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Planning》2014,(8)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传统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历来注重线条的韵律感、构图的平面化、造型的具象性、色彩的主观性,而这些方面无不体现出工笔人物画的装饰美。工笔人物画以灵活多样的手法在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装饰美。工笔人物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着富于韵律感的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8)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令人们看待事物的观念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工笔人物画创作在观念、造型、表现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盲目性的突破,部分画者对工笔人物画产生了一些偏执的理解,他们忽略了传统,试图撇弃传统中的"线"而过分强调技法,这就导致工笔人物画教学出现了对传统的"线"的漠视。教学工作者应明确工笔人物画的教学思路,强化学生以"线"为基础造型手段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以"线"为精髓的传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以"线"为语言的审美传达,这对促进工笔人物画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用线和造型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语言,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如果将用线和造型的形态美完美结合,就能将工笔人物画的形态美、神态美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工笔人物画在造型上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用线就是画的语言,造型就是画的创造,创作者用语言创造出工笔人物画。笔者主要从工笔人物画中用线和造型的重要性、特点及蕴藏作者情感三方面解读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语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
画家以开放的心态摄取古今中外的精华,从造型、色彩、图式表达与材料技法上加以创新,使得今天的工笔人物画语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我们可以从许多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看到西方的绘画语言,同时也可以窥探当今工笔画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5.
唐凡斯 《建造师》2010,(7):295-296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线造型是工笔人物画中最基本的语言,因此,要做好工笔人物画艺术创作,就应该培养好自己用线造型的观念、意识和能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古今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寻找其在用线造型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旨在为如何用线造型,画好工笔人物画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3)
学习服装的绘画技法是画好人物画重要的基础。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在材料方面,各种新型面料的不断创新及应用使当下的服装多种多样。笔者通过对当下服装材质多样性的分析与研究,阐述我国工笔人物画在今天的发展中如何把传统与新材料、新技法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时代感。文章以工笔人物画的服装表现技法为切入点,对传统和当代的工笔人物画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在今后的绘画中更好地借鉴及创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7)
工笔人物画作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一朵奇葩,无论在造型、用色还是形式语言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即平面性。文章从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色彩等方面阐释其平面化特征的具体体现,以及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平面性特征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3)
肌理是依靠材料和工具,按照一定技法所创造出来的画面效果。中国画独有的发展历史表明,利用不同性质的绢、帛、宣纸,配以毛笔皴、擦、点、染等技法绘制出来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其画面的笔墨效果就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肌理。肌理这一绘画语言古已有之,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4)
当今社会中,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笔墨当随时代,绘画创作者要与时俱进,探索新想法、新思路,在技法上不断变革、创新,创造出符合当下人们审美要求的绘画作品。现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者要传承与发展宋代工笔花鸟画的精髓,深入思考构成、造型、色彩、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以更好地运用工具、材料与技法。工笔花鸟画材料具有独特的魅力,创作者将材料与技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能使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锦上添花,增加画面的趣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5)
我国当代绘画在很多方面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当代工笔人物画亦是如此。当代工笔人物画既保持了中国画传统的色彩象征性和基础特征,在创作过程中也吸收了西画的色彩运用规律,丰富了整个画面,突出了工笔画中色彩装饰的特点,并且打破线条对色彩的限制,使色彩更加丰富,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2)
文章从中国人物画中北方人物画与浙派人物画的造型特征出发,分析造型因素的规律性,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中国人物画程式性的特定样式和造型因素,学习优秀传统并加以发展;探究如何吸收、改造外来绘画技法和表现方式,有效地将其造型元素运用于实践教学,使当代人物画创作得到创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3)
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其中之一的工笔重彩画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演变,在中国绘画乃至世界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其线造型的技法更是世界画坛中独一无二的表现手法,并且成为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中判断画家功力的最有力标准。在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线是画的骨架,线的虚实强弱、浓淡干湿可以显示出画面的空间感;线的穿插重叠、藏锋露尾可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线的转折顿挫、快慢缓急可以显现出画面的节奏感。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工笔重彩画中线的运用更是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7)
近年来,各国之间的艺术交流频繁,外来艺术文化的涌入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影响较大。当代工笔人物画在题材、造型、设色、构图、审美观念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面貌。而且,各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观念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当代工笔人物画在观念上也面临着挑战。文章探讨工笔人物画的历史与当代的发展,以期探索我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4)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重要思维方式。平面思维、注重表达对象的本质、以形写神,这些都是工笔人物画的特点。近现代西方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被引入我国后,对我国传统绘画造型法则造成了一定冲击。该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性特点的探究,找到线性造型语言的当代坐标,从而在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中,凸显工笔人物画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20)
中国工笔人物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最初只是一种装饰画,后来发展为以审美为目的的绘画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工笔人物画在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形成了独立的体系。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骨架,每一笔的粗细、转折都彰显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精神。中国工笔人物画不像写意画那样洒脱,但也追求写意传神和装饰意味,追求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长久,工笔人物画的发展高峰是唐朝,此后无论哪个时代都没有超越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唐朝的发展。从明清朝到近代,尽管优秀的画家不断的涌现,但工笔人物画却始终没有再成为画坛的主流。新中国建立之后,徐悲鸿先生提出把素描融入到中国画中,这个技法促使工笔人物画再次觉醒,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工笔人物画发展迅速,再次步入繁荣时期,而且在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同时期的画家在新创作品的构思创作上注入更多自主性灵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注重个性创作,出现了多种创作风格,就是在这种创作背景的影响下,工笔人物画艺术创作风格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23)
意象图式是传统中国画在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体系,这也让传统中国画具有了与西方写实绘画截然不同的审美。在我国工笔人物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工笔人物画作品造型的意象处理并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表达自身的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笔人物画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我国工笔人物画的概念和特征方面入手进行概述,同时从传统绘画精神的弘扬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两个方面,对我国工笔人物画意象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21)
工笔重彩人物画十分讲究用色和技法,古代画论对用色要求"重彩惟求古厚,淡彩惟求清逸",要重而不浊、淡而不薄、艳而不俗,开拓意象空间,把看不到或看不清的东西表现出来,使得意气相连。其实,不管采用哪种色彩形式,只要能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便可。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随类赋彩是解决色彩问题的有效手段。忠实于客观对象的随类赋彩,不等于只能如实地涂颜色,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营造画面的氛围,服务于整个画面。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3)
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艺术门类,其教学有利于学生继承传统、熟悉掌握传统技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工笔人物画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模式,不故步自封,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技法,敢于突破传统、超越传统,使学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理念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之才,其在教学上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1)
工笔人物画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总体看来,其审美形态特色体现为画面气势大、写实性强、写意倾向突出、题材丰富、重彩人物画崛起、形式语言新颖。面对多变的当代工笔人物画审美形态,艺术工作者应进一步探索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使其平稳、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