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拼贴"与中国城市的更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更新的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城市的复杂性与动态适应性的分析,探讨了一种关于中国城市的更新的构想--"拼贴"."拼贴"是一种城市更新的思维方式城市是由不同要素"拼贴"而成的,要采用多元的方法区别对待;城市是由新、旧要素"拼贴"而成的,要在积极的创新中推动城市的发展."拼贴"是一种城市更新的操作策略要建立适应城市特性的操作方法,以及多方合作的操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城市色彩与城市颜色:有联系而相区别 笔者认为,颜色与色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同一部音乐作品或是一篇文章,只不过由几个黑色的音符或文字组成,然而我们在评价中往往会说:作品充满了欢快抑或悲壮的色彩……因而,色彩与颜色的关系可表述为:色彩是颜色的抽象,颜色是一种具体的色彩,颜色的不同反映出色彩的不同;但颜色不是展现色彩的唯一途径,即使颜色不变,色彩也会因为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共同的城市     
<正>意大利著名画家契里柯(Giorgio de Ghivico)有一幅名画叫作《神秘的街道》。它一直是我心中对于城市的梦想: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承载了我们对于未来很多美好的想象,还有很多神秘的东西。芒福德曾说:"如果一个城市的设计中,不包含乌托邦的影子,那么这个城市根本不值得一看。"无论作为一个建筑师,或是作为一个平民,我都很赞同。柯布西耶的城市梦想是一种具有历史意味的梦想,构成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图像,永远记载在建筑史上。他在昌迪加尔规划的城市区域,几乎已经是一个建筑师的"朝圣地"。诚然,有人批判其为汽车设计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张楠  石磊 《规划师》2002,18(8):93-93
"城市接触"(City Touch)是完全建立在抛弃教条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城市设计观,是极端强调后工业信息社会的城市文化、市井文脉,强调人与城市的接触和交往,反对抽象城市平面构图加空洞的空想象征主义教条的人本主义思想方法.它力图创造一种"市民和城市之间可接触"的交往区域--或者更通俗地说,创造一个宜于人类生存的、具有丰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优良的城市交往空间.我们称这种交往为"阅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长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严格建设起来的,还是有自身的生命,一直都是城市学者争吵不休的话题.且不论这个话题是否具有客观性,但至少它涉及到看待城市的不同立场.法国的城市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显然愿意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比如说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城市的问题.在他看来,城市只生产一种东西,那就是它自己的空间.他说:"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与之相关的生产方式,包括那些通常意义上被我们所理解的社会,都生产一种空间,它自己的空间."(<空间的生产>,亨利·列斐伏尔著,3页,布莱克威尔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列斐伏尔进一步强调说:"城市有它自身的实践:它塑造自己,其空间恰如其分."列斐伏尔的这个强调非常重要,它说明城市空间之所以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是因为城市和一种政治与经济的生态密切相关.列斐伏尔认定,城市空间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他称之为"空间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6.
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 在城市中有一块湿地更是非常难得。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城市湿地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如湖南的洞庭湖,解放初期号称"八百里洞庭",现在只剩下不到四百里水面。人类生存和生活污染了部分水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保护"城市之肾"--湿地,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人们在建筑中寄托着希望和理想,用建筑提升城市的品位。城市建筑体现了城市和社会的理想、信仰、制度、伦理和价值观。横向来看,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建筑如同一个个音符,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旋律;  相似文献   

