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链条锅炉大颗粒煤的层燃过程与煤粉燃烧差异很大,为了对燃煤链条锅炉煤层燃烧特性和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应用二维稳态层燃模型对链条锅炉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比发现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说明模型能准确反映床层的燃烧特性。同时对不同煤种的水分析出线、挥发分析出线、焦炭氧化区、焦炭气化区和灰渣区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不同煤种燃烧分区的差异性与煤质特性及燃烧工况等因素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燃煤工业锅炉的NOx排放问题越发凸显。掌握典型煤层燃过程中NOx生成规律,是研究燃烧过程中NOx控制方法的首要问题。对一台SZL 10—1.25—AⅡ型链条炉排锅炉炉内不同区域煤层表面的温度、NOx生成量、氧含量、CO含量等参数进行了工业测试。同时,在单元体炉试验台上采用相同煤种和相同配风方式进行了对比实验。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得出炉内NOx生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燃烧协同的链条炉排锅炉低NOx燃烧技术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及工业示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燃煤链条炉排工业锅炉的燃烧过程中床层内部存在复杂的传热、传质及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等特点开发了三维床层和炉膛耦合的燃烧数值计算模型,模型包含了煤燃烧过程中水分蒸发、挥发析出、气相反应、焦炭燃烧和传热传质等基本的化学物理过程,同时考虑了大粒径煤颗粒内部的非等温传热特性,并通过实验测试与数值模拟对数值模型进行校核,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吻合得较好,从而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燃煤链条炉排工业锅炉燃烧数值模型的建立为实现燃煤工业锅炉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指导提供了先进的设计手段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小型链条炉排稻壳锅炉的开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壳燃烧特性与煤不同,在作为燃料用于链条炉排锅炉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了小型链条燃煤锅炉直接改用燃烧稻壳时运行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稻壳的燃烧特性,详细论述了小型链条炉排稻壳锅炉在开发设计及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适于稻壳锅炉的炉拱设计参数,提出了合理的上料系统,阐述了如何调节鼓引风量等锅炉运行中应注意的事项.所述方法可使小型链条炉排锅炉在利用稻壳做燃料时运行更加经济可靠,同时对小型燃煤链条锅炉改为燃用稻壳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链条炉排配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链条炉煤层燃烧的特点提出了对炉排下部配风的要求,对炉排横向配风不均匀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衡量配风不均匀性的参数,指出炉排配风对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开展链条炉配风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Fluent软件对链条炉排锅炉炉膛的烟气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前拱深度和高度变化与烟气射程的关系。对国内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炉拱参数进行统计,通过炉拱参数的离散度分析,找出对链条炉排锅炉燃料燃烧起决定性作用的参数,并且通过对燃料和烟气、灰粒子的特性分析,找出燃料着火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链条炉排燃烧特性的分析,阐述卧式内燃链条锅炉由于本身结构所限,多年来国内外均采用简单的“统仓风’配风方式,这种配风方式不能分区段调节,炉排前部着火区段风量过大,燃烧旺盛区段风量不足,影响锅炉的燃烧效率。本文介绍了对卧式内燃链条锅炉采用了可调节的统仓风室和不对称内分段风室两种改进方案,并阐述对称内分段风室的结构及运用于内燃链条炉上冷、热态试验及节能效果。采用对称内分段风室之后,使内燃链条锅炉在燃烧性能上大为改善,加之其它优点,使之成为小型工业  相似文献   

8.
通过FLUENT软件,对燃煤链条炉排锅炉改燃水煤浆后炉内气流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典型的4t/h锅炉为例,通过模拟计算水煤浆在不同负荷所对应的入口速度下,且燃烧温度为1150℃时炉膛内的烟气速度及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按通常的方案进行改造后,锅炉高负荷运行时,对水煤浆喷雾燃烧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传统燃煤链条炉排锅炉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而将高效煤粉室燃技术应用于链条炉替换改造是目前较经济合理的选择.针对以往改造存在未将锅炉装备技术改造与炉膛结构和燃烧方式改造有机结合等问题,通过对天津某供热企业4台58 MW燃煤链条炉排锅炉进行煤粉室燃替换改造,采用先进的低氮风冷燃烧结合空气分级技术,取得了预...  相似文献   

