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改善无机热变色材料的可逆性能,采用油相相分离法,以无机变色颜料镍的化合物为芯材,乙基纤维素(EC)为壳材料,环己烷(HC)为溶剂,制备了S/O型可逆热变色微胶囊,并研究了微胶囊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变色性能等。结果表明,S/O型可逆热变色微胶囊提高了芯材的热变色性能,具有良好的包裹和较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结晶紫内酯-双酚A-十六醇组成的热致变色材料为芯材的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该体系中不同表面活性剂、酸化剂对微胶囊的成囊效果、表面形貌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采用质量分数为1%的黄原胶,可适当调节油/水界面张力,减少微胶囊过程中的团聚现象,而采用马来酸作酸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微胶囊成囊效果和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用磁控溅射制备VO2热致变色薄膜。在不同的O2/Ar+O2流量比下,沉积了一系列VOx薄膜,给出了沉积速率以及高温/低温下电阻率变化的规律。得到了组分比较纯的VO2热致变色薄膜。研究了薄膜的光透射谱和相变过程中电学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电致变色热控器件透明导电层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电致变色热控器件的透明导电层开展了ITO薄膜的制备工艺研究,对薄膜制备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溅射压强、氩/氧比例、退火温度等)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薄膜性能,制备的ITO薄膜电阻在100 Ω~120 Ω左右,在太阳光谱范围的吸收率小于5%,可以满足电致变色器件对透明导电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致变色热控器件的透明导电层开展了ITO薄膜的制备工艺研究,对薄膜制备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溅射压力、氩/氧比例、退火温度等)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薄膜性能,制备的ITO薄膜电阻在100-120Ω/cm左右,在太阳光谱范围的吸收率小于5%,可以满足电致变色器件对透明导电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种热致变色玻璃材料及其实用性能.测试了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厚度下的光透过率变化情况,选定了最佳的材料配方,确定了材料在玻璃中的最佳填充厚度为5mm.将该配方材料填充于夹层厚度为5mm的玻璃中,制成热致变色玻璃考察其透光遮光性能.结果表明,该热致变色玻璃材料在23℃时开始变色,在29℃时完全遮光,且过程可逆.通过模拟装置发现该热致变色玻璃材料能使得箱内外温差最高达到14.2℃,同时该热致变色玻璃材料良好的耐光性、耐热性及耐循环使用性表明了该材料的实用性能,为研发新型节能玻璃材料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以脂肪酸酯相变材料作为光敏变色材料的溶剂,并以二者为芯材,以密胺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具有智能光敏变色和相变调温功能的微胶囊材料。以DSC、TGA、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电脑测色仪等对研究结果行进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智能光敏变色相变调温微胶囊成型良好,表面光滑圆润,粒径约为3~4μm,粒径分布集中;智能调温功能明显,升降温相变温度分别为27.0和20.2℃,熔融相变焓为68.1J/g,凝固相变焓为86.2J/g,具有明显的光敏变色功能。  相似文献   

9.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李文戈  朱昌中 《功能材料》1997,28(4):337-341
本文就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重点介绍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组成,特性,变色机理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二炔单体自组装过程中掺杂纳米氧化铜粒子,经紫外光(λ=254nm)照射聚合得到蓝色聚二炔/纳米氧化铜(PDA/CuO-NPS)复合物。在未聚合分散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聚乙烯醇(PVA)水溶液,制备均匀的热致变色PVA/PDA/CuO-NPS薄膜。结果表明,PDA/CuO-NPS复合物具有蓝色到紫色再到红色的颜色转变特性,随着光聚合时间增加,分子内应力增加,变色温度由60℃降低为50℃。降温后分散液颜色迅速恢复到紫色,618nm处的峰值显著提高。通过与聚乙烯醇的交联,得到的PVA/PDA/CuO-NPS薄膜两步变色温度分别升高到约50℃和约85℃,并在红色(30℃)和黄色(90℃)之间可逆转换,经过多次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可逆热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制备以溴甲酚绿为电子给体,MgCl2·6H2O为电子受体,聚乙二醇/二醋酸纤维素共混物为熔融性化合物制备了一种固.固可逆热致变色膜,用DSC、UV及XRD对该膜的热致变色性能及热致变色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选择具有固.固相转变的聚乙二醇/二醋酸纤维素共混物为熔融性化合物能使溴甲酚绿.氯化镁发生热致变色。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工艺,以纯镍靶为靶材,在SnO2玻璃上制备电致变色NiOx薄膜。通过对薄膜X射线衍射(XRD)、X光电子能谱(XPS)、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循环伏安曲线及可见光透过率的测定,探讨了NiOx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和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表面形貌。测试表明该氧化镍薄膜具有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和阳极着色效应,以及较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半导体和金属间的相变特性,伴随着温度、电场、压力的变化,具有相关智能特性的VO_2薄膜材料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阐述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制备金属氧化物方面的物理过程和技术特点,详细介绍脉冲激光沉积制备VO_2薄膜材料的工艺参数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与几种常规制备方法进行对比,给出脉冲激光沉积掺杂对VO_2薄膜材料特性的影响,以及采用脉冲激光沉积制备VO_2纳米材料,讨论了脉冲激光沉积制备具有智能特性的VO_2薄膜材料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赵晓玲  王孝  曹韫真  闫璐  章俞之 《功能材料》2013,(18):2727-2730
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监测系统(PEM)控制钒的等离子强度,在石英基底上磁控溅射制备了VO2薄膜。采用XRD、XPS、SEM、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薄膜的结构、光学及相变特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VO2薄膜具有(011)取向,VO2薄膜的热滞回线宽度为25℃,可见光透过率和太阳光调节率分别可达Tlum,l=34.1%、Tlum,h=35.3%和ΔTsol=6.8%,相变前后,红外光区的反射率变化最大值可达44.4%。  相似文献   