8.
乐山市是我国最早提出"绿心"规划结构的城市之一,如今已发展成为"绿心生态城市"这样一种城市模式,被国内诸多城市效仿.作者结合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亲身体验,通过对乐山市城市"绿心"规划实践的介绍与剖析,对"绿心"规划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杨震  陈烨 《建筑师》2021,(3):120-129
市政厅建筑在粗野主义实践中占据相当比例,但在既有研究中尚未得到深入探析.波士顿新市政厅是影响最大的粗野主义市政建筑之一.本文回顾了它的建设背景及设计哲学,详细分析了它的设计特征(包括:外观形态、内部空间、材料构造、外部广场),阐述了它在"建筑美学与文脉、功能与公共空间"两方面的争论.进而探讨了它基于与文化—城市复杂关联的革命性影响,包括:推动"波士顿学派"兴起、促进波士顿城市转型、对更大范围内建筑学实践与观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从"意识形态流变"的视角总结了新市政厅的价值及社会评价,并从"历史遗产"的维度对新市政厅的历史定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西欧"城市复兴"理论产生的背景 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它将证明且正在证明着:人类注定是一种城市化的生物,城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变化,城市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这种变化也永远不会完结,这种动态的过程将永远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与被调整.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性城市景观"作为一种城市遗产保护的创新方法,它在强调更大城市背景的思路框架下,还强调了根植于当地情况的一种可操作性.文章在"历史性城市景观"关键步骤的基础上,横向归纳出"遗产本体的研究及评估""遗产环境的调研及统筹"以及"项目方案的推进及沟通"3个操作内容,并结合洛阳老城"于家大院"保护更新项目,对这些操作方法进行了实践运用,希望用HUL方法对洛阳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问题给出新的视角,同时也是HUL方法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AT:目前"城市总设计师制"受到很多关注,请谈谈您理解的"城市总设计师"与"城市总设计师制"? 庄惟敏:"城市总设计师"在我国尚未形成制度,因此关于"城市总设计师制"的说法还有待考量.我们看到,近些年在珠三角区域以孙一民院长为首的多个团队进行了城市总设计师的相关实践,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表率,也取得了出色的城市建设成果.但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还未形成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或者由行业主推的制度.而这样一项具有良好成效的工作还未得到普及,也与制度尚未形成有关.目前所说的"城市总设计师制",实际上更多的是规划师、建筑师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总体建设控制的一种行为状态或行为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城市总设计师"更多体现了管理层面的色彩,与行业内规划师、建筑师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我认为,"城市总设计师"是一个统称,代表着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将城市发展和总体控制作为核心任务而承担的职责.也就是说,"城市总设计师"并非一个职业,而是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丁克家庭"居住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旭  黄一如 《建筑学报》2005,(10):44-46
"丁克"是中国城市迅速增长的一种特殊家庭结构.文章通过实态调查,对"丁克家庭"的居住空间、居住方式、居住需求及女性的家庭地位等诸多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广受关注的央视"纪录片"栏目《一个人和一座城市》里,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对他们所处城市那种爱恨交加的叙述。上海的孙甘露说:"现在的上海人更倾向于一个未来的上海,一个新的上海;而实施这一切的,却是一些几无幻想的人。"在他看来,时下上海的许多建筑,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是应该拆掉的。长沙的何立伟言词激烈地表达了对当前城市趋同性的悲哀:"现在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其实都是互相抄袭,你从南到北走一趟会发现,城市的个性,它的文化、它的传统、它的一目了然的特定氛围正在消失。"武汉的方方认为,城市间的大同小异显示出一个民族缺乏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营建理念VS"零识别城市/建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一种不考虑中国特有地情和人情的普适性建筑话语构成的强势氛围正在前所未有地覆盖中国的生存空间,造成"零识别城市"骤然增加、"零识别建筑"急剧泛滥.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作者学习吴良镛教授的<广义建筑学>思想,提出"中国营建"理念,倡导设计理念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从"普适设计"到"地方设计"、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三大方向的转变,探索一种适合特定"地情"和"人情"、呈现中国特有"神情"的中国城市建筑设计"法式".  相似文献   

16.
<正>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可布逊(R.Jakobson)将符号表达意义的主要手段确定为隐喻与转喻,他认为这代表了人类最为基本的两种思维方式,即"相似性"与"毗邻性"。"相似性"意味着符号与所指代物体具备一种相似关系,而后者意味着符号与所指代物体具备着一种空间上的毗邻关系。因此,隐喻和转喻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上的修辞手法,它更是人类心智中一种与生俱来的先验结构。  相似文献   

17.
正在适度规模经济中,借助"蔓藤城市"的形式,具体到每一个"叶片"的发展,更适合中国的经济。因此,我们在传统工业时期向新经济时期延伸的过程中,可以说"蔓藤城市"是与智慧经济非常匹配的形态。城市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我认为"蔓藤城市"不仅仅是城市的规划形态,更重要的它是可以作为一种城市的形态而变成发展新经济的载体。为何这样说,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是《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其作者乔尔·科特金是目前美国,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摩天大楼,即建筑学所说"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它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是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同时产生的一种城市现象。可以说,摩天大楼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科技高度发展的象征,也是商业社会的产物。 20世纪初,摩天大楼最先在美国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各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和平时期,建筑业及摩天大楼的建设也进入了鼎盛时期。随着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完善、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6)
"绿色说课"是介于"真课堂"与"研讨课堂"之间的一种解读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模式,具有仿真、高效、互动等特点。它比传统说课多了实践成分,是一种"出入自如"、"拿捏有度"、"夹叙夹议"的课堂演绎形式。具体而言,要展示课堂生成,展示创新实验,展示精彩片段;要简洁省时,设施简约,具体实用,开拓视野;提倡在观摩中学习、在展示中交流、在交流中研讨、在研讨中提升,是说课者、观摩者、专家之间的"三方对话"。  相似文献   

20.
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一种加厚的地面,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即为一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斯坦·艾伦(Stan Allen)说:"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更是一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如此可得,该主义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