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动汽车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研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城市空气严重污染问题,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被认为是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除此之外,电动汽车还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可以综合利用各种不同能源的特点,对于全球性节能和能源形式的更新换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法强制推行零废气排放汽车政策以来,世界上很快兴起一场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热潮,  相似文献   

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自从90年代SONY率先推出锂离子电池以来,锂离子电池行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其正极材料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已经从钴酸锂材料一枝独秀,发展成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酸锂、镍钴锰酸锂、磷酸铁锂材料齐头并进的态势。这些材料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发新能源,设计使用新能源的交通工具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方案之一。面对2011年出现的多起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以及大家对电动汽车安全与可靠性存在诸多疑问的现状。本文将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验及实际运营来探讨磷酸铁锂在动力领域的安全性问题。一、锂离子电池可靠性与安全性问题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4.
《现代材料动态》2006,(11):19-20
随着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高能量运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取得突破,锂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除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外,北京发展电动汽车有两个主要原因,即环保要求和奥运要求。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由咸阳威力克能源有限公司研制的用于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项目,近日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高新科技成果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6.
郑勇  李建玲  王新东 《材料导报》2016,30(10):15-18, 32
制备了1.1Ah的18650型LiFePO_4/graphite动力电池并研究了温度对电池循环的作用机制。运用解体与非解体的研究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电池在循环前后的容量以及正负极材料的形貌、结构与电极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经过800周循环后55℃下电池的容量衰减显著,循环后电池的Rb与Rct有较为明显的增加。高温下电池的容量衰减主要来自于活性锂离子的损失。对于LiFePO4正极,长周期的循环并未对LiFePO_4的结构造成影响,同时电极的容量未见衰减。而对于石墨负极,容量在55℃下有12.60%的衰减。在高温循环后负极表面发现了铁元素的沉积。铁元素的沉积加速了石墨电极表面膜的增厚并对电池容量的衰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导电性能优异的纳米碳管替代部分导电碳用以制作磷酸铁锂正极片,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得到极大改善。分别测试纳米磷酸铁锂电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性能,-40℃下纳米磷酸铁锂电池的放电容量为25℃时容量的47.1%,而普通磷酸铁锂电池的放电容量仅为25℃时容量的37.5%;电池的优异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功于整个电池电导性能的改进,为保证电池本身的使用寿命,工作温度应该控制在20~50℃之间。  相似文献   

8.
<正>项目名称:河南省安阳高新区年产5000万安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项目项目类型:新项目合作模式:合资、合作项目所属行业:加工制造项目地区:河南-安阳项目标注:一般项目性质:鼓励类投资总额:86500万元拟引投资总金额:86500万元项目主要内容:项目规划占地122亩,建设8万平米厂房和配套用房,安装各类生产及辅助设备240余台(套)。建设年产5000万安时磷酸铁锂动力锂电池、30万辆锂电池自行车、3万辆锂电池电动特种车辆,如旅游  相似文献   

9.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作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有重大影响。从电池放电中值电压方面研究了高温和低温两个阶段温度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低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较大,高温下电池性能变化不明显,温度50℃以上电池性能开始下降,为保证电池本身的使用寿命,工作温度应该控制在20~50℃之间。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发展也紧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在大幅度上升。但在早期的发展中,动力电池相关的标准依据单一,仅有行业标准QC/T 743-2006作为参考,缺乏权威性及广泛性,行业监管的门槛不清晰,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日趋重要。我国的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需要符合现阶段行业的规范和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我国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标准情况.在对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国内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标准制修订提供参考,以促进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用层次分析法对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研究,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动力电池综合评价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动力电池综合评价和方案选择时的盲目性.以纯电动客车为例,通过各影响因素重要性的两两比较,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最后通过北京市电动汽车实际示范运行的数据,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寿命长、工作范围宽等特点,已经应用于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中。近十年来,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锂离子电池里技术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主要的发展方向,其产业化也正在向前推进。目前,作为纯电动汽车独立驱动电源,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作为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动力汽车辅助电源,锂离子电池在性能、寿命、安全性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4.
纳米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LiFePO4)正极材料具有比能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对环境友好等突出优点,但LiFePO4本身低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阻碍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而制备纳米LiFePO4作为电极材料并进行改性可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合成纳米LiFePO4的不同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并介绍了当前LiFePO4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指出了锂离子电池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_4)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循环性能好、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尤其是在高温下的安全性能,使其成为一种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但是,磷酸铁锂的电子导电率和锂离子扩散速率较低,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市场化应用。本文介绍了磷酸铁锂的改性方法,对提升磷酸铁锂材料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测试》2017,(1):42-45
在聚苯硫醚的生产中,采用甲醇调浆、洗涤,改变洗涤工艺。通过甲醇的洗涤工艺使得锂离子的分离回收效率达到88%,同时实现锂盐与反应副产物钠盐的分离,为后续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创造条件,并且该洗涤工艺没有降低聚苯硫醚产品的性能。利用甲醇洗涤工艺中得到的含锂N-甲基吡硌烷酮(NMP)溶液,再通过溶剂热合成磷酸铁锂,并对其进行碳包覆处理。通过XRD、SEM、电化学检测等表征,所得磷酸铁锂材料粒径小、颗粒均匀、结晶性好,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碳包覆处理后得到的Li Fe PO4/C在0.1C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在152 m Ah/g左右,在1C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仍有137 m Ah/g左右。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动汽车是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和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正在积极推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美国基于其能源安全战略,2009年提出至2015年普及15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德国以降低排放为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锂电池常用的三种正极材料,即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的材料性能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探讨了三种材料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选择中的优势和特征,及其特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由于当前锂动力电池散热特性研究方法受电池负载条件与使用环境的制约,导致测试精度低,采集结果不理想,该文提出基于粒子滤波改进算法的锂动力电池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基于锂动力电池的热生成机理,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构建锂动力电池散热系统传热数学模型。以此模型为状态方程对粒子滤波算法改进,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确定锂动力电池散热的多步骤输出序列,并以输出值作为观测值建立锂动力电池散热状态空间模型。利用正则化粒子滤波算法进行重要性采样与重采样等过程,并迭代更新锂动力电池散热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准确获得锂动力电池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与不同风道平均空气流速,不同测试阶段获得散热特性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4%和1%,均低于对比方法,锂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寿命提高8.13%,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测试精度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交通能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制约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世界石化能源面临供应短缺,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全球石化类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美国能源部研究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石油供给之间将出现净缺口,205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每年500亿桶,几乎相当于20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两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