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丙烯酸 (AA) -丙烯酰胺 (AM)共聚物与聚乙烯醇 (PVA)共混制得优先透水的渗透汽化膜用于分离 4 0 %~ 95%的乙醇水溶液 ,研究了膜的热处理温度、分离温度、共聚单体摩尔比、制膜液 p H值等因素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当用 AA∶ AM=1∶ 1(mol)的共聚物与 PVA等质量共混 ,制膜液 p H=7,制得的膜经 16 0℃热处理后用于分离 95%的乙醇水溶液 ,其分离系数和透过速率分别为 PVA膜的 1.3倍和 8倍  相似文献   

2.
以木薯淀粉(CSt)和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硝酸铈铵与过硫酸铵为复合引发剂(CAN--S2O28-),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聚乙二醇6000(PEG 6000)为成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复合PEG(PEG/CSt-g-PAAm)水凝胶材料.研究了PEG对水凝胶溶胀行为的影响,以及PEG/CSt-g-PAAm与CSt-g-PAAm两种凝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EG6000的加入对凝胶材料的重复使用性能有显著改善作用,并可显著增加凝胶的溶胀速率及溶胀能力,温度可以影响PEG/CSt-g-PAAm凝胶的溶胀速率.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均相条件下制备接枝率高、均一性好的丙烯酸接枝改性纳米纤维素晶体(AA-NCC)。纤维素原料在65%的氯化锌溶液中高速剪切溶解,再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使纤维素与丙烯酸单体发生均相接枝共聚反应,进一步进行超声波处理,得到了AA-NCC。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AA-NCC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谱学等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AA-NCC为均匀的球形,粒径约为10nm~40nm,分散性有明显改善。而且AA-NCC具有纤维素的基本化学结构,但其结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结晶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先制备出粒径均匀、形态一致的乳胶粒 ,采用后处理过程得到大量带有微孔的颗粒 ,并对共聚物进行测试分析。同时论述了三元共聚物反应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军  黄劲松  杜先锋 《材料导报》2011,25(24):46-49
在60 Co间歇式共辐射条件下探讨了淀粉与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流变相态的接枝共聚反应;采用FTIR和SEM对接枝产物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盐单体的配比、原料配比、辐射剂量等因素对聚合物吸水率、耐盐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引发剂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较高耐盐性和高吸水速率的淀粉-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克服了传统生产方法中耐盐性低、吸水速度慢、高污染、高耗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超高分子量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淀粉为基材、丙烯酰胺(AM)、丙烯酸(AC)为聚合单体,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合成接枝聚合物。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讨论了合成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NH4)2S2O2]:mE(NH2)2CO]=2.5:1.8为引发体系,m(Span 20):m(OP4)=40:60为乳化剂,m(淀粉):m(单体)=1:1.5时,接枝率可达148%,特性粘数可达1520mL/g。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单体,以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来制备丙烯酸-丙烯酰胺合成吸水树脂。研究了其工艺过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30℃下,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单体浓度为25%,n(AA)∶n(AM)=4∶1,中和度为75%,交联剂的用量和引发剂的用量分别为单体质量的0.04%和0.3%,所得到的树脂最佳吸纯水倍率及最佳吸0.9%(质量分数)NaCl溶液倍率分别为980g/g和95g/g。  相似文献   

8.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得到不同丙烯酸(AAc)含量的交联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P(NIPAM-co-AAc))微凝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其形态和环境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凝胶粒子大小均一,直径约800nm;当环境温度由15 ℃升至50 ℃时,粒子的体积缩小,这表明P(NIPAM-co-AAc)微凝胶具有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含有0~25mol%丙烯酰胺(AM)的丙烯腈(AN)-丙烯酰胺共聚物,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DTG)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产物中AM的摩尔含量略高于投料比,随AM摩尔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分解温度先降低后又升高。共聚物中AM含量为20mol%时分解温度仅为262.5℃;放热量先减少后增加。AM的引入将聚合物的环化机理从自由基环化机理过渡为离子基环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聚乙烯醇-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以硝酸铈铵作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制备聚乙烯醇-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型吸水树脂的方法,运用正交设计法,找出了影响产品吸水量和吸湿量诸因素的排列次序和各自的最佳条件,红外光谱测试分析表明反应生成了接枝共聚物,所得产品吸蒸馏水能力为1200倍左右,95%RH下的吸湿量为1.6倍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以机械活化淀粉为基材,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法合成了接枝共聚物;考察了各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范围内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引发剂浓度7.30 mmo/L、丙烯酸中和度80%、m(AM):m(从)=0.67、V(油):V(水)=1.2:1、反应温度50℃、m(单体):m...  相似文献   

