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蠕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蠕虫检测技术的进展进行了研究.由于能检测未知蠕虫,异常检测已成为蠕虫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被动检测采用故意设计为有缺陷的系统HoneyPot,用来吸引攻击者、收集攻击信息并进行深度分析.主动检测对正常主机和蠕虫主机的混和流量进行处理,包括基于连接载荷和基于蠕虫行为的检测.分析并讨论了各类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提出目前的检测技术需要更为有效的蠕虫检测指标,并基于正常主机和蠕虫主机在流量自相似性的差异,给出了相应的实时检测指标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阻止外网蠕虫向本地网的传播,设计了一个基于本地网保护的蠕虫防御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测外部主机连接本地网的连接强度、端口相似度和失败比率等统计信息预警蠕虫扫描行为和可疑外部主机,通过检测和丢弃来自可疑主机的蠕虫攻击包防御蠕虫向本地网传播.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和减少系统对正常网络活动的影响,蠕虫攻击包检测采用了源地址跟踪和蠕虫特征匹配两级检测.最后建立了该蠕虫防御系统保护下的本地网蠕虫传播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检测隔离机制的通用网络蠕虫传播模型,该模型定义了蠕虫在隔离阶段的可疑状态,显式地刻画了蠕虫动态检测隔离过程;并利用动态蠕虫感染率和动态主机移除率、主机自动免疫率分别描述了蠕虫传播造成的网络拥塞现象和人类在对抗蠕虫病毒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表明,基于动态检测隔离机制系统可有效降低蠕虫传播速度,减少被感染主机数,延迟蠕虫传播峰值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为能有效检测本地网中的已知蠕虫和未知蠕虫,设计了一个分布式蠕虫检测系统.探讨了系统的部署策略和结构,并详细描述了系统检测算法的设计过程.检测算法分为可疑主机检测和感染主机检测两个阶段,前者通过监控主机的网络连接异常发现可疑主机,后者采用误用检测和关联分析判断可疑主机是否为感染主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蠕虫传播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主机级别的蠕虫检测系统,并将蠕虫检测系统移植到ARM开发板上,进行蠕虫检测.实验证明,Linux系统进行相关的裁减和编译,烧写到开发板后,能迅速准确地实现网络蠕虫检测和内核态的蠕虫检测系统与用户态的消息交互.  相似文献   

6.
洪征  吴礼发 《软件学报》2010,21(4):816-826
蠕虫通过发送网络服务请求搜寻感染目标,主机的异常网络服务请求可以作为蠕虫检测的依据.提出了一种蠕虫检测系统,基于阳性选择算法构造自体字符串集合描述主机的正常网络行为.自体字符串集合采用Bloom filter过滤器的形式表示,用于监视主机的网络行为以发现网络中可疑的网络服务请求.依据蠕虫的传播特征,采用二叉树的形式对所发现的可疑网络服务请求进行关联分析,通过无参CUSUM(cumulative sum)算法监视二叉树异常值的变化,从而及时、准确地发现蠕虫传播.GTNetS(Georgia Tech Network Simulation)平台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蠕虫检测系统能够有效检测蠕虫,同时对于主机正常网络通信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基于免疫系统的阴性选择机制,提出一种网络蠕虫抑制模型。通过主机的程序行为异常,检测蠕虫攻击并及时响应,允许主机进行大部分的正常网络通信,防止蠕虫通过主机继续传播。主机发出基于阴性选择过滤的网络服务请求,依据蠕虫的传播特征,网络主机之间相互协同,推断蠕虫所攻击的服务并进行限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检测并抑制传统蠕虫及拓扑蠕虫等传播隐秘的新型蠕虫。  相似文献   

8.
由于良性蠕虫可以主动免疫主机,因此使用良性蠕虫来对抗蠕虫传播正成为一种新的应急响应技术.提出了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设计了它的工作机制以及部署情况.基于传染病模型原理,用数学模型刻画了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传播过程.最后,对于该模型进行了仿真试验.通过仿真结果,总结了影响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传播的四个因素:探针探测和探针的蠕虫检测的响应时间,探针的蠕虫检测率和探测率.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传播模型可以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拓扑相关蠕虫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武  荆继武  向继  刘琦 《软件学报》2008,19(6):1508-1518
从蠕虫传播的漏洞主机发现、代码传播以及代码启动3个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数据包级拓扑相关蠕虫仿真模型,设计了基于有向图的SmallWorld拓扑结构生成算法,并通过选择性抽象在NS2上实现了一个完整的数据包级拓扑相关蠕虫仿真系统.最后,通过该仿真系统实验分析了逻辑拓扑结构和蠕虫代码启动方式对蠕虫传播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仿真系统可以为拓扑相关蠕虫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张俊敏  梁意文 《计算机科学》2009,36(12):119-123
现有的蠕虫检测方法大多通过关闭不安全的端口,切断感染主机与未感染主机之间通信等方法延缓蠕虫传播而达到将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目的.实际上在实施这些方法时往往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存在错误检测率高的问题.现将免疫危险理论中的DC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T细胞协同机制用于蠕虫检测,其中DCs属于先天免疫系统细胞,T细胞属于适应性免疫系统细胞.本模型将蠕虫进程触发的系统调用序列当作抗原,将感染蠕虫导致的主机和网络异常当作危险信号.在该模型中,DCs负责危险信号的收集检测并提呈与该危险信号关联的抗原给T细胞检测器进行抗原结构检测.理论分析说明,这样的双重检测方法可以降低伪肯定率和伪否定率,并且记忆T细胞检测器的采用能使系统对类似蠕虫的再次感染反应更加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