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丹  蒋赣  苏秋岚  夏正斌 《化工学报》2018,69(8):3585-3595
动态光散射的研究发现,牛血清白蛋白初级团聚体(BSA-PAs)的分散体在三价反离子钇离子(Y3+)作用下,团聚出现再稳定现象,即反离子浓度较低时BSA-PAs团聚速度较慢,增大反离子浓度团聚速度加快,再进一步增加反离子浓度其团聚速度反而又变慢了。经分析,BSA-PAs在高离子浓度下的再稳定性现象是由于过多的三价反离子与BSA-PAs表面结合导致表面偶极子增加所产生的短程排斥性水合力所致。小角光散射仪的静态光散射(SLS)和透射电镜(TEM)测试结果表明BSA-PAs团聚体在低和高反离子浓度时生成结构疏松的纤维状团聚体,在中间浓度时生成结构致密的球形团聚体,SLS和TEM进一步验证了高离子浓度时短程水合力的产生。这种短程水合力只在蛋白质带电或极性区域产生,它只能保护这些区域以免团聚发生,却不能保护两端的疏水性区域,所以BSA-PAs两端在反离子诱导团聚时相互连接生成纤维状团聚体。  相似文献   

2.
选用一种丙烯酸酯共聚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广角光散射仪的动态光散射和静态光散射方法研究其胶粒在反离子(H+、Na+和 Mg2+)作用下的团聚和融合行为。研究发现:在 3种反离子作用下,在 DLCA(扩散控制团聚)条件下,团聚体分形维数 Df的值均在 1. 80左右,说明胶粒在 DLCA条件下没有发生融合;而在 RLCA(反应控制团聚)条件下,各反离子在 3种不同浓度下诱导所得的 3组团聚体的平均旋转半径对无因次时间曲线、3组平均水力学半径对无因次时间曲线均在团聚实验刚开始时发生重叠,但随着团聚过程的进行,曲线不再重叠,说明胶粒在 RLCA条件下发生了融合;然后在胶体中加入占固体总质量 0. 70%的表面活性剂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在 3种反离子的作用下得到的胶粒的双颗粒形成速率常数 k 1,1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更进一步验证此时胶粒发生了融合。不管是否加入 SDS,pH相同时,3种离子对胶粒诱导失稳的作用大小为:Na+最稳定,H+次之,Mg 2+作用体系最不稳定,而当 pH<3时,由于胶粒表面聚丙烯酸电解质刷的 LEA效应的影响,加入 H+的体系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3.
高比表面积纳米α-Fe_2O_3球形团聚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纳米α-Fe2O3的球形洲聚体.得到的材料同时采用XRD、TEM、N2气吸附脱附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这些球形团聚体尺寸均匀,直径均在40 nm左右;每个团聚体均由大量纳米粒子团聚得到,这些团聚体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所得材料的比表面积高达123.4 mh2/g.此外,还对合成条件,如水热合成温度、表面活性剂浓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化学沉淀法制备超细粉体过程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硫酸铜还原化学沉淀法制备铜的超细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浆液密度和表面活性剂对超细铜粉制备过程行为的影响。试验发现,当反应温度较高时,由于还原反应速度较高,晶核的生成速度急剧增加,晶核数量密度过大,在反应器壁上生成铜箔及大的团聚体;当体系中浆液密度较高时,颗粒由于相互间的碰撞在表面能的作用下团聚成纺锤形的大颗粒。这是两种不同的团聚行为,前者由于生长中的晶核的团聚故称为“核级团聚”,后者是由于生长中的颗粒间的团聚称为“粒级团聚”。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控制适度过饱和度,及适度的成核速率,可以得到均匀的球形铜粉。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有效的防止粒子的团聚。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室温下外加盐反离子对一种阴离子菁染料在稀水溶液的J-聚集体形成的效应。吸收光谱表明反离子未并入平面菁离子自身的堆叠体内,而应是以电性关系“束缚”于其外。电化学法测定染料溶液中反离子活度的结果表明,菁离子堆叠体与“束缚”于其外的简单金属反离子之间接近于以电价关系相维系。吸收光谱还表明,分别加入所选用的几种简单盐反离子时,它们引起在同浓度染料Ⅰ稀溶液中产生J-聚集体的最低浓度主要受反离子电荷的,控制,反离子本性的影响不明显;高价反离子对于引发生J-聚集体特别有效。  相似文献   

