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城市中心越来越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和MODIS遥感数据,以宁波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地表温度与其他因素的长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宁波市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变化显著;其地表温度与NDVI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进行南昌市地表温度反演,得出1989年和2000年2个时相的南昌市热岛强度等级分布特征,结合下垫面土地覆盖类型图,选取样区对比分析了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南昌市存在比较明显的热岛效应,主城区的地表温度由城区中心向近郊、远郊逐渐降低,城市地表温度与下垫面的性质紧密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改善南昌城市生态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城市热岛效应”4a的观测资料,用气温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大武口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弱、季节、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武口区热岛效应明显,尤其是冬季呈强热岛级别,秋季次之,夏季和春季较弱;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大时刻在夜间,其次在傍晚,午后不明显.提出了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了一个中小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文中以中小城市石城县为例,用2009年、2014年和2017年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统计分析了该县热岛等级分区变化,同时提取了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及裸土指数(BSI),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与各地表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石城县热岛效应等级分布变化明显,其中,绿岛区及强热岛区面积不断增加,强绿岛区范围也有所扩大;热岛区面积持续减少.②城市地表温度(LST)与SAVI和MNDWI呈负相关,与NDBI和BSI呈正相关.在减缓热岛效应举措上,应适当提高绿地覆盖率、增加水域面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及建筑物等,对城市的规划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Landsat8数据为数据源,使用单通道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热岛强度带划分.利用Patch Analyst计算温度斑块景观指数,通过分析景观指数的季节变化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水体和植被在夏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缓解寒冷的作用;建设用地区域夏季多位于高热岛强度带,冬季多位于低热岛强度带;整个研究区热岛强度季节性排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秋冬季期间,热岛斑块出现低等级向高等级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城市形态和地表性质对城市地表热岛效应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和建筑矢量数据,采用局地气候分类(Local climate zone, LCZ)方法,对主城区进行LCZ划分.通过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夏季地表温度,研究不同类型LCZ内地表温度的分布特征,同时选取14个地块分析地表热岛强度,通过计算建成区LCZ的城市形态参数分析城市形态对地表热岛效应的影响,采用的参数包括:建筑密度(Building surface fraction, BSF)、绿地率(Ratio of green space, GSP)以及下垫面粗糙度(Height of roughness elements, HRE).结果表明:建成区LCZ地表温度整体高于地表性质LCZ,但温度变化更稳定;建成区LCZ内,高密度的建筑区域地表温度高于低密度区域;地表性质LCZ内,水体温度最低,3种植被型LCZ地表温度低于其余两类LCZ,裸地温度最高;建成区LCZ地块内,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和较高的绿化率能够降低地表温度,缓解地表热岛强度;地表性质LCZ地块中水体和林地的地表热岛强度较低.在城市规划中合理的增加水体和绿化的布置,降低建筑密度同时在室外人流密集的区域设置遮阳设施将有利于缓解地表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明确住区用地强度与城市热环境的关联性,选取深圳市城中村、多层住区、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5 TM影像和建筑普查数据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3类住区地表温度特征及其与相关规划建设因子的关联度.结果表明:3类住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其中城中村平均热岛强度最大3.53℃,多层住区次之2.62℃,高层住区最小1.60℃;住区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呈正相关,与地表湿度、植被覆盖、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平均最近邻距离、容积率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表湿度和建筑平均高度是引起城市住区地表温度分异的主导因子.该研究可为城市住区热环境的评估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热岛效应是城市微气候的一种典型特征,其对城市的气候和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张家口市的快速发展,热岛效应日益明显.结合张家口市的地理环境对热岛效应进行分析,采集张家口市及附近郊区的温度,运用CTTC模型对张家口市的热岛强度进行计算,并就得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9.
以快速城镇化为研究背景,以西咸一体化为样区,基于Landsat TM热红外波段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获得了1988、2000和2010年三个不同时相西咸地区热岛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借助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西成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热岛的演变成因,结果表明:①西咸一体化致使西咸地区热岛效应加剧,表现为22年间热岛区域面积累计增加95.79 km~2;②热岛区域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强热岛区和常温区面积减少的流入;同时,绿岛区域是西成区域内变化仅次于常温区域的热岛类型,累计增加161.72 km~2;③22年间西成地区强热岛区域表现为由面及点的发展趋势,而热岛区域则呈现摊大饼式的面状扩展模式;④PCA分析表明: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化面积、平均风速和降水量6个影响因子为西成一体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演变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南京城市热岛演变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08年南京夏季晴空天气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代码为‘MODllA2')及同期MODIS LIB资料,采用劈窗算法反演生成地表温度,对比分析了南京城市热岛时空变化特征、热岛区面积变化情况,同时通过与台站地表温度的对比,评估了MODIS资料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MODllA2资料的精度略高于MODIS LIB反演资料.MODIS资料的地温的空间分布型态与实际接近;2)基于MODllA2数据和基于MODIS LIB数据的地表温度在2000-2008年都反映了南京的热岛效应,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大厂区和江宁区,总体呈"摊饼式"扩大趋势,但基于MODISLIB数据的热岛范围扩大比基于MODllA2数据的明显很多;3)南京夏季热岛区面积在2000-2008年起伏增加,基于MODllA2数据和基于MODIS LIB数据的增长趋势分别为50.213 km2/a、99.93 km2/a.  相似文献   

11.
