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渗透率在(0.1~50)×10~(-3)μm~2范围内的油藏称做低渗透油藏,经过相关探勘统计,我国低渗透油藏占我国油储量资源的22%,开发低渗透油藏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主要分为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当前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并不理想,存在注水压力高、油井供液不足、产量递减快、采油速度低等问题,导致出现了高含水、低采收率、开发效果差的现状。本文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于高孔中渗的常规稠油出砂油藏,当一套井网合采,由于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的影响,高渗透层的井容易受到注水效果,液量高,含水高,水淹严重;低渗透层的井见不到注水效果,液量低,液面深。随着井网的不完善,区块地层压力下降快,原油脱气严重,制约油井产量得不到正常发挥,产量递减快。本文提出了科学划分开发层系,优化井网结构,减缓油井水淹的速度,保持油藏的地层能量,使出砂油藏能持续稳定开发。  相似文献   

3.
文33块沙三上油藏属典型的高压低渗透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油藏单井日产量小,稳产状况差,产量下降快;注水井吸水能力差,注水压力高,而采油井难以见到注水效果;油井见效后含水上升速度快,而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藏稳产造成很大困难。2000年以来通过缩小井距注水开发,并适时实施整体压裂引效措施,有效地实现了文33块沙三上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4.
针对锦州油田注水开发区块近年来产量下降快、递减大的情况,紧紧抓住油藏特点,以注水为中心,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深入油藏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锦州油田的稀油注水技术、油井挖潜技术,有力稳定了开发局面,实现了油田高含水期4a稳产,为高效开发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峰油田白马南长8特低渗透油藏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注水开发过程中,主向油井表现出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侧向井见效差,地层压力低、油井产液能力低。为此,通过对反九点井网转线状注水渗流特点认识,确定转线状注水的合理调整时机,为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低渗透油藏的不断开发,高含水后期开采难度大,产量严峻,为提高油井的产能,近几年来,我们对油井采取了压裂、缝网压裂、补压、压堵等治理措施,增产效果较好,然而压裂后受地层等原因的影响,经常出现有效期短,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等问题,为了有效接替,尽量延长和提高压裂效果,充分发挥压裂的作用就需要我们对压裂后如何提高产能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针对大庆H油田油井压裂后开展的注水调整、优化生产制度、换大泵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效果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认识,对今后压裂后挖潜增效做出指导。  相似文献   

7.
黄沙坨油田为火山粗面岩油藏,地质储量2744万吨,具有裂缝发育、埋藏深、地层温度高的特点。经历了天然能量和注水两个开发阶段。注水开发递减快,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2003年后产量快速递减,2012年底产量只有2.13万吨,采油速度仅有0.08%。标定采收率13.3%,阶段采出程度5.39%。油藏裂缝发育,底水及注入水沿裂缝快速推进,油井普遍高含水。受油藏条件限制,常规技术应用效果差。在借鉴同类油藏成功注气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非烃类气驱试验,见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河南油田常采区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井组间平剖面矛盾突出,油井含水上升快,部分井水淹严重,为了稳油控水,利用氮气抑水增油的特点,促使油藏压力重新分布,改变驱油剖面,提高油藏采收率,实现老区稳产,找出实现油井增产的原因,为今后注氮优选油井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藏在实行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容易沿着渗透性较好的方向突进,导致对应油井含水上升快或者难以见到注水效果,而相对低渗透层吸水量较少,甚至不吸水。利用注入剖面测试技术,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能够从纵向和横向了解油层的吸水状况、注水波及特征及储量动用情况。再结合相关资料对油水井作出及时的调整措施,达到提高该油藏注水效率和区块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B区块部分油井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高含水井数逐年增加,油井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为此,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开发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的类型,采取了不同的治理对策,均得到应用,形成了B区井层挖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安塞油田塞169油藏为注水开发油藏,目前区块处于中高含水阶段,油藏20102012年含水上升率分别为3.21%、0.57%、2.7%,含水上升速度快,油藏稳产难度大。通过注采强度优化调整,有效缓解了含水上升与液量下降、油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对中高含水阶段的注水开发油藏制定稳产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林樊家油田油稠、易出砂、水油流度比大,注水开发后油井含水上升快,稳产难度增大的问题。开展了活性水驱研究试验,得出以双子表面活性剂和单酚钾为主的最佳驱油配方及最佳使用浓度,现场试验见到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常规稠油出砂油藏的水淹治理和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物性差,注水开发难以达到设计注采比,油藏保持合理压力开发难度大,储层应力敏感性强,压力降低储层不可逆伤害大,产量递减快且恢复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知名低渗透油藏均推荐采用超前注水技术提前注水达到指定压力后开发,可改善开发效果,显著提高采收率。而对于错过了实施超前注水时机开发地层压力已经降到合理压力以下的低渗透油藏,如何恢复压力并保持合理压力开发是目前这类低渗透油藏面临的重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七棵树油田开展利用低油价油井关停时机实施注水加快速度补充能量试验,并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动态监测情况相互应证的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低渗透油井关停期注水的技术策略,得出关停期注水技术提效的关键在于油井复产后合理提液,成功实现对应油井増油30%。  相似文献   