6.
SDS和Brij35混合胶团特性以及芘在胶团和水相间的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DS和Brij35二组分溶液在临界胶团浓度之后生成了混合胶团。随着体相中Brij35浓度的增加 ,临界胶团总浓度逐渐下降 ,混合胶团中的Brij35浓度上升 ,而且总大于它在溶液体相中的浓度。Brij35的加入使混合胶团表面反离子结合度减小。在αBrij35=0 .5时 ,由于合适的胶团组成导致胶团结构的适当松弛 ,使得此时芘在混合胶团 水相间的分配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硬硅钙石水热合成的形成历程及硝酸锶对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XRD,SEM,TEM等方法对动态水热法合成硬硅钙石的形成历程进行了研究,由C-S-H凝胶不能在高于200℃温度下稳定存在,使硬硅钙石在180℃和220℃时的形成历程不同,配料中加入硝酸锶,提高料浆的离子强度,产生原盐效应,降低了C-S-H凝胶的生成速率,延缓了硬硅钙石的形成,硬硅钙石合成过程中的料浆中固体粒子的ζ电位是不断变化的,加入硝酸锶,可以降低料浆固体粒子ζ电位的绝对值,有利于硬硅钙石纤维状晶体以及团聚体的长大。  相似文献   

8.
镉特异性功能化核酸适配体(FA_(Cd))在无镉体系中能阻碍金纳米(GNPs)与罗丹明6G(Rh6G)聚集,体系共振光散射强度较低。当体系中存在镉离子时,FACd与之特异性结合,从RNA位点处断裂产生适配体片段(FAF),FAF与GNPs和Rh6G形成GNPs-FAF-Rh6G聚合物,共振光散射强度大幅增加,共振光散射强度值(I_(RLS))与镉的浓度(cCd~(2+))在0.28~11.2 n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4 ng/mL,相对标准偏差≤5%,加标回收率为96.4%~101.4%。  相似文献   

9.
氧化物超细粉团聚机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李国栋 《硅酸盐学报》2002,30(5):645-648
以亚微米α-Al2O3粉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表面结构和粉粒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入手对氧化物超细粉团聚机理进行了研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分析研究表明:高的比表面积和高的表面能使超细粉强烈吸附外来杂质(如水),反应生成新的表面结构(如R-O-H结构),增加了粉粒间相互作用力和表面活性。超细粉粒表面间化学反应(如-OH基间聚合反应)或生成新的连接物是氧化物超细粉及浆体产生团聚、影响坯体和陶瓷体均匀性及致密度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重光散射法研究了纳米TiO2水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文章探讨了分散剂类型、pH和NaCl质量浓度对水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及分散剂对纳米TiO2颗粒在水分散液中粒径变化、沉降的微观作用特性。结果表明:纳米TiO2颗粒的粒径在100~200 nm时易相互吸附团聚沉降,分散剂会在纳米TiO2颗粒表面吸附形成双电层,产生更大Zeta电位负值,增强颗粒间的排斥作用,减缓粒径增长和发生沉降的作用,从而提升分散液稳定性;纳米TiO2颗粒的较佳分散条件为:w(六偏磷酸钠)=0.05%,pH=9~10且不加电解质NaCl;多重光散射法与传统的吸光度测试实验所得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水相介质中纳米TiO_2粒子软团聚体的解团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化工学报》2009,60(12)
纳米TiO_2等无机粒子在水相介质中极易发生团聚,进而会严重影响其功效的充分发挥.本文考察了TiO_2水分散液体系中TiO_2粒子的团聚形式,比较了几种常规分散技术以及表面锚固改性技术对这些团聚体的解团聚效果.结果发现:大部分TiO_2粒子在水相介质中以软团聚体形式存在,高速剪切和添加分散剂对这些软团聚体的解团聚作用有限,超声分散可产生暂时性的解团聚效应,但随着超声场的去除,被分散的TiO_2粒子又会再次逐渐聚集.TiO_2粒子表面的聚合物原位锚固改性可改变其表面性质,因而对软团聚体具有更为高效稳定的解团聚作用,从而可明显提高复合粒子中的TiO_2粒子在水相介质和目标织物表面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湿化学法制备ZrO2(Y2O3)超细粉末过程中团聚状态的控制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借助Raman光谱、IR光谱、差热分析、TEM、SEM及电动力学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液相沉淀法制备ZrO_2(Y_2O_3)超细粉末过程中团聚状态的控制。结果表明:沉淀过程中引入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增强静电和位阻效应,得到均匀分散的胶粒悬浮液;经水洗后的湿凝胶,采用表面活性剂处理,可改变胶粒界面结构,避免干燥和煅烧过程中形成硬团聚体。此外,还研究了粉末团聚状态对其烧结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冯Jie  刘洪来 《化工学报》1995,46(5):615-620
<正>链状聚电解质由于是长链大分子又有很高的电荷密度,其溶液即使在极低的浓度下仍具有很强的负偏差,与Debye-Huckel理论预测的结果相去甚远。工程上使用的Manning模型认为聚离子的电荷密度有一临界值,当超过临界值时,反离子即凝聚在聚离子表面使其实际电荷密度降至临界值。Nagvekar等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引入NRTL方程,以计及短程相互作用的贡献。Manning等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但临界值的确定缺乏可靠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座滴法研究了系列反离子双癸基季铵盐和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超疏水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表面的吸附行为。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类型和浓度对接触角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铺展系数、黏附张力和黏附功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双癸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在PTFE表面的接触角随着反离子基团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反离子最大的双癸基二甲基戊酸铵(DDAV)在PTFE表面的润湿效果最好;铺展系数(S)随着反离子有机酸基团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浓度低于cmc时,粘附力和表面张力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当质量浓度大于cmc时,反离子基团小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固-液界面和气-液界面形成了饱和吸附层。反离子基团较大的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达到饱和吸附,但在固-液界面上没有达到饱和,随着浓度的增加继续吸附,润湿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15.
水相介质中纳米TiO2粒子软团聚体的解团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琳  吕娜娜  吴明华  戚栋明 《化工学报》2009,60(12):3159-3164
纳米TiO2等无机粒子在水相介质中极易发生团聚,进而会严重影响其功效的充分发挥。本文考察了TiO2水分散液体系中TiO2粒子的团聚形式,比较了几种常规分散技术以及表面锚固改性技术对这些团聚体的解团聚效果。结果发现:大部分TiO2粒子在水相介质中以软团聚体形式存在,高速剪切和添加分散剂对这些软团聚体的解团聚作用有限,超声分散可产生暂时性的解团聚效应,但随着超声场的去除,被分散的TiO2粒子又会再次逐渐聚集。TiO2粒子表面的聚合物原位锚固改性可改变其表面性质,因而对软团聚体具有更为高效稳定的解团聚作用,从而可明显提高复合粒子中的TiO2粒子在水相介质和目标织物表面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陶瓷胶态成型过程悬浮体中产生团聚体的微观机理,根据液体介质中陶瓷粉体颗粒之间的作用势,建立了团聚体产生的微观结构模型.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悬浮体中粉体团聚的显微结构进行"准"直接观察,发现悬浮体中存在2种团聚体形态:Ⅰ型团聚体(硬团聚)和Ⅱ型团聚体(软团聚),揭示了团聚体的产生是由于浆料的固相含量偏离了稳定固相含量.研究发现:悬浮体中的团聚体会遗传到陶瓷体中,并对陶瓷构件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探讨了团聚体对烧结体的结构及力学性能影响的原因.当悬浮体中固相含量低于稳定固相体积分数ψ0时,悬浮体中会形成松散团聚即软团聚;当固相含量超过ψ0时,悬浮体中会形成紧密团聚即硬团聚:当固相含量等于ψ0时,悬浮体具有均匀分散的稳定结构.由于悬浮体固相含量偏离稳定周相含量ψ0而在悬浮体中产生的团聚体,会由于原位周化而遗传到坯体之中,影响烧结体结构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聚天冬氨酸与木质素磺酸钠复配物的阻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阻垢法研究了国产聚天冬氨酸(PASP)与造纸工业的副产品木质素磺酸钠(SLS)投加量对碳酸钙、硫酸钙、硅酸钙的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SP与SLS的配比质量浓度为2.0mg/L和5.0mg/L时,复配物具有优良的阻垢性能,且该复配物适用于高钙离子浓度、较高pH值的水系统中,并且可以在较高温度的水系统中长时间停留。该复配体系降低了环保型水处理剂PASP的用量,而且阻垢性能较单纯使用PASP优异。  相似文献   

