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DRM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利用DRM系统传输定位误差信息,实现车辆精确定位的方法。并设计了从DRM信号提取附加信息的硬件平台噩软件功能框图。给出了OFDM解调模块算法流程图。  相似文献   

2.
从介绍CDPD的原理及技术入手,以ITS中的道路信息提供系统的研究项目为背景,着重分析了选用CDPD的技术依据及其在ITS道路信息提供系统的实现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软硬件实施细节。  相似文献   

3.
郑琛  曹斌 《通信技术》2012,45(5):86-88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技术由于具有成本低、功耗小等优点,所以在交通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描述了ZigBee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并给出了ZigBee技术在公交车运行监测系统中的运用实例。该系统体现了ZigBee和GSM/GPRS网络技术各自的特点,对系统结构进行了概述,并完整论述了该系统的构成,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及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该方法具有低功耗、结构灵活、可扩展性以及组网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晶晶  姚斌 《电子测试》2013,(8X):54-5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大部分城市已出现了交通拥挤的现象,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的交通运输状况。利用科学信息技术,使交通运输管理智能化,来缓解目前的交通压力和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蔡佩 《移动信息》2023,45(12):207-209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文中分析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和作用,并介绍了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包括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信号控制技术、交通管理与调度技术、交通信息服务技术、交通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等。最后,讨论了智能交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改善交通环境,还可以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和服务,推动交通系统的创新、发展,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借助智能交通系统,优化公共交通运行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利。文章对智能交通系统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数据处理系统、交通监控系统、车辆导航系统以及车辆辅助驾驶系统4个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旨在为技术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智勇 《电子产品世界》2007,(2):42-42,44,46,48
智能交通系统(ITS)建立在网络化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交通管理的最佳化和道路的有效利用为手段,提高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道路的运输效率.本文介绍先进无线通信技术在推动智能交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所面临的全新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交通状况也变得越发复杂,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伴随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给这一问题的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大数据和交通大数据作出概述,分析了智能交通系统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势,研究了智能交通系统中大数据的应用,论述...  相似文献   

9.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视频监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智能交通系统(ITS)中基于视频图像的车流量和车速检测、车辆类型检测和识别,以及车牌号码的定位和识别技术,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对视频图像在ITS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姜旭  朱灿焰 《通信技术》2010,43(1):99-101,104
视频检测作为智能交通中一种主要的检测手段在交通流检测、车辆违章跟踪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文中提出了一种城市道路交通灯智能控制模型,该模型利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十字路口各方向的车流量参数、违章车辆信息等,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交通灯的智能控制以及对违章车辆的视频跟踪,最后给出了实际交通视频图像处理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唐红文  陈少平 《通信技术》2010,43(1):20-22,25
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与光载无线电ROF(Radio OverFiber)技术结合为实现低成本、高速数据传输的无线网络提供了可能。但RoF链路的非线性降低了系统性能。丈中在分析Machzehnder调制器的静态模型基础上,提出用Volterra级数与冲击响应分析模型相结合模型化RoF非线性系统。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Mach-Zehnder调制器以及射频放大器非线性对OFDM信号的影响。仿真分析显示非线性会使OFDM信号频谱展宽,降低信号幅度,并且随着光调制指数的增加误差矢量,带外干扰增加。为OFDM-RoF系统的线性化处理以及系统光调制器调制指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调制的WDM-PON和RoF混合接入网方案.在该方案中,射频信号和单播数据被正交调制到光载波上.在接收端采用不同的解调方案,分别得到单播数据和射频信号.该方案实现了有线和无线宽带业务的融合.实验显示了该方案在低射频载波频率下能得到较好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RoF(光载无线通信)设备智能化的思路,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介绍了4种RoF设备智能化的方法,包括动态范围自动扩展、接收光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增益调节和利用单片机实现智能化网络管理.对4种方法的运行原理和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解决城市交通中存在的交通工具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应用物联网技术,设计智能交通系统.本文对智能交通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的内涵做了简单的概述,重点论述了他们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Numerous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ployed to assist and manage transportation. But recent concerted efforts in academia and industry point to a paradigm shift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Vehicles will carry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will have enhanced sensing capabilities. They will enable new versatile systems that enhance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efficiency and will provide infotainment. This article surveys the state-of-the-art approaches, solutions, and technologies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projects for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光载无线通信系统(RoF)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单马赫曾德尔外调制器(MZM)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10倍频抑制载波RoF系统实现方案。通过设置射频驱动信号幅度和MZM偏置电压抑制主载波和偶数阶边带,结合FBG滤波功能,最终实现10倍频RoF毫米波信号。理论推导了10倍频毫米波信号实现机理,优化了FBG带宽及反射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RoF系统传输20 km后功率代价为1.66 dB。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光纤射频传输(Radio over Fiber,RoF)系统中相干正交频分复用(CO-OFDM)的原理和发展现状,并对主流的基于直接调制结构和上下变频结构的CO-OFDM方案进行了论述,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此外还对一些基于相干解调的改进方案进行了研究,包括相位噪声补偿和自载波提取,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系统性能,降低了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公交系统运行效率,实现城市智能化公交,本设计提出了基于SIM300通信模块与GPRS的智能公交系统。由STC12C5A60S2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成功设计GPS收集信息算法,通过采集数据,GPRS定位,确定站点的等车人数提供给公交司机,再将公交车信息反馈给站点乘客从而实现城市公交智能化。本设计提高了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实现了乘客与公车间的信息互通。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通信仿真软件Optisystem,对基于阵列波导光栅(AWG)周期滤波特性的RoF系统用复用器和解复用器进行了仿真设计,表明基于单一AWG可实现无线(或混合)宽带RoF系统的复用和(或)解复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The current IP mobility protocols are called centralized mobility management (CMM) solutions, in which all data traffic and management signaling messages must be forwarded to an anchor entity. In some vehicle scenarios, vehicles may move as a group from one roadside unit to another (i.e., after traffic lights or traffic jams). This causes data traffic and exchanged mobility messages to peak at the anchor entity and, consequently, affects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A new design paradigm aimed at addressing the anchor entity issue is called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DMM); it is an IETF proposal that is still being actively discussed by the IETF DMM working group. Nevertheless, network-based DMM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well-known network-based CMM protocol Proxy Mobile IPv6 (PMIPv6).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etwork-based DMM and PMIPv6 in terms of handover latency and packet loss. Because vehicles change their roadside unit frequently in this context, the IP addresses of mobile users (MUs) require fast IP handover management to configure a new IP address without disrupting ongoing sessions. Thu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ast handover for network-based DMM (FDMM) based on the Fast Handover for PMIPv6 (PFMIPv6). Several modifications to PFMIPv6 are required to adapt this protocol to DMM. This paper specifies the necessary extensions to support the scenario in which an MU has old IP flows and hence has multiple anchor entities. In addition, the analytic expressions requir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handover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FDMM and the IETF network-based DMM have been deriv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DMM outperforms the IETF network-based DMM in terms of handover latency, session recovery and packet loss at the cost of some extra sign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