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孔庄煤矿混合立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的施工采用下行分层进行掘进和一次支护施工,二次支护采用上行整体绑扎钢筋浇灌砼的施工方案,并从掘进、放炮、出矸、支护等施工工艺入手介绍了马头门的施工流程,通过施工及最后结果检验,在中等稳定以上岩层中施工马头门选择这种施工方法,快捷、高效。  相似文献   

2.
亭南矿副井马头门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马头门的破坏机理进行理论分析,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模拟了马头门的支护,研究了3种支护情况对马头门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认为锚杆对围岩有不可忽视的加固作用,同时得出单一的刚性支护或单一的柔性支护都不适用于该马头门,比较理想的支护方式是先柔后刚的二次支护的结论。所得结论为合理选择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亭南矿马头门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头门的破坏机理进行理论分析 ,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模拟了马头门的支护 ,研究了三种支护情况下对马头门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认为锚杆对围岩有不可忽视的加固作用 ,同时得出单一的刚性支护或柔性支护都不适用 ,比较理想的支护方式是先柔后刚的二次支护 ,所得结论为合理选择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亭南矿马头门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马头门的破坏机理进行理论分析,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模拟了马头门的支护,研究了三种支护情况下对马头门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认为锚杆对围岩有不可忽视的加固作用,同时得出单一的刚性支护或柔性支护都不适用,比较理想的支护方式是先柔后刚的二次支护,所得结论为合理选择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磁西煤矿1号副立井,井深1 341.6m,净直径8m,井筒马头门埋深超过千米。北侧马头门长17.0m,地应力高,围岩较软,稳定性差,采用以锚网带索喷注作为一次支护,U型钢棚、钢筋混凝土碹+强化底板加固作为二次支护的联合支护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巷道长期稳定。北侧马头门支护施工中,进行了矿压监测,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对支护技术进行研究,证明了该支护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马头门作为井筒与井底车场巷道连接处,其受力状态十分复杂。以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新副井井面施工为例,针对马头门设计位置处于砂质泥岩和泥岩层位,其围岩稳定性差的特点,阐述了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支护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开挖方法的数值分析,采用锚、网、喷+锚索+注浆加固联合支护手段进行一次支护和采用钢筋混凝土封闭碹支的二次支护方法,确保了马头门变形量在允许的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孟村煤矿副井马头门位于深厚煤层中,为了防止施工后变形破坏,通过模拟试验,选择了合适的结构形式——马蹄形反底拱。一次支护为锚网喷+锚索,增强了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减小了硐室顶、帮载荷。永久支护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碹。掘砌施工分段进行,先主体工程,后附属工程,减小了大断面掘进给围岩带来的破坏。冻结管穿过马头门位置预埋注浆管,进行注浆封堵,隔断马头门与冻结管外环形空间的水力联系,消除了水压对马头门的作用力,减小了马头门载荷。马头门竣工后,进行了为期2年的变形破坏观测,未出现底鼓和顶板下沉、墙部位移现象,稳定性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新上海一号煤矿副井井底马头门实际工程背景,分析马头门硐室围岩受力情况及破坏原理,对硐室断面形式及支护方式进行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新上海一号煤矿副井马头门硐室采用二次复合支护,断面形状采用拱形断面、曲墙及反底拱抵抗围岩压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张集矿第二副井马头门属于深井大断面硐室,针对工程所处地质情况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提出采用锚注网喷联合支护方式进行支护,联合一次锚网喷支护以及二次双层钢筋混凝土支护,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了为期60 d的围岩收敛测量。结果表明,与单一的支护方式相比,锚注网喷联合支护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10.
 朱集西矿井马头门标高-962.0,深986.5m,顶板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顶板主要为泥岩、粉砂岩。通过对马头门上下岩性研究,结合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支护方式,并参考周边矿井成功实例,研究并提出朱集西矿井副井马头门支护方式的优化方案。副井马头门施工完成后,围岩稳定,马头门两帮和顶底板变形移动量都非常小。有效地提高了马头门和副井井筒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有效的控制住围岩变形,保证巷道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朱集西矿井马头门上下岩性,结合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支护方式,并参考周边矿井成功实例,研究并提出朱集西矿副井马头门支护方案.副井马头门施工完成后,围岩稳定,马头门两帮和顶底板变形移动量都非常小,有效地提高了马头门和副井井筒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控制住围岩变形,保证巷道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2.
