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位于区块边缘,断层附近注水井储层物性差,中含水期注水启动压力上升,难以形成有效压力驱替场,地层能量未能及时补充,影响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本文以贝301区油井压裂数据为基础,核算出区块实际破裂压力梯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微超破裂压力注水下注入压力范围。现场试验成果表明,提压后水井能够实现连续有效注入,吸水状况得到改善,油井见到注水效果,为其他同类型油藏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深层油藏注水开发困难的问题,文南油田探讨一套提压注水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本文主要介绍通过提高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实现提高油藏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动用程度,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一方法的实施是先通过单井试注实验,然后在全油田进行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物性差,注水开发难以达到设计注采比,油藏保持合理压力开发难度大,储层应力敏感性强,压力降低储层不可逆伤害大,产量递减快且恢复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知名低渗透油藏均推荐采用超前注水技术提前注水达到指定压力后开发,可改善开发效果,显著提高采收率。而对于错过了实施超前注水时机开发地层压力已经降到合理压力以下的低渗透油藏,如何恢复压力并保持合理压力开发是目前这类低渗透油藏面临的重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七棵树油田开展利用低油价油井关停时机实施注水加快速度补充能量试验,并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动态监测情况相互应证的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低渗透油井关停期注水的技术策略,得出关停期注水技术提效的关键在于油井复产后合理提液,成功实现对应油井増油30%。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孔道微细、渗流阻力大,这些特点造成了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复杂性,本文从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出发,分析提压注水对油藏渗流速度、孔隙度、视渗透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提压注水效果,并进一步探讨提压界限。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孔道微细、渗流阻力大,这些特点造成了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复杂性,本文从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出发,分析提压注水对油藏渗流速度、孔隙度、视渗透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提压注水效果,并进一步探讨提压界限。  相似文献   

6.
渤海某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高递减率生产阶段,面临着油藏区块的地层压力衰减快,油井产量递减率高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注水提率提高采收率。该油田是一座四星连珠连体平台,通过对注水提率进行科学分析,按照先整体再局部、先统筹再精细、优化改造与创新应用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思路,一是统筹注水系统整体,以海上连体平台的一体化建设为支撑点,通过互通互连,优化改造措施消除流程瓶颈;二是着眼局部设备精细化管理,对标设备设计参数,深挖处理能力,通过创新手段实现设备处理能力再提升。  相似文献   

7.
放大生产压差提液是油田中后期稳产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同时油井提液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增产挖潜手段。在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期,放大生产压差、提高油田排液量是强化开采的主要方法。而合理选择井点井区进行提液增排有利于实现注水引效,均衡水驱效果。辽河滩海油田海南3断块采取了这一方法,有效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应用该技术后,已有12口油井见到良好的增油效果。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注水开发油藏后期高含水开发探索出了一条稳油控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技术改善难采储量开发效果的机理以及适用于低渗透欠压油藏超前注水开发的合理地层压力、合理注水强度及合理注水时间等技术参数界限。  相似文献   

9.
桩西采油厂五号桩油田桩74区块油藏较深、温度较高,属于典型的高温特低渗油藏,工艺措施适应难度大。目前特低渗透油藏存在注水压力不断上升、注水困难,形成了“注不进、采不出”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低渗油藏开发效果。针对这一开发矛盾,研究并实施了压驱技术,通过“高压力、大排量”的注水方式,短期内快速有效的补充地层能量,提高生产压差及油井产能,进而提高低渗油藏最终采收率。矿场试验1个井组,注水排量1~1.5m3/min,最高注水压力45.9MPa,累计注水4.1×107 m3,对应油井井组累增油3645t。  相似文献   