12.
用FT-IR光谱,1H-NMR谱,质子弛豫时间等方法研究了在热引发条件下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共聚合反应,讨论了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M)在不同配比,不同反应时间下的共聚合转化率,以及单体配比与聚合物链运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MAA)含量增大,共聚合转化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AM与MAA物质的量之比为2∶1,热引发共聚合反应时间为3 h,共聚合转化率可达90.2%。从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的测定得出,当单体配比中MAA含量增加,大分子运动的相关时间(τ)变长,大分子中质子的平均间距变小,链段运动变慢,而高频短程运动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王永伟  朱波  曹伟伟  姜新斌  王西海 《功能材料》2013,44(11):1531-1534
选用丙烯酰胺(AM)为共聚单体制备丙烯腈/丙烯酰胺共聚物。研究了共聚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AM的引入可使PAN预氧化的起始反应温度提前,在DSC曲线上形成双峰,使放热峰宽化,失重降低,降低放热反应速率,有利于促进PAN原丝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形成均匀的环化梯形结构,最终可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腐植酸钾-丙烯酸-丙烯酰胺保水剂的制备及吸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丙烯酰胺和腐植酸钾为原材料,过硫酸钾为激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腐植酸基的腐植酸钾-丙烯酸-丙烯酰胺保水剂,加入腐植酸钾,既降低成本又提高保水剂的性能及增强土壤肥力,可获得保水增肥的效果。并对保水剂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体丙烯酸质量为基准,腐植酸钾用量为3%(wt,质量分数),过硫酸钾用量为0.3%(wt,质量分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为0.03%(wt,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h条件下,共聚合成的腐植酸基保水剂的吸去离子水倍率为821g/g,吸0.9%盐水的倍率为81g/g,保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降低焚烧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超声将水稻秸秆溶解在NaOH/尿素溶液体系,得到了匀相纤维素溶解液,接枝共聚制成高吸水树脂;考察了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反应温度、单体与秸秆配合比等因素对产品性质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TG)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基团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6%(wt,质量分数)NaOH/4%(wt,质量分数)尿素(urea)溶液中,用超声将秸秆制成匀相体系;在温度为65℃,单体与秸秆质量配合比为1∶5,AM与AA质量配合比为1∶2时,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为780g/g,吸盐水倍率为125g/g,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基团转移聚合(GTP)技术,在室温下使用单官能团引发剂,通过对单体加料顺序与时机的控制,合成了一系不同组成比,不同分子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正丁酯(或乙酯)-聚丙烯腈嵌段共聚物,用FT-I,H-NMR,GPC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表征,共聚过程活性中心的转移机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沉淀聚合的方法,采用偶氮二异丁基腈为引发剂,将乙烯基咪唑、丙烯酸、丙烯醇三元共聚,制备了一种具有类似于纤溶酶生物活性的新型高分子。探讨了合成条件对聚合过程、黏度及分子量的影响,并对利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NMR)对该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纤维蛋白平板实验证实该共聚物能溶解血栓。  相似文献   

18.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己烷为溶剂,Span80为悬浮稳定剂,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AM)高吸水树脂,研究了丙烯酸中和度、单体配比、交联剂和引发剂的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树脂吸去离子水和0.9%NaCl水溶液的倍率分别为1282和109g/g。并且在同等条件下,该树脂样品与法国爱森(SNF)产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优异的吸水性能和耐盐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级富勒烯-苯乙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该聚合物易溶于碱性水、甲醇、四氢呋喃等溶剂。采用FTIR、UV-240等进行结构表征。TEM分析表明其在水溶液中形貌为理想的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6nm。四球机试验测试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该富勒烯共聚物可有效增强抗磨能力。对其磨斑表面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磨痕变浅,磨斑减小,有效地降低了磨损。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过硫酸铵引发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与蔗渣木聚糖接枝共聚,合成了蔗渣木聚糖-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三元接枝共聚物.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C)、接枝率(G)、接枝效率(GE)的影响.得到较佳的反应条件为:过硫酸铵的浓度为0.043mol·L-1,m(蔗渣木聚糖):m(丙烯酰胺):m(丙烯酸丁酯)=4:3:1,55℃反应7h.用FTIR、SEM和XRD对原料和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