于鹤龄 《山西煤炭》2011,31(11):31-32,46
深井副立井马头门的支护问题是巷道支护的关键。针对兴跃煤矿马头门围岩岩性、地质条件等支护影响因素,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初步确定巷道锚杆支护参数;应用FLAC一3D数值模拟软件,对锚杆锚索支护的马头门围岩变形、破坏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支护参数优化后。确定其合理支护方式。现场实践表明,支护参数选取合理,支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刘店煤矿副井马头门巷道围岩松动圈进行了监测,并对马头门支护结构内力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马头门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一般为2.1~3.0m,可取3.0m作为选取支护方式及支护材料的依据;马头门拱顶部位的支护结构内力较小,帮部支护结构内力较大,总体上受力状况良好,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4.
 彭庄煤矿副井马头门在施工中发生较大变形甚至大范围冒顶,通过对马头门的破坏分析,根据已有的工程加固治理经验,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支护经验,研究并提出彭庄煤矿副井马头门加固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案。马头门施工完成后,围岩稳定,无明显变形,随后进行收敛变形测试,马头门两帮和顶底板总的变形量分别为4mm和5mm,有效的提高了马头门及其相连井筒、管子道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控制住了围岩的变形,保证了巷道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莱芜市鲁中矿业集团莱新铁矿2#副井井筒深度832.402 m,马头门及相关硐室施工12层,井筒施工采用立井快速施工工法,12层马头门施工采用锚网喷临时支护掘进完毕后进行整体浇注砼的方法,保证了马头门和井筒砼的整体性,每月井筒一层马头门平均施工50 m,达到了正规循环,实现了硐室施工安全、快速、优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深井马头门车场内巷道贯通爆破施工中遇到的爆破振动、围岩失稳和爆破飞石危害等问题,根据井下岩层特点,提出了分段设计、分层施工和导洞爆破开挖技术相结合的施工方案。采用毫秒微差爆破、中间导洞、四周爆破扩帮及周边光面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分别对马头门车场巷道上层和下层贯通区进行爆破作业。实践证明,采用小循环、小药量、分层、分区爆破法有效地控制了爆破飞石和振动对井壁、周边围岩和永久支护的影响,确保了施工安全、质量和工期。  相似文献   

17.
大断面马头门施工采用连续掘进并进行锚网喷支护,整体布置桁架,依次自下而上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施工技术,是矿井建设中一种新的施工作业方式的探索.实践证明,该技术提高了进度,降低了施工难度,保证了施工安全和质量,实现了快速高效,为今后大断面马头门施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朱集西煤矿风井井筒-860m水平马头门施工实例,分析了锚网索喷钢筋混凝土复合支护技术在马头门施工中的应用,复合支护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及稳定性,保证了井筒与马头门的整体性,施工快速安全,工程质量优良,对矿井建设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复杂条件下深井马头门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淮北海孜矿新副井马头门处于岩层极为破碎、千米埋深、断面尺寸大等复杂条件,利用ABAQUS有限元数值软件进行了原支护设计方案情况下的马头门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了马头门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及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据此对马头门的支护结构进行了设计优化。马头门初期支护采用锚、网、喷、索的支护形式;二次支护采用带反底拱的全断面钢纤维钢筋混凝土衬砌,增设底板注浆锚杆和底板锚索,并通过室内配合比试验确定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纤维掺入率和最优配合比。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马头门支护结构安全储备较高且设计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井底马头门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施工较困难,东滩矿井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前提下,采用锚喷加金属网做临时支护,随井筒自上而下分层连续掘进(每侧3~4m)马头门,而后由下向上利用液压滑模随井筒一起整体连续浇灌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能充分利用立井施工设备、减少工序转换时间、加快施工速度,且井筒与马头门的整体性好。利用滑模砌筑马头门需解决好防止支承杆弯曲、防止模板产生椭圆变形和马头门部位模板的稳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着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甚而能影响滑模砌筑马头门的成败。自1981年11月起,相继在东滩北风井、主井、副井和西风井成功地利用滑模砌筑马头门,且工程质量优良。下面仅就其施工中的几个技术问题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