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强化生态浮床中纤维填料生物膜特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强化生态浮床技术对生物净化槽处理后的崇明岛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从纤维填料生物膜量、生物膜厚度及脱氢酶活性等方面研究了强化生态浮床中纤维填料作为载体的生物膜的特性.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强化生态浮床中,纤维填料生物膜的形成时间为60 d;强化生态浮床中不同层次纤维填料生物膜厚度差异较大,从表层往下生物膜厚度依次降低,最表层5 cm处纤维填料生物膜厚度是最底层50 cm处的5.6倍;不同发育程度的生物膜表现出不同的活性,生物膜厚度在250μm左右时,活性最大;浮床最表层生物膜厚度是最佳厚度的2.1倍,其生物膜的过量积累不利于处理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4.
采用装载不同类型填料的生化物化耦合强化生态浮床处理低碳氮比黑臭水体。构建了Fe-C微电解强化生态浮床(ICEFB)、海绵铁微电解强化生态浮床(SIEFB)、沸石强化生态浮床(ZEFB)和生态浮床(EFB)四组反应器,比较不同浮床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考察DO质量浓度和进水NH4+-N质量浓度对氮、磷等营养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微电解填料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生态浮床的脱氮除磷能力,与ZEFB和EFB相比,SIEFB和ICEFB具有较高的养分去除效率。在DO为2 mg/L、进水NH4+-N质量浓度为30 mg/L时,SIEFB对NH4+-N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99.33%和62.96 g/(m3·d),TN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64.42%和56.78 g/(m3·d),TP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88.51%和10.73 g/(m3·d)。SIEFB的SND效率最高,为84.80%,具... 相似文献
5.
6.
人工浮床池净化富营养河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种人工浮床池研究净化西太湖地区富营养化河水。结果表明:三种浮床池对河水均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其中设置填料的二种浮床池对河水中SS、NH4-N、TP的平均净化率分别达到64.1%~65.6%、62.2%~69.8%、50.4%~60.1%,填料的设置对河水净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球形填料相比,组合填料的表面积更大,能够固定更多的微生物,因此对应的浮床池净化效果更好。浮床植物光合作用使得池水中溶解氧含量呈现昼夜交替变化,为脱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新型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因具有可操作性强、运行成本低、易维护、生态风险小、景观效果好等优点,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但影响该技术的因素也较多,主要包括温度、浮床水生植物选型、水体污染程度等。目前该技术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被修复水体对浮床植物的选型要求、浮床植物的回收处理、浮床载体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8.
9.
为了验证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能力,构建了两个容积各8.28m3的模拟水池,其中一池中放入面积为4m2的浮床,另一池为空白对照,两池中同样放入2.7m3的富营养化河水。比较两池在静态状况下和三种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CODMn、TN和TP三个水质指标的去除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浮床对CODMn、TN和TP均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静态期浮床池对CODMn、TN和TP的净去除率分别达到了16.9%、50.3%和50%。在动态实验中,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缩短,去除率有所降低,但当水力停留时间为最短的4.5d时,浮床对CODMn、TN、TP的净去除率仍达到了9.4%、39.8%和36.6%,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水质要求。由此可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通过生态浮床的净化明显能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11.
微纳米曝气对植物浮床净化水质效果影响及数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纳米曝气和鼓风曝气对比的方式,研究了微纳米曝气再力花植物浮床水质净化效果及规律。曝气均设计相同曝气量(0.2 L/min)和曝气时间(4 h),试验共计24 d。结果表明,微纳米曝气浮床比无曝气浮床(对照组浮床)对水体CODMn、TN、NH4+-N和TP去除率分别提高19.95%、13.35%、21.72%、18.20%,而鼓风曝气组则分别为8.23%、5.64%、10.61%、10.53%。但微纳米曝气形成的富氧环境不利于NO3--N的去除,去除率低于鼓风曝气组和对照组浮床。回归分析表明,水质净化效果符合三次函数曲线方程,并分析发现试验初期植物浮床水质净化效果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2 d后去除效果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