18.
凌绍明  谢宇奇  赵金和 《化学世界》2011,52(10):592-594
在pH3.6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三聚氰胺(MA)可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形成稳定的缔合物微粒.该缔合物微粒体系在472nm处存在较强的共振散射峰.三聚氰胺浓度在1.1~23.3mg/L范围内与472nm处共振散射光强度成线性,检出限为33μg/LMA.研究了共存物质对SLS共振散射测定三聚氰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C8PhEO10Ac)为大分子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共聚单体,采用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法,制备了一种两亲性接枝共聚物(AA-AM-g-C8PhEO10Ac),用静态光散射(SLS)与GPC联用技术测得接枝共聚物的分子量为9.51×105,用FTIR、1H NMR和TG/DTA等手段对共聚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AA-AM-g-C8PhEO10Ac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球型胶束,随着浓度增大,趋向于形成更大的自组装体。  相似文献   

20.
电导法确定离子交换树脂中反离子的解离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低频下强酸离子交换树脂 001×7 和弱酸离子交换树脂 D152 的树脂床层在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导率,利用两相分散系统的复合介电常数方程计算了树脂颗粒相的电导率,进而由树脂颗粒相的当量离子电导和无限稀释溶液中的当量离子电导求得反离子的解离度。结果表明:利用上述方法确定离子交换树脂中反离子的解离度是可行的。对于离子交换树脂床层,由于树脂颗粒外表面分散层中的反离子可沿树脂颗粒外表面切向迁移进行导电,Hanai 的复合介电常数方程需进行修正。对于弱酸离子交换树脂,也可直接通过测定等电导点的方法来确定树脂颗粒相的电导率。离子价数对反离子的解离度影响较大,离子价数越高,反离子的解离度越小。对于一价离子,H 的解离度比 K 和 Na 的解离度要低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