着碳含量的升高,580℃卷取时的强度变化比730℃卷取时的更显著。试验钢晶粒尺寸由碳质量分数为0.002%、卷取温度为730℃时的22μm减小至碳质量分数为0.008%、卷取温度为580℃时的11μm,第二相TiC粒子平均尺寸半径由碳质量分数为0.002%、卷取温度为730℃的35 nm减小至碳质量分数为0.008%、卷取温度为580℃时的10 nm。在碳质量分数为0.008%、卷取温度为730℃时,钢板的屈服强度达到230 MPa以上,计算得出其细晶强化值为64.5 MPa、析出强化值为56.8 MPa。工业生产数据显示,碳质量分数为0.008%时,超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水平可满足高强IF钢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摘要:硬线在加热、轧制等过程中会发生表面脱碳,严重影响工件的性能。通过等温加热实验,研究了加热温度和碳含量对硬线60、70和82B钢表面脱碳层类型和深度的影响,及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弹簧钢60Si2MnA表面脱碳类型和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90min后,60钢在700~750℃时仅存在完全脱碳层,在850~900℃时仅存在部分脱碳层,其完全脱碳层深度随温度增加而逐渐减小,部分脱碳层则相反。70钢仅在850~900℃时存在部分脱碳层。82B钢的脱碳层深度随着温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至消失,然后又逐渐增加。硬线在碳含量处于γ单相区时主要发生部分脱碳,且深度随碳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碳含量处于α+γ两相区时主要发生完全脱碳,且深度随着碳含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弹簧钢60Si2MnA的完全脱碳层深度随着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氟化物体系熔盐电解制备电池用稀土金属过程中轻稀土元素的行为, 并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过程中,熔盐中的镧有一相当长的富集过程,铈、镨、钕随电解的进行逐渐减少, 金属中的各稀土元素含量则成相反趋势; 要使产品中各稀土元素含量稳定, 必须确定合适的电解质组成,使电解一开始即可建立动态平衡;随电解温度升高,金属中碳含量增加,兼顾工艺和产品碳含量时,则需确定合适的电解温度。  相似文献   

16.
轧辊用高碳、钒高速钢系合金的热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新开发的轧辊用高碳、钒高速钢系合金的淬火、回火热处理及高温硬度。结果表明:其峰值硬度温度较常规高速钢低150~250℃;随碳含量增加,峰值硬度温度降低;相同碳含量,钒含量增加,峰值硬度温度升高。二次硬化温度约在550℃,但二次硬化的峰值硬度差较小,在二次硬化温度二次回火,二次硬化作用消失。随炭含量、钒含量增加,高温硬度增加。根据轧辊辊面硬度要求,高碳钒高速钢的淬火温度为950~10℃,回火温  相似文献   

17.
 通过热力学计算和萃取复型分析技术,对高Ti含Nb钢中第二相粒子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固溶情况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加热温度低于1 180 ℃时,钢中Nb、Ti含量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Nb、Ti固溶量分别在1 210 ℃和1 180 ℃以上趋于稳定;再加热温度在800~1 100 ℃时,以尺寸小于30 nm、分布较均匀的小粒子为主,呈球形,奥氏体晶粒尺寸在30 μm以下。再加热温度在1 180~1 210 ℃时,第二相粒子数量减少,尺寸多在100~200 nm之间,形态多为立方形和球形,奥氏体晶粒尺寸略微增加。随着再加热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析出粒子数量迅速下降,尺寸多为大于200 nm的方形粒子,此时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至100 μm以上;析出粒子组成均为Nb、Ti复合的碳氮化物,其Nb/Ti原子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试验钢的晶粒粗化温度为1 210 ℃,确定实际加热温度为1 180~1 210 ℃。  相似文献   

18.
采用贫碳配料的方法制备了η相均匀弥散分布的梯度硬质合金渗碳前驱基体,通过对渗碳基体显微组织的观察,研究了贫碳量对渗碳基体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贫碳量的基体,其组织结构都呈均匀分布的WC+Co+η的三相组织;η相的含量随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η相的形成区域应该为合金中W弥散分布的区域,叩相的形成可看作是在含W的微区内进行原位生成;同时η相的含量及晶粒大小都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WC晶粒也同时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出现长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碳含量及热处理工艺对0Cr18Ni10Ti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金元素碳可以有效抑制晶粒长大,有利于提高力学性能,同时降低钢中铁素体含量。固溶温度低于1 080℃时,钢的晶粒尺寸较细小,强度较高;固溶温度超过1 080℃,晶粒迅速长大,强度明显降低,塑韧性有所提高。综合考虑后认为,碳含量应控制在0. 05%~0. 07%,固溶温度为1 050~1 080℃。  相似文献   

20.
通过热,力模拟实验机。进行氮含量不同的两种铸坯试样高温拉伸试验。绘制两种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热变形的应力应变曲线、热变形屈服应力和峰值应力与变形温度的关系曲线、断面收缩率与变形温度的关系曲线;制备金相试样,观察热变形区域的组织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氮含量高的试样容易发生动态回复,当温度高于1200℃,在较小的变形量下就可以通过动态回复使材料软化,降低晶界应力集中,从而获得很好的高温塑性,以便于材料热变形;而氮含量低的试样不容易发生动态回复,当温度高于1050℃,在足够的变形量下才能发生动态再结晶,降低晶界的应力集中。在拉伸试验中表现出相对较差的高温塑性。同时,氮含量高的试样奥氏体晶粒尺寸细小,而氮含量低的试样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