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对同步技术及同步误差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反馈同步误差模糊校正系统方案,并对模糊控制器进行了设计及修正。着重分析了仿真转台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所采用的控制策略是提高控制精度及减小同步误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自行式载重车4点悬架同步驱动机械和液压系统工作机理的分析,建立了系统的多领域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针对该同步升降系统存在的耦合性、非线性和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点输出耦合的模糊PID多缸同步驱动控制策略,以4点悬架柱塞缸实际输出位移耦合值为理想输出,由4个独立的位置同步模糊PID控制器分别实现阀控柱塞缸对理想输出动态和稳态的实时跟踪控制。额定载荷为1MN的自行式载重车悬架同步升降试验结果显示:运用该控制策略的车辆悬架同步升降过程中的4点悬架高度的动态误差为±3mm,稳态误差为±1mm,对比试验表明,基于多点输出耦合的模糊PID控制策略具有较高的同步驱动控制精度和较强的适应性与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液压系统非线性、参数不确定及外负载扰动影响柔索驱动系统多台液压绞车同步性能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的同步控制策略。分析了柔索驱动系统的结构,建立了平台运动方程和液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最后设计了模糊自适应机构。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提高了系统的同步性能,现场试验验证了驱动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11):1710-1716
针对某轻工机械多轴转角位置同步控制精度问题,对多轴同步控制结构和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传统同步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转角位置同步误差要求,同时为了解决系统轴数较多时造成控制器在线计算量大的问题,改进了传统的交叉耦合同步结构,提出基于一种模糊补偿相邻耦合多轴同步控制结构。在相邻偏差补偿模块采用模糊PI(比例积分)控制算法,使得系统在负载扰动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同步稳定性。仿真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该同步策略控制精度较高、收敛速度快、满足稳定性要求,很好地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同步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5.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传统模糊PID控制难以适应变负载工况。针对这一问题,建立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数学模型,利用模糊PID,通过设计干扰观测器对因负载变化带来的干扰进行补偿,来实现对永磁同步直线电机速度的精确控制。通过对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证明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模糊PID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模糊PID控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数控加工过程中的轮廓误差并提高加工精度,轮廓误差补偿和进给速度调节是常用的控制方法,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轮廓误差预补偿方法。首先,为了预测及补偿轮廓误差,建立了轮廓误差估算及预测模型,以便对期望轮廓轨迹进行补偿;然后,利用模糊逻辑控制策略根据估算得到的轮廓误差对进给速度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降低轮廓误差;最后,通过在XY两轴实验平台进行对比实验,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电液伺服系统同步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电液伺服系统的常用执行机构阀控非对称缸为研究对象,对同步对顶伺服系统进行分析和试验研究,建立同步控制系统位置扰动型力学模型,提出位置闭环-力跟随控制策略,通过试验实现了对试件的同步夹持,并提出模糊PID自适应控制,提高了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内嵌式溢油回收机扫油臂与卷筒双马达电液驱动速度同步控制问题,对扫油臂和卷筒驱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进行了阐述;基于"等同控制"策略,引入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建立了双马达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运用Matlab软件对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与PID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获得了阶跃响应对比曲线和线速度同步误差对比曲线,探讨了速度同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了线速度同步误差特点与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几乎无超调、调节时间为5.2 s,PID控制系统超调量为23%、调节时间为8 s,速度达到稳定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线速度差为7 mm/s,PID控制系统线速度差为16 mm/s;与PID控制相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具有更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稳态特性,同步误差更小、同步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点顶推系统的同步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广义预测相邻耦合同步控制策略。根据多变量广义预测理论,建立了多缸电液伺服系统的CARIMA模型。结合相邻耦合控制理论,构造了同步误差观测器,预测了同步误差。对广义预测控制算法进行了改进,在性能指标中嵌入跟踪误差与同步误差及其差分量,确保同步误差与跟踪误差在全局范围内并渐进收敛于零。实验表明该策略较之主从式PID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和同步性能。  相似文献   

10.
王朝 《机械管理开发》2023,(3):170-171+174
为进一步提升燃气锅炉集中控制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在对燃气锅炉供热循环水系统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锅炉燃气供热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重点完成了燃气锅炉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和模糊PID控制策略的设计;并对比了模糊PID控制策略和PID控制策略控制效果,证明选用模糊PID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