10.
与同步注水相比,超前注水开发方式在合理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及保持油井较高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A油田是一个典型的低渗透裂缝性油田,为持续有效开发,选择B区块开展超前注水试验,通过开发效果分析,认为超前注水是提高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AA区块属于低渗透难采储量,为欠压油藏,压力系数只有0.87,针对低渗透欠压油藏递减快、稳产难、采收率低的特点,采取了超前注水开发。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研究基础上,对水井超前注水时间、注水PV数、注水压力、注水强度等参数进行设计,AA区块投产后,取得了明显效果。超前注水技术成为提高欠压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技术手段,为同类油藏开发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特低渗透油藏一般是含油饱和度低,连续性差,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的油藏。油井自然产能低,天然能量低。而超前注水开发技术是开发特低渗透油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超前注水,选择合理的注水时机,先注后采的开发方式可以合理的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的压力,实行保压开采,使油井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本文以吴起油田为例,介绍超前注水技术在特低渗透油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依据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经验,超前注水期油井压力达到110%时可以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受超前期测压资料的限制,油井投产前压力往往达不到或超过设计目标的要求,因此,如何准确预测受超前注水参数影响的地层压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XX井区为例,通过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及矿场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超前期注水强度、累计注水量及注水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为下步大规模开展超低渗油藏超前注水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边底水块状油藏在油井见水之后,含水率上升加快,日产量下降迅速。针对这类油藏,开展有效提液技术政策和技术界限研究,提出了油井提液时机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合理提液幅度。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这类油藏的开发,采取“初低后高”产量策略既能提高采出程度,又能控制含水上升;通过打隔板可以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开发效果;对于不同隔板半径条件,提液幅度控制在极限产量附近,开发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对这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EX油田EY油层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油井投产前采取超前注水试验,水井投注3个月之后,油井陆续投产。试验通过超前注水可以提高压力梯度,降低非线性渗流系数,而非线性渗流系数越小,越接近达西渗流,原油越容易被采出。研究结果表明:超前注水是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利于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可提高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超前注水量的定量研究可确保地层维持合理的地层压力,为合理开发低渗透油藏提供保障;合理的注水参数将直接决定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超前注水可以使地层保持较高的压力水平,降低因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地层伤害,降低油藏开采初期含水率,提高最终采收率。为确保油藏开采效果,影响超前注水的一些关键参数需要准确厘定,本文探讨了超前注水过程中的涉及到的注水时间、压力、强度、注水方式、采油井投产时机及采油井合理流压等对采收率有重要影响的参数的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七棵树油田属于典型的低压、特低渗油藏。为了提高开发效果,七棵树油田SW10区块对水平井的开发采用了超前注水,根据开发理论与生产实践,对七棵树油田SW10区块的超前注水开发效果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超前注水对SW10区块水平井压裂效果、含水率和产量自然递减产生了明显影响。超前注水后,地层压力高,压裂液返排率提高,排液期缩短,有效提高了投产初期的产油量;减小了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储层物性伤害,有效提高了原油相对渗透率,降低了水平井的含水率;采用超前注水的油井比同步注水的油井的地层压力保持水平高,地层压力下降相对缓慢,单井产量递减慢。  相似文献   

18.
对于高孔中渗的常规稠油出砂油藏,当一套井网合采,由于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的影响,高渗透层的井容易受到注水效果,液量高,含水高,水淹严重;低渗透层的井见不到注水效果,液量低,液面深。随着井网的不完善,区块地层压力下降快,原油脱气严重,制约油井产量得不到正常发挥,产量递减快。本文提出了科学划分开发层系,优化井网结构,减缓油井水淹的速度,保持油藏的地层能量,使出砂油藏能持续稳定开发。  相似文献   

19.
牛心坨油层2001年后实施分层系注水开发调整,上层系由于储层物性差,注水压力高,油井见效慢,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为摸索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方式,2008年开展小井距注采井组试验,通过细分注水,调压、二压等完善注采系统工作,注水开发效果明显改善,油藏递减得到控制,为下步小井距扩大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吴旗油田长6油藏超前注水开发技术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同步注水和滞后注水相比,超前注水这种先注后采的开发方式,在合理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及保持油井较高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采用超前注水技术,改善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和采收率低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吴旗油田吴420井区为例,介绍超前注水开发技术在该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开发效果分析,认为超前注水是提高低渗透油藏最终采收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