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偏氟乙烯基聚合物是锂离子电池用聚合物电解质较理想的基质材料,但也存在结晶度高、亲液性差等问题。主要综述了采用γ射线、电子束、紫外等辐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溶液接枝聚合等方法接枝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丙烯乙二醇醚醋酸酯、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聚乙二醇等对聚偏氟乙烯基聚合物电解质的改性研究进展。接枝改性后的聚偏氟乙烯聚合物电解质对电解液的亲和性、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性和循环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耐热性、机械性能等特点,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的隔膜材料。但由于该材料存在结晶度较高、玻璃化温度高、孔隙率低等问题,需要进行改性。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材料的改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出该材料的5种改性方法,即:有机聚合物改性法、纳米无机材料改性法、有机聚合物和无机纳米材料共混改性、稀土氧化物改性法、表面接枝改性法。最后对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十二烷基硫酸根插层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DS-LDH),并与聚偏氟乙烯(PVDF)基质子交换和锂离子传导凝胶电解质复合.研究了DS-LDH在PVDF凝胶电解质中的分散及其对电导率的影响.发现DS-LDH基本以剥离、纳米尺度分散在PVDF电解质中.质子交换和锂离子传导电解质膜的电导率均随DS-LDH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当DS-LDH质量分率分别为7.4%和5.66%(基于PVDF质量)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未改性和复合PVDF基锂离子电解质的电导率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都符合Vogel-Tamman-Fulcher方程.  相似文献   

4.
聚偏氟乙烯分离膜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对聚偏氟乙烯 (PVDF)功能高分子分离膜近年来在共混改性、表面改性、化学改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综合分析了相容性、制膜条件等对共混成膜过程的影响及膜性能的调节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在PVDF分离膜表面改性、化学改性方面的进展 ,并针对PVDF分离膜改性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湿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合物隔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法以PVDF-HFP(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为本体聚合物制备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用隔膜.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工艺条件中静置时间和水浴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并研究了这两个因素对隔膜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交流阻抗技术和PC(碳酸丙烯酯)浸入实验分别测定了隔膜的电导率和吸液率.采用最佳的工艺条件:搅拌温度/静置时间/空气湿度/水浴温度为55℃/10min/45%/40℃制备的聚合物隔膜装配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为87%,放电比容量335mAh/g,充电比容量291mAh/g,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体,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改性硅藻土,通过浇铸-热压法制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实验表明,添加2%改性硅藻土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相比于纯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孔隙率、吸液率和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结晶度降低,界面稳定性极大改善,电导率(30℃)和电化学稳定窗口分别达2.90 mS/cm和5.5V。表明在聚合物基体中嵌入高开孔结构的硅藻土构成插层结构的方案具有取代造孔剂制膜方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强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亲水化改性是当前分离膜研究的热点之一.对PVDF膜近年来在共混改性、表面化学改性、表面接枝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PVDF分离膜改性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指出膜材料共混改性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质轻、安全、易加工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以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为基的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工作,介绍了PVDF-HFP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影响此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因素,并讨论了PVDF-HFP电解质的改性措施,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9.
从结构性能及其成因方面介绍了近年来无机粒子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无机粒子改性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聚偏氟乙烯分离膜亲水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膜基体和膜表面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当前对聚偏氟乙烯(PVDF)强疏水性膜的亲水化改,巨方法,介绍了共混改性、表面化学改性、辐照接枝等方法的机理、优缺点和近年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共混改性是今后亲水改性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聚偏氟乙烯膜的亲水化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强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亲水化改性是当前分离膜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膜本体及膜表面两个角度对PVDF膜的亲水化改性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共混、共聚、化学改性、等离子体处理及接枝改性等多种改性方法的机理、特点及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彪  纪妍妍  魏俊富 《材料导报》2011,(Z2):76-78,82
从结构性能及其成因方面介绍了近年来无机粒子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无机粒子改性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以近年来聚偏氟乙烯膜表面接枝改性的技术及研究进展为重点,从光引发、等离子体诱导、辐照引发、臭氧活化、化学引发等方面出发,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接枝诱发因素对膜表面接枝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接枝改性膜在水处理、工业燃料电池、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一些应用,并提出了其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聚偏氟乙烯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系统地总结了聚偏氟乙烯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因素.不同的添加剂对膜结构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论,低沸点添加剂的加入使膜的支撑层具有海绵状孔结构;而无机盐、水溶性高聚物的加入,会使溶剂与沉淀剂的交换速率加快,使膜的支撑层具有指状孔结构.沉淀剂的凝固强度越高、溶剂与沉淀剂的亲和力越强,越易形成指状孔结构的膜.通过对聚偏氟乙烯膜的改性,可以提高膜的实用性能.  相似文献   

15.
在空气除湿过程中,膜液体分离技术凭借其对空气无污染、效率高、能耗少等优点,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现液体会泄漏到气体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聚偏氟乙烯(PVDF)膜进行改性,使其表面有一层薄薄的α,β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PDMS)致密层.采用扫描电镜、接触角测量表征改性前后的膜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化学接枝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接枝反应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表面接枝了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并讨论了反应体系、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试验表明,接枝AMPS可有效提高PVDF中空纤维膜的耐污染性,并且改性后中空纤维膜的通量随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讨和介绍了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超滤膜、共混膜和改性膜近来的研究情况,提出开发高性能的疏水性微孔膜和小孔径亲水性超滤膜,并解决亲水性PVDF膜的耐污染问题,成为PVDF膜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改性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的制备原理、平板式和中空纤维式两类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现状,并展望其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体,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改性硅藻土,通过浇铸-热压法制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实验表明,添加2%改性硅藻土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相比于纯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孔隙率、吸液率和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结晶度降低,界面稳定性极大改善,电导率(30℃)和电化学稳定窗口分别达2.90 mS/cm和5.5V。表明在聚合物基体中嵌入高开孔结构的硅藻土构成插层结构的方案具有取代造孔剂制膜方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改良的热诱导聚合技术,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分离膜表面接枝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羧酸基团.采用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DSC)、X衍射(XRD)、红外光谱(IR)、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X衍射光电子能谱(XPS)对改性PVDF微滤分离膜(PAA-PVDF分离膜)进行表征,研究了改性PVDF分离膜对Cu2 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热诱导聚合技术在PVDF分离膜表面成功接枝了羧酸基团,PAA-PVDF分离膜对Cu2 的去除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