14.
胡状集油田属于严重非均质油藏,在注水开发后表现为油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并且很快在注采井间形成高渗条带,影响开发效果。如何对高渗条带识别,成为改善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本文通过沉积微相法、测井评价方法、示踪剂监测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开展对高渗条带识别的研究,为下步措施安排提供了可靠的调整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站油田属于低渗透裂缝型砂岩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后,裂缝方向的油井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油田稳产难度大.由于新站油田开发井没有单井单层的储层物性参数,制约了数值模拟的精度,因此本文开展新站油田葡萄花储层物性参数的研究,定量给出“孔渗饱”等参数,为下一步的储层数值模拟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商25块沙四下属稀油中等渗透率层状油藏,含水上升快成为影响该油藏开发效果的一大瓶颈。针对该油藏油层比较多、井网比较完善的特点从油藏地质特征认识入手,开展单元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研究,提出了应用水动力学方法,调整注水结构,提高注水利用率,控制该油藏含水上升率,延缓自然递减率,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属注水开发油田,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油藏储层自身非均质性强,注入水沿高渗透带窜流严重,小层单层突进现象越发严重,致使有些井的主力小层出现水淹的情况,油藏综合含水进入快速上升阶段。目前解决油藏注水中存在的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水井调剖以及高含水油井堵水。本文通过油藏工程的各种方法以及对调剖工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对调剖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出一套适合油藏开发的调剖液体系(可动凝胶配方),并为油藏下一步改善水井纵向吸水剖面、控制油井含水提供有效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WB长3超低渗致密油藏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开发难度大。超低渗油藏水平井注水开发尚无成熟的经验,水平井弹性开采,产量递减较快,单井稳产难度大,采收率低。本文研究了该井区水平井含水变化规律、递减特征和地层能量变化特征等生产动态特征。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的开发方式,提出段内多点注水和超前注水是有效控制水平井递减的有效的稳产对策,还通过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注水参数,有效预防了油井过早水淹。  相似文献   

19.
华庆油田是典型的致密油藏,开发初期表现出剖面动用程度低且吸水不均、局部油井见水关系复杂、地层压力下降、单井产能低等现象,调整难度越来越大。生产过程中利用动态监测资料,研究油井含水变化与注水的关系、平面及纵向上的油水分布规律、储层裂缝与水线推进关系研究、油层污染程度以及油层改造效果评价等。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开展油藏精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注采调整,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20.
沈阳采油厂沈95块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北部,属中孔、砂岩油藏,南部主要为含砾中粗砂岩21.2%,北部主要为细砂岩18.0%。油品性质为高凝油,具有“三高”特点:高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析蜡点,由于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井开发难度加大,油井举升过程受偏磨、出砂、高含水等因素影响,检泵周期、泵效、生产时率等指标完成难度加大,开发成本日益增加,几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高凝油措施挖潜、井筒举升等工艺技术优势不断显现并逐步成熟,铸塑杆防偏磨技术、全井扶正技术、防泵漏技术以及伴热工艺优化技术已成为实现油田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主力区块油井普遍高含水,注水优势通道客观存在,稳油控水难度增加。开展油井举升工艺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深入油井防偏磨、防泵漏技术,实现油井举升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