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分析了建筑围护结构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隔空气渗透层的设计要求,隔空气渗透层位置及连接节点构造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利用柱腹板屈曲后强度轻钢框架加强型中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为轻钢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对两组轻钢框架中节点进行低周往复循环载荷下(拟静力)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采用ABAQUS非线性有限元程序进行仿真,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有限元模拟的正确性.结果采用增加横向及纵向加劲肋的方式进行加强的中节点具有较强的吸能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所建立的ABAQYS有限元模拟程序能对此试验过程进行有效的全过程模拟.结论两类不同加强方式的轻钢框架中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分析具有良好的仿真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轻钢结构住宅是指以高效能结构钢材作为建筑承重部件,以轻型建筑墙体材料作为围护结构的绿色住宅.轻钢结构住宅具有自重轻、建设速度快、性能好、节约能源、节约材料、节约用水、节约用地、抗震性好等特点.主要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概述了轻型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发展势态,并指出在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现存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多层轻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提出了结构体系的建立方法、分析了主要构件及节点设计原理和基本的技术要求。研究了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设计以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陕西关中地区公共建筑适宜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通过对已建成的典型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进行研究,重点从该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设计等方面,探索了近零能耗建筑关键节能技术.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围护结构的重要节点进行二维传热分析,分析不同构造节点的热损失分布.采取压差法对房间进行检测,得出了主要房间的气密性指标.基于多维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建筑的室内外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建筑的节能潜力.结果表明:该建筑的外围护节点构造做法能降低热桥效应,各节点线性热桥传热系数ψ在满足标准限值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建筑的热损失.房间气密性测试得出平均换气次数0.25次/h,满足近零能耗建筑标准.根据环境测试分析,在冬季和夏季室内每层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在20~26℃之间波动,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建筑能源消耗主要依靠清洁能源,该建筑在少量能源消耗的情况下能较好的维持室内环境的热舒适,可为陕西关中地区的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新型的适用于低、多层轻钢住宅的轻钢结构体系-3L体系,利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轻质剪力墙进行有限元分析,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插销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它们的强度与刚度特性,并应用到设计中,使3L结构体系具有节省钢材、施工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轻钢在新集矿区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国内外轻钢发展状况,总结了轻钢建筑的推广应用价值及其在煤矿地面建筑的应用范围,并通过实例介绍了新集推广应用轻钢建筑所取得的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优化轻钢龙骨复合墙体传热性能的有效途径,扩大其在我国寒冷地区的应用,采用热电偶测温方法进行了腹板开孔、带外保温层腹板开孔轻钢龙骨复合墙体传热性能的试验研究,重点考察了墙体的传热系数和测点温度,并与有限元建模分析所得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和测点温度进行细致对比.结果表明:腹板开孔可以降低轻钢龙骨墙体的热损失,从而削弱龙骨所在部位的热桥效应,显著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两种试验方案的墙体传热系数分别为0.315W/(m2·K)、0.250W/(m2·K),可以满足我国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50%的传热系数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9.
