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述了基体材料、填料、耐刮擦剂等对车用改性聚丙烯材料耐刮擦性能的影响,介绍了耐刮擦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国内常用的耐刮擦剂,并对车用改性聚丙烯材料耐刮擦性能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车用聚丙烯制件气味是影响整车气味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聚丙烯原料、工艺以及过程污染等各环节分析引起车用聚丙烯制件气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为改善聚丙烯制件气味提供了正向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车用聚丙烯(PP)材料气味的形成原因及气味组成,分析了PP材料生产、运输、贮存和加工过程中降解对PP材料气味的影响,提出了选用低气味原料和助剂、采用高效脱挥设备等改善PP材料气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汽车内饰件用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不同耐刮擦剂、不同聚丙烯基料、不同的滑石粉、不同相容剂对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结晶聚丙烯,高目数的滑石粉、使用低气味的相容剂、添加低气味改性型高聚硅氧烷制备的聚丙烯材料具有优异耐刮擦性及低气味性,可以满足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材料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蒲又祯  杨通豪  杨杰 《塑料科技》2020,48(8):138-141
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是一种质轻、柔软的材料,可以替代部分构件用于汽车零部件,带动了车用聚丙烯的蓬勃发展。本文综述了聚丙烯材料的车用优势、改性研究、成型工艺及其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并指出了聚丙烯材料在汽车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十几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带动了车用聚丙烯蓬勃发展。目前聚丙烯是所有塑料中最轻的品种之一,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成型性好、制品表面光泽好,但因收缩率大,很难生产一些尺寸精度较高的零部件,聚丙烯改性料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随着汽车轻量化的不断发展,聚丙烯改性料作为汽车行业应用最多的塑料,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车用聚丙烯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是长玻纤增强、"三高一低"(高流动、高模量、高抗冲、低气味)聚丙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车用聚丙烯的气味组成,主要是小分子类的烷烃、醛、醇、酮、酯类等物质,其气味来源与聚丙烯粉料、助剂以及加工过程有关。为满足汽车内饰件对气味等级的需求,需要从聚丙烯的生产控制、助剂体系优化、改进加工过程、使用气味吸附剂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最终降低车用聚丙烯的气味。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真空脱挥和烘料工艺处理汽车内饰用改性聚丙烯材料,通过袋式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了改性车用聚丙烯材料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前5种物质及其处理前后改性聚丙烯材料的TVOC释放量。结果表明,该材料TVOC前5种物质是烷烯烃类物质,很可能来源于聚丙烯树脂。当采用双真空脱挥(真空度为-0. 06 MPa),同时进行烘料工艺(烘料温度130℃、烘料时间4 h),改性车用聚丙烯材料TVOC含量下降了约为80%,并在零部件上进行验证,满足标准限定值。  相似文献   

9.
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在车用改性聚丙烯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高抗冲共聚聚丙烯、无机纤维和粒子增强聚丙烯、弹性体增韧聚丙烯以及低VOC聚丙烯和阻燃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材料尺寸稳定性是车用聚丙烯材料改性的重要方向之一。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车用聚丙烯材料,研究了聚丙烯材料中聚烯烃弹性体(POE)的含量、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分子结构及滑石粉含量和目数对聚丙烯材料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无规共聚POE和高目数滑石粉,并同时提高POE和滑石粉的含量,可显著降低聚丙烯(PP)材料的收缩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汽车用聚丙烯(PP)基础树脂的开发现状,简述了国内汽车用改性PP材料的应用概况,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模量、高抗冲、高流动PP是汽车用PP的主要品种,汽车用改性PP主要包括无机填料和弹性体增强增韧改性PP、玻璃纤维改性PP、低气味改性PP、耐刮擦PP等;汽车用改性PP的回收利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2.
车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气味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对车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气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气味大的试样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羰基化合物与烃类化合物,而气味小的试样产生的多是烃类化合物,证明了产生气味的化合物是羰基化合物,如酮、醛与酯,这些物质是在高温加工过程中热氧降解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13?托贝莫来石在改性塑料、回收塑料、阻燃材料和薄膜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托贝莫来石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的吸附性能强,可以降低材料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并且在阻燃材料中具有阻燃增效的作用,在防雾滴膜中具有延长流滴失效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工业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和危害,阐述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的原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17):2921-2932
ABSTRACT

Membrane distillation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for treat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flowback and produced waters (PW). Suppression of membrane fouling by inorganic and polar and non-polar organic compounds is a challenge. Here, poly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polyacrylic acid, polvinylallyl imidazolium bromide and polyvinylhexyl imidazolium bromide chains have been grafted from the surface of polypropylene membranes. Fouling happens initially due to ad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followed by scale formation. When challenged with PW, membranes modified with polvinylallyl imidazolium bromide chains provided the greatest resistance to fouling. For electrocoagulation pretreated PW and synthetic PW that contained mainly inorganic species, the flux decline was much less.  相似文献   

16.
用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研究探讨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各工艺段对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去除规律。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焦化废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检测各类挥发性有机物18种。  相似文献   

17.
周东  何玉凤  黄志新 《广州化工》2012,40(14):157-159
化工园区是挥发性有机物一个重要排放源,对区域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做好化工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控十分重要。根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点,结合上海市金山卫化工集中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政策法规、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末端治理等层面,提出化工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岚 《广东化工》2011,38(3):140-142
研究采用顶空前处理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用具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来分析测定固体废物中3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静态顶空条件和气相色谱条件下,37种VOCs的线性相关性良好,都在0.9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在2.6%~19.6%之间,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在20.3%~97.3%之间,检出限在0.002~0.031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合成树脂乳液涂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方法。合成树脂乳液涂料经甲醇提取、离心,上清液用HP-5MS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内标法定量。优化条件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回收率为85.84%~103.4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9%~1.86%,检出限为6.5~12.5mg·L-1。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是一种检测合成树脂乳液涂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石油化工中有机废气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伟  刘建新 《化工时刊》2008,22(3):71-75
叙述了生物处理、放电等离子体、TiO2光催化3种新技术的有机废气净化原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这些新技术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停留时间短、高效、稳定、反应彻底且无2次污染等特点。初步工业应用表明.这些新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的许多缺陷,可有效解决以往的技术难题,将在有机废气治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