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蛇纹石酸浸渣常压碱溶法制备的硅酸钠溶液为基础原材料,采用并流滴加法制备白炭黑,对白炭黑制备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并对制得的白炭黑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白炭黑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二氧化硅质量分数11%,反应终点pH值8,反应温度80℃,电解质添加剂X(无机化合物)质量分数5%,搅拌速度300 r·min-1;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白炭黑的平均粒径为6.96μm,DBP吸收值为2.40 mL·g-1,各项性能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用碳分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萍 《山西化工》2002,22(2):46-47
介绍了用碳分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的机理,具体的工艺流程,经实验得到了较优的化学合成条件及洗涤和干燥条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4.
表面活性剂使白炭黑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量实验,研究了在SiO2含量相同或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种的表面活性剂在其含量改变时,对提高白炭黑DBP和比表面积的影响,在传统的酸性硅溶胶两步法生产白炭黑的工艺基础上,增加一次添加表面活性剂的过程,从而获得吸油值高,比表面积大,具有气凝胶特性的优质白炭黑,同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使白炭黑改进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茂名油页岩灰渣为原料,采用酸法制备白炭黑,考察了碱浸条件对二氧化硅产率的影响。实验得到制取白炭黑的最佳碱浸工艺:碱浓度为3 mol/L、碱用量(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硅的物质的量比)为4∶1、碱浸时间为4.0 h、碱浸温度为90 ℃。在最佳条件下,白炭黑的产率为63.79%,粒径为54 nm。制得的白炭黑符合HG/T 3061—1999《橡胶配合剂 沉淀水合二氧化硅技术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泡花碱和硫酸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合成制备白炭黑产品。研究讨论了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以及洗涤方式等因素对产品吸油值的影响。吸油值大小反映了白炭黑中的有效空隙容积。吸油值越高,白炭黑结构就越高,对于优良的分散性而言,最基本的前提是设计出合适的结构。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对反应条件优化组合,可以得到不同吸油值的产品,从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白炭黑,对影响纳米白炭黑生产的条件及反应因素进行优化,得出沉淀法生产纳米白炭黑的最佳实验条件。产品的检测结果证明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8.
以竹醋液和硫酸的混酸为酸化剂、采用沉淀法合成抗菌白炭黑,考察了反应温度、混酸配比、聚乙二醇添加量、水玻璃浓度和打底水量对白炭黑吸油值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温度、打底水量、聚乙二醇添加量对吸油值影响极为显著,混酸配比影响较为显著,水玻璃浓度不显著。实验验证产品比表面积和吸油值高,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沉淀白炭黑生产工艺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玻璃和硫酸为原料采用沉淀法生产白炭黑产品.讨论了反应温度对产品比表面积和DBP吸油值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原料水玻璃密度和硫酸浓度、pH、蒸汽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比表面积和DBP吸油值的白炭黑产品加入橡胶中,胶料的硫化时间、500%定伸应力、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等物理性能.改进了生产工艺过程,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组合,可以得到比表面积不同的系列产品,从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由蛇纹石酸浸渣制取白炭黑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蛇纹石酸浸渣为原料制取白炭黑的工艺过程,分析了白炭黑产品的形貌和质量。试验结果表明,白炭黑制取过程中SiO2总回收率为88.37%,白炭黑产品为无定形结构,形貌近似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1.28μm,化学成分符合HG/T 3061-1999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煤炭资源化分级利用,对东北某热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进行提铝研究。用硫酸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酸浸,以获得较高的铝浸出率和合适的酸浸条件,产品为富含硫酸铝的酸浸液和高硅提铝残渣。酸浸实验结果表明,较为合适的酸浸条件为:5mol/L的硫酸、105~110℃的酸浸温度、2h的反应时间和1:3的固液比,此时铝浸出率为91.5%,提铝残渣中SiO2含量高达87.6%。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原始煤灰渣中的铝元素主要以非晶态的化合物形式存在,而非晶态物质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促成了较高的铝浸出率。因此,这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灰渣酸浸提铝提硅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二酰异羟肟酸萃取法从粉煤灰中提取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二酰异羟肟酸 (DHYA)的磺化煤油溶液从低酸度粉煤灰浸取液中提取锗。采用相比 1 3~ 1 4 ,水相pH值为1 0 0~ 1 2 5,在室温下进行三级逆流萃取 ,使用NH4 F溶液反萃取 ,最后锗收率可达 99% ,产品纯度在 99 8%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丁文起 《无机盐工业》2005,37(10):40-41
论述了碳酸钡碳化过程的化学变化。三塔串联碳化时,集中导入二氧化碳气体,降低了后两塔的过饱和状态,也降低了晶核成长的推动力,这样,出现大批有缺陷的结晶,造成产品品质低下。分散导入二氧化碳气体,给晶核成长以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能有效地提高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4.