15.
热致变色二氧化钒薄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氧化钒薄膜具有优异的热致变色特性,已成为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结合二氧化钒的结构分析了其热致变色特性;综述了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方法,着重评述了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及溶胶-凝胶法等几种常用方法;阐述了二氧化钒薄膜在智能窗、新兴光子晶体、伪装隐身技术方面的应用前景;最后指出了其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凤  管萍  胡小玲 《材料导报》2012,26(9):76-80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低温变色性能优于传统的无机可逆变色材料,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研究与开发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已不少,其变色机理不尽相同。重点介绍了分子结构的变化对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变色机理的影响,并概述了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材料作为智能化变革的基础,成为了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热致变色材料是一种智能变色材料,可以随着外界温度的改变发生颜色变化,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窗、温度传感、防伪、智能纺织、变色涂料等领域。热致变色材料的种类繁多,其中过渡金属配合物热致变色材料通常变色温度较低、变色现象明显并且拥有较独特的电子传递特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热致变色过渡金属配合物发展初期,科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配合物的结构和变色机理,关于配合物应用方面的研究很少,这主要是由于热致变色过渡金属配合物自身具有缺陷(如摩尔吸光系数低、变色需要溶剂等)。在最近十几年,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增加热致变色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实用性,例如使用离子液、新型配体以及与其他功能材料复合等手段,使热致变色过渡金属配合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相关综述还较少。只有掌握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才能更好地设计符合不同应用场景的热致变色材料,本文首先对热致变色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变色机理进行介绍,常见变色机理包括构型变化、配体改变、自旋交叉,然后归纳总结了最近几年热致变色过渡金属配合物在温度传...  相似文献   

18.
Sol-Gel法制备氧化镍电致变色薄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镍的醇盐为前驱体并加入催化剂和各种添加剂制成涂膜溶液,采用浸涂-提拉法(dip-coating)制备NiOx电致变色膜。讨论了先体胶液的性质、热处理制度及变色参数对薄膜表面微观结构和变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WO3纳米薄膜的制备与气致变色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吴广明  杜开放  陈宁  沈军  周斌 《功能材料》2003,34(6):707-710
报道了以钨粉为原料,采用溶胶一凝胶技术和旋转镀膜方法,制备出了气致变色WO3纳米薄膜。采用椭偏仪、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红外光谱仪以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分析了薄膜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使得薄膜致密,折射率增大,厚度减小,薄膜结晶;过氧键消失,WO3微结构发生了变化,共角W-O-W键吸收越来越强,且向高波数方向移动。这些变化归因于热处理导致的WO3颗粒形状、团聚状态的变化以及应变键的产生。WO3纳米薄膜具有很好的气致变色特性,致色与退色态透射率变化超过60%,变色起因于H扩散到WO3薄膜中形成的小极化子吸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制一种具有蓄热调温功能的织物,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正十八烷为芯材,以三聚氰胺-甲醛-尿素树脂为壁材的相变材料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微胶囊的表面形态和储热性能。采用干法涂层工艺将不同质量分数的相变微胶囊整理到丙纶SMS复合织物上,并对其进行外貌、热性能及蓄热调温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表面光滑平整,熔融热焓为228.1J/g。整理后的复合织物表面附着有微胶囊,织物的熔融热焓值随着整理液中微胶囊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降温速率明显减缓,具有良好的蓄热调温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