10.
链条炉排易发生横向燃烧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进行原因分析,采用不均匀开孔的新型横向配风装置,改进了风室密封结构,同时采取均匀给煤的方法。为检验改进的链条炉排工作性能,对其进行了供风系统冷态性能试验,并对采用该炉排的锅炉进行热工试验及环保测试。结果表明,燃烧均匀稳定,提高了燃烧效率,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1.
1链条锅炉上改置配民权的必要目前工业锅炉的燃烧,较多采用链条炉层燃方式,并在炉排纵向设置风室进行分段送民,根据负荷和燃烧情况,调节各风室的风门,满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所需要的避风量,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燃烧工况。链条炉排的纵向分段风室送风,满足了纵向的燃烧要求。但不少锅炉在同一风室的横向位置上,没有设置节流的配风板,或者虽有配风板却不够合理,导致同一风室的横向风量分布不匀,炉排两侧的风量较小,燃烧缓慢;炉排中央由于风量大、燃烧快,出现白炽状态或串风现象,如图1所示。目前国内6.st/h以下的锅炉,一般只设风…  相似文献   

12.
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特性进行分析,针对生物质燃料挥发分含量高、热损失大、后劲不足的燃烧特性,在充分继承原燃煤链条炉优点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出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形式的链条炉。该锅炉采用前轴驱动链条炉排,高而短的前拱和低而长的后拱,在炉膛燃烧区设计二次风喷嘴,在炉膛下部、前拱区及后拱区都采用绝热炉膛,可使燃烧更加稳定、充分,不完全燃烧和热损失大大减少,热效率提高。该锅炉已在河南某地投入使用,通过实地考察该锅炉运行状况良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证明该设计可行,为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链条炉排的分区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立链条炉排燃烧的分区数学模型之后,进行了几个优动的仿真试验,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该模型可反映配风对燃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链条炉排锅炉在燃用高挥发分高热值煤种过程中出现炉内结渣、热效率低等很多问题,通过对煤种进行热天平分析,并进行单元体模拟炉燃烧及风室配风的试验研究,据此提出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5.
《工业锅炉》2004,(6):64-65
综  述 中国工业锅炉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王善武 (1·1)………锅炉与CO2 减排俞建洪 (1·10 )………………………………城市垃圾焚烧技术和二英排放控制张永照 (5·1)………… 研究与开发 燃用高挥发分煤种链条炉排锅炉燃烧特性及配风的实验研究陆方 ,等 (1·15 )……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上海某厂一台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结渣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对于结渣主要区域炉拱,分别于前、后炉拱不同位置进行了灰渣取样,通过形貌和元素分析,有效地说明了炉拱不同位置结渣严重程度的不同原因及与燃烧工况和煤种的关系;对于炉膛飞灰含碳率测试表明,该链条炉排锅炉析出的飞灰一般靠近床层处含碳率较高,而对比炉拱灰渣含碳率基本为零。同时观察到灰渣内部疏松多孔,可见含碳飞灰黏附在炉拱上后仍会继续燃烧。  相似文献   

17.
链条炉排风室横向配风的均匀性是影响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炉排现有风室结构的内部空气流动特性,分析了流场不均匀的原因.根据风室供风的性能要求和空气流动基本理论,提出了几种新风室结构方案.对比发现,一种变截面的风室结构比较理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种变截面风室出口风量比较均匀,且风室结构简单,可以提高锅炉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一台采用尽早配风方式的29 MW链条炉进行特定燃烧区段强化配风对锅炉运行特性影响的工业试验。在挥发分析出及燃烧区段强化配风将有效强化该区段风室对应煤层区域的燃烧,同时将促进该区域NO生成,锅炉NO排放浓度增加。焦炭燃烧区域强化配风,有助于焦炭的燃烧强化及燃尽,但这一区域强化配风对总体燃烧效果影响不明显。强化该区域供风将可能导致火口的出现,影响床层的正常燃烧。在焦炭燃烧区域的强化配风调整能够实现NO排放浓度的降低。采用尽早配风方式的链条锅炉在挥发分析出及燃烧区域降低并匹配合适风量,在保证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够控制NO的生成及排放。  相似文献   

19.
300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燃烧工况的数值模拟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台300 MW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为对象,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TASCFLOW软件平台与大型燃煤锅炉炉膛的数值模拟计算软件COALFIRE,对该型锅炉的均等配风、正宝塔配风及倒宝塔配风等3种燃烧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以上工况下炉内的温度分布、炉内氧量分布、NOx浓度分布以及颗粒的运动轨迹,并分析了以上3种不同配风方式对NOx生成的影响规律,为降低NOx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链条锅炉的燃烧特点及通风特性、分区送风及二次风对链条炉燃烧的作用、链条炉风室结构及运行中送风调节进行了讨论,认为合理送风对保证锅炉的燃烧、经济性、提高锅炉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