结构试验和工程实践均表明体系节点具有半刚性特点,但在结构分析和设计中,通常采用理想刚性或铰接进行简化,不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为掌握和合理利用该轻钢龙骨体系节点的半刚性性能,对3种典型节点型式进行了试验测试,利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分析原理和方法得到各节点的弯矩与转角曲线(即M-θ曲线);参考型钢结构节点半刚性分析方法,得到各节点的初始连接刚度和极限弯矩承载力;通过拟合试验数据得到各节点的M-θ曲线和节点形状参数,曲线吻合较好,所得形状参数可以用于工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型钢结构节点的半刚性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轻钢结构体系,也可为其他类型轻钢结构节点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外墙外保温的细部节点设计对既有建筑外墙节能改造的质量好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介绍外墙节能改造细部节点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外墙外保温改造工程常规细部节点和特殊细部节点构造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勒脚、墙体阳角、滴水槽、女儿墙等部位和空调孔、外墙固定件的做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细部节点设计建议,以期为既有建筑外墙节能改造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风灾对钢结构建筑产生的经济损失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通过对钢结构建筑在风灾中的破坏形式和原因进行分析,风灾导致破坏的主要原因为瞬时风荷载过大造成围护结构或附属结构破坏、梁柱构件节点破坏、基础向上位移过大及主体结构倒塌破坏等,并提出了在设计时考虑阵风系数、围护结构采用可靠连接、加强柱脚与基础的连接,增加结构整体刚度及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轻钢活动板房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适用性差和安全隐患多的问题,进行了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找出了导致轻钢活动板房适用性和安全性差的原因,并提出了轻钢活动板房的建筑设计"模块化"、结构设计"标准化"、构配件设计"工业化"和节点设计"定型化"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外伸端板节点的抗火设计提供参考,提出了一个外伸端板节点抗火设计方法.结合我国现行的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和CECS200:2006《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考虑结构钢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对常温下外伸端板节点的承载力进行分析和改进.提出了高温下高强螺栓,外伸端板,柱翼缘和节点板域抗火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计算两个外伸端板节点的临界温度和耐火极限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轻钢框架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检验利用柱腹板屈曲后强度的轻钢框架节点板域的抗震性能.方法在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模,通过施加低周反复荷载,分析框架节点的力学性能.结果框架节点的破坏属于局部屈曲破坏,节点板域无显著加强的节点,破坏发生在节点板域上,显著加强的节点破坏发生在梁端.结论研究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剪切变形很大,拉伸变形和弯曲变形很小;显著加强的节点,抗剪切变形的能力很好,拉伸变形和弯曲变形不显著.对节点板域进行加厚并布置对角肋是减小节点剪切变形的一种很有效的节点构造形式.由于周围约束板件能提供强力支撑,这样节点板域屈曲以后并不立即失效.  相似文献   

15.
轻钢结构设计中腹板屈曲后强度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介绍了轻钢结构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作了总结.阐述了我国现有的设计规范、标准对构件利用屈曲后强度设计方法的规定,指出了由于缺乏对轻钢结构设计方面,尤其对轻钢结构利用腹板屈曲后强度构件,对整体结构稳定及变形影响的规定而引发的不利之处.提出了应建立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型轻钢龙骨结构体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新型轻钢结构住宅——轻钢龙骨结构体系在建筑、结构和制作与安装上的特点,阐述了其结构设计要点,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多层轻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 ,提出了结构体系的建立方法、分析了主要构件及节点设计原理和基本的技术要求。研究了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设计以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轻钢加层节点的累积耗能性能,设计制作了4种不同形式的轻钢结构加层节点.分别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并分析其破坏现象、滞回性能、强度退化及累积塑性变形率.结果表明:与传统植筋节点相比,3个新型节点均能有效控制结构裂缝的开展,外包钢强化节点延缓节点承栽力的降低最有效;外包钢强化节点的累积耗能能力提高了115%,碳纤维强化节点和连接形式转化节点的累积耗能能力提高30%左右.  相似文献   

19.
榫卯节点是木构建筑、木构家具基本的连接方式之一,历史悠久,延续至今。本文试从工具演变的角度,分析榫卯节点的发展变化,归纳出人、工具、榫卯节点三者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当今在数字建造领域,建筑师及设计者无需具体娴熟地掌握木工技法,而是依托数字化木作工具平台,即可全过程实现木构榫卯节点的设计与加工。榫卯节点的数字化设计与加工拓展了建筑与家具形式,也对设计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轻钢结构加层中节点加固后的抗震性能,设计制作了一个传统植筋节点和2种不同材料强化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对3种不同形式的加层中节点的破坏现象、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以及2种材料的强度利用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个轻钢结构加层节点的破坏形态均为梁铰破坏,这2种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均优于传统植筋节点,其中外包钢强化节点的滞回曲线最为饱满,耗能能力最强,承载力最高;碳纤维强化节点能够延缓节点的开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