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金刚  杨松林 《人民黄河》2004,26(4):33-33,45
沁河下游河势游荡多变,畸形河势时有发生,堤防险情频繁出现,仅2003年8~10月小董站590~900m^3/s洪水就出现重大险情6次,依堤抢修16个单位工程。对沁河下游河道进行整治的迫切原因是:①沁河没有控导河势的工程,溜势大幅度上提下挫,畸形河势时有发生;②沁河涵闸引水和滩区农业生产需要稳定河势;③沁河下游桥梁的安全和河口村水库的修建需要河道整治。  相似文献   

2.
根据沁河下游1983—2011年的主流线套汇图分析,五龙口—伏背河段河势比较稳定;伏背—丹河口河段,上段河势变化不大,下段受支流汇入的影响,河势变化较大;丹河口—武陟为过渡型河段,沙质河床,河势游荡多变,近期来水量较小,河势上提严重,溜势多变,形成"横河"、"斜河"、S形等畸形河弯,危及堤防安全;武陟—沁河入黄口为弯曲型河段,河势变化不大,仅表现为河势的上提下挫。其原因是沁河下游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整治,河道工程均为险工,没有控导河势的作用。建议尽快开展沁河下游的河道整治,以提高沁河下游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  相似文献   

3.
沁河下游90km长游荡型河道有畸形河势6处,这些畸形河势对堤防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0世纪90年代以来,沁河下游来水减少,又缺乏有效的规划治理,短时期内畸形河势难以依靠水流自然的力量得到改善。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明,采取人工切滩导流措施改变沁河下游畸形河势是必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另外,沁河畸形河段切滩导流必须掌握好时机、方法和技术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沁河下游河势游荡,还没有系统的整治规划,双岸整治措施为沁河下游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沁河下游游荡型河道双岸整治的必要性在于:①河势游荡,堤防上布满了险工;②丹河的汇入加剧了沁河河势紊乱;③弯曲型整治在沁河治理中有局限性;④黄河双岸整治模型试验成果为沁河治理提供了依据;⑤沁河双岸整治可作为黄河游荡型河道的野外实体模型。双岸整治的可行性有:①沁河下游没有系统整治规划,为双岸整治提供了可能;②局部河段顺直,双岸整治适应多方向来流;③堤防间距小,实施双岸整治投资较小;④天然来水量减少,畸形河势难以改变,只有系统整治才是根本;⑤河口村水库修建后,下游出现中小洪水几率增多,双岸整治有利于下泄清水塑造良好河势。  相似文献   

5.
沁河下游河道采砂始于1985年,由于河道采砂尚无章法可依,滥采滥挖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两岸滩地大面积消失。给两岸群众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沁河河势、堤防工程安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结合沁河下游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统计分析河道现状基本参数,经计算提出合理的技术参数,确定兼顾河道治理的采砂方案,以较好地指导采砂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从而达到河势稳定、防洪工程和河道内各类建设项目安全、河道生态平衡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黄河下游畸形河势冲击堤防工程、塌滩掉村等危害性,并对影响畸形河势的来水来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治理黄河下游畸形河势的意见与建议:①深入开展畸形河势观测研究;②认真、慎重地进行工程布局;③加快完善河道整治工程;④选择适应性的工程结构;⑤疏导结合;⑥最严格地管理河道。  相似文献   

7.
曹金刚 《人民黄河》2004,26(4):38-39
沁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素有“小黄河”之称,河势游荡多变,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治理,特别是没有具体整治参数。在介绍沁河下游河道概况、水沙特性的基础上,对沁河下游河势相对稳定的石荆桥以下24k。河道治理数据重点进行了分析,并借鉴与沁河相近的漳河河道整治经验,提出沁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参数为:整治流量600m^3/s;整治河宽200~300m;排洪宽度为两堤间现有宽度。  相似文献   

8.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6年以来黄河上游出现历史上少有的枯水少沙系列,在这一条件下,下游澡道主槽发生严重淤积,河槽萎缩、排洪能力下降;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不能有效地控制河势,畸形河弯发展,河势不断上提等新问题,危及堤防安全。本文详细分析了近期水沙及河道演变规律,并探讨了造成水沙条件发生巨大改变的主要原因和水利水电开发对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沁河下游采砂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沁河下游河道采砂、河势、实测断面等资料为基础,分析采砂对河道的影响,研究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采砂方案和基于采砂控制的畸形河势治理措施。结果表明:受采砂影响,现状水平设防水位与1982年实测值相比,五龙口至丹河口河段水位平均偏低约3.12 m,丹河口至徐堡河段水位平均偏低约1.69 m;沁河下游河道治理流量采用600 m3/s较为合适,与之相适应的河道横断面采砂宽度丹河口以上为250 m,丹河口—石荆桥河段为300 m,河道平均采砂深度按3 m控制,五龙口—石荆桥河段可开采砂总量约为850万m3;基于采砂控制的畸形河势治理措施能够逐步改善、消除畸形河势,改变沁河下游洪水期被动抢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沁河发源于太岳山脉南麓的二郎神沟,全长485.5km,流域面积13532km2,是三门峡以下黄河左岸最大的一条支流。沁河下游是典型的游荡型河道,河道高悬于背河地面以上,经常发生斜河、横河河势,素有"小黄河"之称。但近年来沁河下游绝大部分河段的河床不但没有抬高,反呈下切状态,通过对沁河下游河床下切的研究与探析,可为黄河下游河道河床下切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汾河断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汾河的古代历史谈起,阐述了汾河历史上曾经水量盈高,30年代起,汾 了定量观测资料。从掌握的实测资料看,汾河最早出现断流的时间为1958年,但没有出现过全河性的断流,断流最严重的河段在中游的义堂水站,1958-1994年37a中,该站有29a发生过断流现象。汾河断流除使沿河取用水陷入困境外,给水环境、防汛也带来严重。  相似文献   

12.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3.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直河段长度公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洛河水沙、黄河小北干流淤积分布、两河水沙遭遇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道后北洛河水沙对黄渭洛河汇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后,一般情况下对黄渭洛河汇流区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回顾山西省治河历程和经验,就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河道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即:推动和促进工程建设与依法治水协调发展;建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统筹规划,全面推动河道工作向法制化转轨;抓好水政监察队伍的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思路,通过分析珠江流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指导思想及内涵,阐明了"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点依托两大抓手,通过三大途径,完成四大任务,逐步建设"洪涝无恙、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管理无虞"的珠江.  相似文献   

19.
桑干河河道特征及水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干河是我省的第二大河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洪水,给沿河两岸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从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治理规划,目前河道行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本文通过对桑干河逆州段河道特征及水文进行分析研究,为将来进行系统的河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窟野河河流各级阶地基座顶面高差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级阶地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变化在沿河方向上分段具有开口向下,对称轴铅直的二次抛物线特性,其性质、幅度和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各次抬升幅度的区域差别随时间呈阻尼式减小。同时,新构造运动的区域差异与流域现代土壤侵蚀强度的区域分异基本吻合,即抬升幅度大的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