用粉煤灰和废酸生产聚合氯化铝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用粉煤灰和废酸生产高效混凝剂聚合氯化铝的技术,不但可以消除粉煤灰和废酸污染,还可以生产质量优良的高效净水剂聚合氯化铝,既实现了废物综合利用,又保护了环境、消除粉煤灰扰民问题,同时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氟铵助溶法从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针对传统的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方法存在的问题,采用氟化铵助溶法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从实验原理、工艺路线、工艺参数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氟铵助溶法提取氧化铝,铝的溶出率和Al2O2的含量均可达到97%以上;采用氟铵助溶工艺,反应基本上处于常温常压下工作,避免了高温烧结工艺,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基本实现了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软锰矿经还原焙烧酸浸提取锰后,渣中二氧化硅质量分数超过60%,而且其他杂质较少,是较好的含硅原料。采用在常压下用氢氧化钠溶液浸出软锰矿酸浸渣中硅的工艺,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氢氧化钠浓度和液固比等因素对硅浸出率的影响,并对浸出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硅浸出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液固比、反应时间和氢氧化钠浓度。当反应温度为120 ℃、液固比(溶液体积与软锰矿酸浸渣质量比,mL/g)为2∶1、反应时间为5.5 h、氢氧化钠浓度为20 mol/L时,硅的浸出率达到70.9%。  相似文献   

17.
利用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CSEM)和5E-AFⅡ型智能灰熔点测试仪分别研究了A和B两种典型煤样的矿物组成及粒径分布和煤灰熔融温度。结果表明,煤灰熔融温度随粒径增大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当粒径大于100μm时,煤灰流动温度大于1 450℃。A、B煤中高岭石、石英、硅铝酸钾、蒙脱石矿物均以中小颗粒的形式存在,方解石分别以小颗粒、粗大颗粒的形式存在,铁氧化物则反之,且内在、外在矿物颗粒分布存在非均一性,这些是导致煤灰熔融特性产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高温煅烧法对粉煤灰进行活化,采用酸浸法浸取活化后粉煤灰中的镓。研究了煅烧条件(助剂种类、助剂含量、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粉煤灰中镓的浸出效果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表征粉煤灰以及不同煅烧条件下所得产物的物相组成,用ICP测定了浸取液中的镓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助剂(碳酸钠、碳酸钙和氧化钙)中,碳酸钠是粉煤灰活化的最优助剂;碳酸钠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5∶1、煅烧温度为800 ℃、煅烧时间为120 min时,粉煤灰中镓的浸出量(质量分数)为5.262×10-5。  相似文献   

19.
刚柔组合桨强化粉煤灰酸浸搅拌槽内固液混沌混合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粉煤灰提铝工艺中酸浸搅拌槽均采用刚性搅拌桨。因刚性桨卷吸能力有限,导致固体颗粒易沉槽、流体混沌混合效率低。提出刚柔组合桨强化酸浸搅拌槽中固液混沌混合行为。实验基于固含率为30%的粉煤灰-自来水体系,研究了刚柔组合酸浸搅拌槽内混沌混合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采用扭矩传感器采集扭矩时间序列信号,借助Matlab软件编译计算混合过程中最大Lyapunov指数和多尺度熵等混沌特性参数,以单位体积功耗表征搅拌反应器的功率特性。实验考察了搅拌桨安装离底高度、柔性片长度、柔性片宽度等因素对酸浸槽内粉煤灰混沌混合的影响,对比了刚性桨与刚柔组合桨体系的能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刚柔组合桨通过柔性片的作用,能增大搅拌桨的卷吸力,进而减少固体颗粒沉槽现象,促进全槽混沌混合;在最优化条件(120 r/min,搅拌桨安装离底高度为T/4,柔性片长度为1.2H 1、柔性片宽度为D/8)下,体系最大Lyapunov指数达到最大值0.0645,各尺度下的MSE均比其他条件更大,表明刚柔组合桨能够通过柔性片的多体运动,强化体系混沌混合,均化体系能量分布;刚性桨与刚柔组合桨的单位体积功耗随着转速的增加呈现指数规律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