热岛效应伴随着城市化推进而加剧,以徐州市为例,利用中心城区Landsat数据,结合城市化发展恢复增长后的不同阶段,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面温度,对热岛强度进行分类统计,进而量化分析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引导健康城市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在全天平均气温相近的情况下,徐州市主城区的地表温度逐年提升,伴随着城市的扩张,热岛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普遍存在,城市交通站场、工业集中区、商业集中区、工矿区及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体等范围易形成热岛中心,大面积的面状水体、绿化覆盖度较好的山体易形成城市冷岛,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会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Landsat TM/OLI TIRS遥感影像反演获取蚌埠市2007年、2009年、2013年、2017年的地表温度和热岛强度,并提取建筑指数、植被、水体等主要地表参数信息。通过正规化、等级划分处理、空间叠加分析和回归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分析蚌埠市2007—2017主要地表参数变化及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2007—2017期间,建成区面积增加120.86km~2(占总面积30.43%),植被面积减少115.40km~2(占总面积29.05%),城市热岛面积从95.76km~2增长到196.51km~2;地表温度与建筑指数总体呈正相关,与植被、水体总体呈负相关;地表参数信息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分别是建筑指数最大、植被次之、水体最小,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植被和水体面积的减少以及通风不畅是造成蚌埠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一、生态功能 1.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的显著特征之一,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岛效应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城市热岛效应”是全球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温度由中心区域向周围逐渐递减的现象,即城市热岛效应.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对某些城市的整体热岛范围和热岛强度做过报道.如上海市,冬季最大热岛强度达到7.17℃,夏季最大热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89、 2001、 2011和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和提取地表覆盖信息,利用Uniform tiles和单因素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1989—2017年南昌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热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景观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9—2017年,不透水表面景观面积增加了195.57 km2,城市热岛区域面积扩大了217.74 km2, 2017年热岛区域面积已高达432.76 km2。2)热环境区域的景观类型主要为不透水表面,占比每增加10%,温度上升0.62℃;而绿地、水体景观占比每增加10%,温度则下降0.79℃。3)不透水表面景观空间分布越集中,斑块越紧凑,密度越大,将导致地表温度升高,热岛效应进一步增强;绿地、水体景观则相反。景观格局是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规划城区景观格局将有效缓解城市热环境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表热环境季节变化及与下垫面特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揭示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分异机制,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提取深圳市西部地区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不透水面、水分状况等下垫面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表热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与下垫面生物物理参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热力景观的空间分布、强度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不透水面指数、湿度指数与地表温度分别呈指数正相关、线性负相关且在不同季节表现稳定,而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呈非线性关系并随季节变化;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调节作用最大、地表湿度次之、植被覆盖最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8—2012年SPOT 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滇黔桂岩溶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近15年来,滇黔桂岩溶区NDVI年际和季节变化均呈增加趋势;(2)从年际变化来看,NDVI与温度呈正相关的站点略多于负相关的;而NDVI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站点基本相当,说明温度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略大于降水量;(3)从年内变化来看,春季和秋季NDVI变化受降水量影响较大,而冬季受温度影响较显著;不同季节温度和降水量对植被NDVI变化的综合作用具有差异性;生长季NDVI受当月水热因子的影响较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8.
济南市城市热岛遥感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热岛效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采用2002年的Landsat ETM+遥感影像,阐述了地表温度反演的原理和计算方法;用ERDAS IMAGINE软件构建的模型反演济南地表温度得到地表温度图;分别从较低温区域、中温区、较高温区、特高温区、热核区,研究了济南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气象条件下济宁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3年济宁、兖州、嘉祥、汶上站逐日4个时次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降水量、云量和能见度资料,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济宁市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具体为冬半年明显高于夏半年,白天的热岛强度明显低于夜间,中午前后最弱;济宁市四季热岛强度的变化规律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除秋季外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济宁城市热岛强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在晴朗无风气象条件下表现最为突出,平均值达到0.79℃,其昼夜变化幅度也最大;在降雨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小,平均仅有0.09℃,其昼夜变化幅度也最小;大于等于4.0 m/s大风天气和雾均多发生在秋冬季,且雾对城市热岛的形成和昼夜变化影响明显大于风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在晴朗无风和大雾条件下,02时热岛强度最强,当有降水出现时,20时热岛强度最强,出现大风天气时,08时热岛强度最强,所有研究天气条件下,14时热岛强度均表现为最弱.  相似文献   

20.
城市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简写为LCZ)是一套用于城市气温研究的客观、标准、通用的局地热气候分类方法。基于LCZ方法对南京城市气温进行观测,分析了2016年夏季时段(7-9月)分布于南京城区至郊区的12个不同类型LCZ地块的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包括热岛日变化特征、平均热岛强度、日最高/最低温度差异、升温/冷却率差异。结果表明:各LCZ地块的热岛强度在日落后迅速增加,日落后3~5 h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这一现象与各LCZ地块的升温/冷却率变化特征相对应;城市化强度越高的LCZ地块热岛强度越大;午间部分地块出现城市冷岛现象;水域区(LCZ G)在白天有一定的降温效果,夜间则会产生热岛效应;各LCZ地块的夜间平均热岛强度差异明显,日最低气温差异显著高于日最高气温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