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Planning》2015,(9)
造型是绘画的核心,在绘画领域,所有的画种都不能离开造型而独立存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也不例外。造型是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基础,中国写意人物画造型艺术源远流长,形成了相对稳定且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造型观念、造型手段、表现形式等,与西方艺术有着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但是从20世纪开始,中国画写意人物造型面临比较复杂的局面,首先是其自然发展遇到瓶颈,其次是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家开始探索如何借鉴西方,发展中国画写意人物造型艺术。文章介绍西方速写人物的特征、中国画写意人物造型的历史及其特征,分析西方速写人物对于中国画写意人物造型各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水墨人物画相对于山水画和花鸟画而言,是中国画中起步最晚的一个画种,宋代梁楷开启了写意人物画的大门,写意人物画的时代到来。这种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追求是以"书法用笔"和水墨设色"为主要形式,画家们追求的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造型方式。20世纪初,徐悲鸿等老一辈人物画家借五四新文化之际,将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强化中国画的造型,开始试图用"中西交融"的写实主义造型方式来改造传统水墨人物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9)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但近百年来在守旧复古和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下,写意人物画慢慢倾向于重视意趣,而忽视客观形体的表现。蒋兆和一改前人的弊病,在写意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蒋兆和写意人物画造型继承形神兼备的传统理念,人物造型具有准确性真实性,重在传神写心,形神兼备;坚持"骨法用笔"的造型原则,仍以线造型为主:人物画造型融合中西,借素描、透视、解剖的方法来塑型,使西化的素描解剖等科学的造型因素能较好的移植国画中。这些造型特征直到今天,对中国写意人物画如何更好地反映时代,塑造人物,继承传统的绘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2)
文章从中国人物画中北方人物画与浙派人物画的造型特征出发,分析造型因素的规律性,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中国人物画程式性的特定样式和造型因素,学习优秀传统并加以发展;探究如何吸收、改造外来绘画技法和表现方式,有效地将其造型元素运用于实践教学,使当代人物画创作得到创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7)
以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人物画是中国画各画科中最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人物画中的人物造型是画面构架与表现的核心,与其相关的创作离不开对人物造型的设计和把握。因此,对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创作的发展、创新的方向和方法以及在造型理念、造型特色、创新手段上如何表达时代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唯有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造型特色的不断突破和创新手段、表现题材、语言的不断丰富,才能使中国人物画艺术生生不息、不断升华,永远散发着中国气息和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8)
现代水墨人物画是在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水墨人物画和西方绘画相交融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中国画种。它同以"书画同源"为审美追求的写意人物画有着十分微妙的差异。笔墨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中不再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与造型、色彩等因素共同建构水墨人物画的演绎平台。文章分析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试图寻求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形式与内容、笔墨语言、视觉图式的拓展之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4)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重要思维方式。平面思维、注重表达对象的本质、以形写神,这些都是工笔人物画的特点。近现代西方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被引入我国后,对我国传统绘画造型法则造成了一定冲击。该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性特点的探究,找到线性造型语言的当代坐标,从而在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中,凸显工笔人物画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6)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种类繁多,相比西方建筑与现代建筑,有众多地方不甚相同。其中,中国传统屋顶的造型别具一格。中式屋顶以灵动、张扬的造型在中国造型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一些现代造型设计以西方造型艺术为尊,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造型少有问津。相关研究者应该对这种现象引起重视,探索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发展趋势。该文在分析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基础上探索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承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9)
该文分析、论证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人物造型特点与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特点的传承研究,旨在证明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目的是使两种艺术形式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色觉与设色特征中国古代的色觉与设色,也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特征。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可以总括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直观的,非理性的;二是社会伦理的,有诸多约定俗成的“意义”;三是其艺术特征,即与宗教及民俗文化相结合,是程式化的。从理性来说,人对于色彩,可以用“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来感受和分析,但这些都是西方的理性的色党原理;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认识并非如此。中国古代往往把色彩单一化,即以色相作为基本的色系列。例如把灰色也列人色相之中(西方的灰色意味着色的纯度等于…  相似文献   

11.
郭璇 《华中建筑》2000,18(3):6-9
近代以后中国的剧场建筑基本上沿袭了与古代西方 脉相承的西方现代剧建筑形制在观戏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观演空间则几乎被遗忘。文章意在透过中西方戏剧文化的进和交流这一层面,剖析和比较两传统观演场所的空间实质和文化内涵,为当代的观演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启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8)
文章通过对传统中国画意象造型表现的阐释,探究现代中国画意象造型较之传统中国画意象造型变化丰富的原因,根据现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抽象性"作品,对现代中国画意象造型变化之一的"抽象性"表现进行整理和分析,论述现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抽象性"有别于西方绘画的抽象表现造型艺术,成为现代中国画独有的一大特点,是传统中国画意象造型的发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2)
文章从唐代墓室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出发,以线条造型为主,着重分析造型的程式化和写生性。唐代墓室壁画以简洁的绘画语言刻画人物,在单幅或多人物组合中显示出它的写生性,其处理手法为当代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产生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转型,人物画发展也面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海派画家任伯年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将中国民间美术与西方绘画技法融会贯通,打破了以往人物画的风格,开创了人物画新风,成为晚清人物画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画家。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4)
王彬的象牙雕刻作品"明代人物像"与中国宋元时期工笔人物画即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白描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作者在表现人物的减法处理上,延续了宋元人物造型的白描精神,使作品具有不可多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3)
写意人物画对人物的造型要求很高,要求人物造型具备神韵,生动传达人物精神。写意人物画的笔墨、线条经过历朝历代的变革,不断创新。写意人物画中景与人的融合更是表达了真实而又丰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3)
高中美术课程的开展以鉴赏为主,教师在分析古代中西方美术作品时,从色彩入手探究西方绘画色彩的发展阶段,包括以固有色为主的自然化阶段、主观色表现化阶段等。比较古代中国绘画的色彩认知方式、用色特点,进而推测出程式化色彩倾向的存在或者称之为"结构色"。此外,通过比较中西方的色彩象征意味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色彩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4)
水墨人物画造型有别于西方绘画的造型艺术,无论是在造型原理还是绘画技巧上都有很大出入。由于中西方的绘画背景和社会因素以及作画材料的差异,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趣味。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分支,既强调形式意味而不脱离形象的具体特征,又注重突出主观性而不排除主观对客观对象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9)
顾恺之和任伯年,一为魏晋"六朝四大家"人物画代表画家,一为晚清"海上画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他们都在人物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画的理解,思考人物画的发展方向,激发人物画的写实创作。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为主要建模形式的线条已被各个时代的画家使用。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演变,线条本身的作用不再仅仅停留在为绘画造型的服务上。线的各种表现形式逐渐上升到理论水平,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9)
在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和日本传统艺术的双重影响下,被誉为"平面设计教父"的福田繁雄运用单纯化造型的强烈视觉艺术语言以及图形同构、图底转换、矛盾空间等多变的设计表现手法创造出一个集结视觉引力、视觉趣味与多重内涵于一体的视觉世界,搭建起了其所观、所思的世界与观者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